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论西汉韩延寿如何治理地方

韩延寿(?—前57年)字长公,西汉汉宣帝时期著名的士大夫,燕国人,对于治理地方颇有心得,主政各地成绩突出,是一个出色的行政人才。

之前的文章中介绍过西汉汉宣帝时期的牛人赵广汉,韩延寿则是在赵广汉升任京兆尹后继任的颍川郡太守,其执政风格与赵广汉截然不同,二人将“礼”与“法”的两种治理模式展现的淋漓尽致。

为政以德,论西汉韩延寿如何治理地方

韩延寿画像

治理地方的理念

作为一名优秀的儒学大师,韩延寿在治理地方的过程中充分发扬儒家所提倡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思想,为了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韩延寿治理地方的理念,先看《汉书·韩延寿传》中记载的一则小故事:

由是入为冯翊(官名)。行县至高陵,民有昆弟讼田。延寿大伤之曰:“幸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骨肉争讼,咎在冯翊。”是日,闭阁思过。一县莫知所为。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兄弟深自悔,自髡肉袒谢,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

这个故事简单一点说,就是韩延寿在担任左冯翊(西汉三辅之一,北长安的市长)一职时,到高陵地区巡查,遇到两个兄弟因田地问题找他告状,韩延寿责备自己的教化工作不到位,开始在家闭门思过,他一带头,他下面的各级官员都开始向他学习,结果告状的两兄弟被宗族训斥,两兄弟因感到惭愧而隆重的向韩延寿道歉,两个人的矛盾也自行化解了。

为政以德,论西汉韩延寿如何治理地方

两兄弟因田地而发生争论

事情的起因是两兄弟因为田地问题而引发的矛盾纠纷,双方不能协商一致而寻求政府官员的帮助。对于这样一个很是普通的矛盾纠纷,作为地方最高长官的韩延寿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去解决问题,而是做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反应——闭门思过。

为政以德,论西汉韩延寿如何治理地方

韩延寿闭门思过的理由很简单,就是自己的教化工作没有做到位,导致百姓的思想觉悟不够高,从而发生亲兄弟因为田地的而争斗的事情。

从这样一个故事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出,韩延寿认为政府和官员的职责不是去解决具体发生的问题,而是从宏观角度去教化众人,治理地方的根本在于通过道德教育提升百姓的素质,从而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百姓之间的各类矛盾纠纷,而这正是儒家所提倡的“为政以德”的德治核心内容。

为政以德,论西汉韩延寿如何治理地方

治理地方的措施

基于儒家德治的治理理念,韩延寿在治理地方的过程中极度强调“”的重要性,作为中央治理地方核心部门的官府,其主要职责就是在于教化百姓,以提升百姓的素养。韩延寿为此推行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并且在治理地方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是整顿官学。既然教化是官府的首要职责,那么就必须为开展教化活动提供一个固定的场所,那就必然需要整顿官学,通过官学将儒家“礼”的思想在百姓中普及,从而营造出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

二是乡规民约。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因此必选将教化工作与各地的实际情况向结合。为了能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乡规民约,韩延寿充分听取各地乡贤、族长的意见,并安排他们一起监督这些规定的执行。

三是树立典范。榜样的力量总是不能忽视的,相对于枯燥的儒家经典,宣传身边的典型事例能起到更加直观的效果,上文提到的两兄弟诉讼案就被韩延寿当做典型在其治下的各地予以传播,从而使得治下的其他地区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事件。

为政以德,论西汉韩延寿如何治理地方

笔者寄语

韩延寿治理地方的方式真正做到了“垂拱而治”,即官府什么都不需要去做而最终能够获得天下太平的良好局面。

韩延寿通过一系列的教化措施,提升了百姓的素养,充分发挥百姓自治,使得百姓能够不依赖与官府,而是通过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来最终解决矛盾纠纷,这样解决问题的方式无疑是最理想的,同时也是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矛盾的举措。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理想化的治理地方措施,笔者保留一种保留态度。俗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人性总是难以揣摩与把握的,就如上文故事中的两兄弟,他们之间的矛盾真的是因为思想觉悟的提高而解决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两兄弟的矛盾之所以解决是因为他们的矛盾让地方长官失去了颜面、让上行下效的官府陷入歇业状态,从而导致两兄弟陷入社会舆论的漩涡,使得两兄弟受到了整改宗族的谴责,迫于社会和宗族的双重压力,二人才不得不握手言和。

因此笔者认为韩延寿治理地方的理念太过理想化,他的成功也是不可以复制的,官府在强调德治的同时必须重视法治工作,只有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理地方的举措才是最科学的,才是能够确保长治久安、持续稳定发展的唯一出路。

为政以德,论西汉韩延寿如何治理地方

作者涤尘索金,一个单纯的历史爱好者,在此诚请诸位好友多关注、多交流、多点评,让我们一道涤荡历史的尘埃,探索人性的光辉。

插图均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