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寧願跑題也不願畫蛇添足,終使此詩成為經典之作

唐代詩人祖詠雖然在文學史上名氣不高,但談起他的詩作《終南望餘雪》一定有不少人知道。這首詩歌被選入《唐詩三百首》,同時也被編入小學語文教材中。那麼,這首詩為何如此受推戴呢?究竟好在哪裡呢?

關於這個問題,先得從祖詠本人講起。據說,這首詩歌是詩人在長安應試時臨場發揮出來的。當時的詩題是寫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而祖詠卻寫成這首五言絕句《終南望餘雪》,完事後就交卷了。主考官一看,篇幅不夠啊,就問他為什麼只寫了四句?祖詠就回答說“意足矣”,意思就是詩中的意境已經相當完備了,再寫就是畫蛇添足了。我們來看看全詩的內容:

終南望餘雪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詩人寧願跑題也不願畫蛇添足,終使此詩成為經典之作

這首絕句立意在於題目的“望”字。既然是在觀望終南山上春後的殘雪,就要從當時所處的角度來寫詩。

詩的起句寫的是詩人在長安城中遙望南邊終南山的視角感受,整體而言這座山在早春之際看起來是相當秀麗的;次句從遠望的視角描繪出終南山上餘雪漂浮於雲端的景象,因為陰嶺的高度使得人們遠遠望去山上的白雪就像飄浮在空中一樣。

第三句承上啟下,描寫出雨雪晴後夕陽染亮了樹梢的動人景色,其中“霽”字寫得相當傳神,勾勒出夕陽的餘光仰射于山上並染紅樹林的美麗畫面;末句為點睛之筆,說的是詩人因望見終南山餘雪而更能感受到冬天的寒冷。其實,這種寒冷既作用於感官,也作用於心理。所謂“下雪不冷化雪冷”,春回大地,氣溫開始升高,同時積雪在融化中吸收了大量的熱量,所以氣溫反而降低了。另外,終南山上白雪皚皚的樣子,也給觀賞者的心理以寒冷的暗示,所以才說“城中增暮寒”。

詩人寧願跑題也不願畫蛇添足,終使此詩成為經典之作

整體看來,全詩詠物寄情,意在言外,又給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覺,的確是難得的好詩。如果再往上增添內容,那麼明顯會弄巧成拙,影響整首詩歌的表達效果。因此,祖詠寧願寫詩寫“跑題”,也不願意死守考場教條,這對於一位青年才子來說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當然,他的堅持總算得到了回報。主考官很欣賞他的這首詩歌,就讓他過關了,祖詠為此順利獲得進士的資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