《我 我們 他 他們》詩學筆記下篇——以夏青杯獲獎詩歌為例


《我 我們 他 他們》詩學筆記下篇——以夏青杯獲獎詩歌為例


第二屆“夏青杯”全國朗誦文本大賽一等獎詩歌節選

厲運波

《瓦匠父親》

他有一次摔傷的情景。母親的淚水,只讓他靜養了仨月

一旦站上屋頂,他就又成了鄉間的王

多少年了,好像他並不急於老去。一到春天,又精神煥發著

第二屆“夏青杯”全國朗誦文本大賽二等獎獲獎詩歌節選

《他們必須被銘記》

胡曉燕

他們以靜默繼續跟隨國家,歷史,命運

他們也以靜默被一切熱愛的事物銘記

乾淨的雪,梅花鹿,星星,鮮花,人民

以靜而美的活向他們祭奠

為他們,火在燃,光不熄滅

此文為我的2019年度寫作總結下篇。我取的標題為《我 我們 他 他們》,在剛剛要完成“我們”這一詞的元詩構建時,看見夏青杯第二屆朗讀文本獲獎作品。一等獎是“他”,二等獎是“他們”。於是以此為例,鑑賞並建構。

“他”與“他們“是第三代詩人集體努力的結果:客觀中立,去除了朦朧詩派“我”的浪漫化,敘事平緩,卻藏有不經意的發現,語調客觀,卻含有深深的主體意旨,情感剋制,卻保有真實的力量,去修辭去隱喻,讓表現轉化為呈現,語言質樸,用生活化的口語,讓語言活起來。他們的美學觀點:

“他們的詩歌中,傳統的英雄主義、愛國主義都不再處於被謳歌的主體地位,平民與平民的生活進入他們的視線,他們用平白如話的語言,將芸芸眾生的日常生活與情感擺放在讀者面前,並在其中表達著反崇高、反英雄、反理性、反文化的內容。這些詩,不論從其內容還是語言形式上,都與傳統詩歌,包括前不久興盛的朦朧詩大相徑庭”

“如果說 汪國真敷人眼目的“糖水詩”以其添油加醋套用前人哲理、警句而短時間佔據了大量讀者眼球的事實是一種投機取巧的話,那麼在一九八六年後集中興起的“第三代詩人”則以反舊儒學、舊詩學所謂的詩歌教化、審視趨向和陳腐的“興觀群怨”而呈星星燎原不可阻擋之勢,這是中國文壇、詩壇的一大轉變。”

他們,是一次反撥,無論是從詩的發展要求來說,自我的審美愉悅來說,第三代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反撥。

《我 我們 他 他們》詩學筆記下篇——以夏青杯獲獎詩歌為例


一等獎詩歌《瓦匠父親》,把父親用“他”者視覺拉開審美距離,事實上心理距離是我和你,但是這一個寫作策略,使詩歌的張力如緩弓,無疑,第三代的美學觀點成為了審美實踐:平凡的情感,平凡人的世界孕育著感動與奇崛,需要我們用詩的眼睛發現並且呈現。這首詩,我讀起來也深有感動,我曾經在寫給我父親的詩《老箭》(已入詩集《我愛山水間有個你》)中寫到:

老箭是個教書匠,眼睛近視,為此,

他一生行路磕磕絆絆。

老箭是木匠,

泥瓦匠,他家像網,

縫了一層層補丁,生活還是像漏進來的雨。

《我 我們 他 他們》詩學筆記下篇——以夏青杯獲獎詩歌為例


《他們》是1998年5月出版的民間刊物,主編是付立。

1986年于堅組詩《尚義街六號》發表,該詩對中國當代先鋒詩歌的口語寫作風氣產生了重要影響。于堅的名字從一開始便與1985年興起的先鋒運動緊密相連,1998年發表的《飛行》與1994年發表的《0檔案》至今被人認為是中國當代詩歌探索的最前沿作品。

韓東提出的“詩到語言為止”的著名命題,是對“朦朧詩群”所扮演的“歷史真理代言人”的有力否定。他的詩歌作品如《山民》、《有關大雁塔》和《你見過大海》等代表了“第三代”詩歌創作成就的最高水平。

前面說到第三代詩歌在建構的同時亦解構著“崇高、英雄、理性、文化的內容”,這與其歷史時期有關係,正如事物是不斷髮展變化的,在第三代詩人裡不屑於用的“大詞”再次擺在時代的桌面上時,我們如何處理,或者說他們沒有處理好的,我們當如何處理。

《我 我們 他 他們》詩學筆記下篇——以夏青杯獲獎詩歌為例


胡曉燕的《他們必須被銘記》在此凸顯了詩學意義,全詩中“國家,歷史,命運”等大詞不勝枚舉。然而我們發現,從美學方面,全詩取得了“靜默之美”,從詩歌的有效性上,達成了強有力的敘述中的抒情。這是一次罕見的寫作事件,“他們”之後的再次反撥,將寫作倫理與寫作理論擺在我們面前。時代的複雜性與審美的單一性放生放滅,不僅僅如此,面對龐然大物的現代性,思想更是龐駁,似乎寫作的每一個向度都是不夠的,這樣的寫作難題,需要匯聚起來的傳統與力量,畢竟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我,我們,他,他們都已經被裹挾在時代的洪流之中,在此完成並且影響著久遠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