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生物化学类专业会火起来吗?

在大学校园里,流传着“环化生材,四大天坑”的说法。指的就是环境、化学、生物和材料这四大类专业,听起来高大上,充满了科技神秘感。但在毕业生实际就业过程中,存在着就业率持续走低,失业量较大,并且薪资水平较低的尴尬。生物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更是被民间戏称作“红牌专业”。红牌专业的本科学生毕业后,部分学生会选择更换专业,换读计算机、经济等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

当前,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全力打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阻击战。“冠状病毒”、“基因序列”、“特效药”、“疫苗”等生化相关专业术语不绝于普通大众耳边,同时,我们也越来越感觉到攻克新冠肺炎的研究进展缓慢,检测技术不够灵敏。2003年以来,冠状病毒虽然多次在人间施虐,但针对它的特效药迟迟没有研发出来,而大量生化专业毕业生却存在工作不好找的局面。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性能与技术应用正井喷式发展。比如,十余年时间,我们的通讯工具完成了2G到5G的飞跃,实现了从奢侈品到生活必需品的转变。这得力于拥有充沛的从事计算机与互联网工作的科研与技术人才。

那么,通过这次新型肺炎阻击战,生化类人才会被重视,就业前景得到改善吗?

随着疫情的结束,人们回归正常生产生活,就业报酬的高低又发挥着选择专业指挥棒作用。目前,化学专业有点昨日黄花的感觉。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最优秀的学生往往选择化学专业,而今天,化学成了污染,有毒的代名词,大家避之不急,对最优秀的学生已没有了吸引力。二十一世纪曾被认为生物科学的世纪,但现实中,她成了毕业生眼中的红牌专业。究其原因,生物与化学在经济生活中,它们的岗位需求与供给不匹配造成的。

其实,国民经济中,对化学生物的需求是巨大的。环境污染治理、高分子材料合成、能源的综合利用、药物开发、疾病研治等等,都需要无数高质量化学生物方面的科学家与工程技术人员。

但本科阶段的化学生物,只能涉及到学科的基础知识,要胜任上述研究技术工作,还远远不够。而今天,很多学生与家长功利心较强,相比于本科毕业就可以进入社会拿高薪的“新工科”专业,大家都热衷于选读后者。

如果生化类学生,能沉下心来,系统掌握学科知识和进行足够的技能训练,也会成为就业市场中的“抢手货”。

所以,即使本次疫情结束后,在就业报酬指挥棒的作用下,生物化学类专业还会是一些学生口中的天坑专业。

好在,国家已经认识到这种情况,单独依靠市场来引导学生选择专业,不利于国家整体的长期发展。从2020年起,教育部取消高校自主招生,启动“强基计划”,重点培养包括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国家需要的人才。

疫情过后,生物化学类专业会火起来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