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写出《红高粱》,莫言经历了什么

1986年,《人民文学》第3期上,出现了的莫言代表作《红高粱》,立刻就震动了整个文坛。《红高粱》,写的是发生在东北高密乡村里的壮烈故事,歌颂的是“大义”,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让很多读者深受感动。这样的小说,一般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所以它的作者莫言,注定不一般。《红高粱》的问世,无疑为莫言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埋下了伏笔,但是我们都知道,没有一部伟大的小说可以轻易成功,为了写出《红高粱》,莫言又经历了什么呢?

为了写出《红高粱》,莫言经历了什么

咱们高密东北乡有这么多素材,你为什么不写,偏要去写那些你不熟悉的事

原来,关于莫言写《红高粱》的初衷,还要从1983年的春节说起,当时莫言回老家探亲,和青年时期的工友的张世家一起喝酒,张世家在酒席上问莫言:“咱们高密东北乡有这么多素材,你为什么不写,偏要去写那些你不熟悉的事?”莫言被问得哑口无言。

而张世家也顺道给莫言讲起了“公婆庙大屠杀”的故事。远来,张世家就是公婆庙村人,1938年3月中旬,孙家口村大桥头下,埋上了许多连环铁耙,为的是伏击了敌人的汽车队。后来果然大死了不少敌人,其中还有一个少将。但是几天后,敌人就带上了大队人马前来报复,明明伏击他们是孙家口,他们却阴差阳错地找到了公婆庙,于是全村人被屠杀了一百余口,整个村庄几乎都被夷为平地。

为了写出《红高粱》,莫言经历了什么

这件事情一开始并没有引起了莫言的兴趣,直到两年后,他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北京西直门参加了一个小说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莫言这次震惊四座。

我们虽然没有战争经验,但也有过一定的训练,其他问题则可以通过查资料来解决

座谈会主要是针对战争文学的讨论,在这次会上,有一批老作家对当时这类题材小说的现状感到很不安,他们说,苏联的战争虽然只打了4年,但衍生出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比如《战争与和平》或者《静静的顿河》。而我们虽然有着更长的战争时间,却没有产生多少战争文学,况且现在我们处于和平年代,对于战争文学创作的发展更加不利。

为了写出《红高粱》,莫言经历了什么

老前辈的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莫言并不赞同,他当场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们虽然没有战争经验,但也有过一定的训练,其他问题则可以通过查资料来解决!老作家觉得莫言年轻气盛,对莫言的话不屑一顾。

但莫言来劲儿了,他准备写出本可以让前辈们信服的长篇小说来,于是3个多月后 ,《红高粱》出世了,前辈们哑口无言,将《红高粱》归功于莫言的创造力。

莫言创作《红高粱》的过程非常顺利,只用了一个星期,莫言就写出了初稿

但其实,莫言自己知道 ,《红高粱》的很多素材,都是来自张世家的讲述,当然也有他自己的一些经历,比如他曾经在一次雾中检靶时差点被误伤等,那次危险,让莫言真正体会到了战争。

为了写出《红高粱》,莫言经历了什么

如果光有这些,当然还不够,莫言在阅读战争题材的小说是,就类题材的文学作品,一直题材单一、主题浅显、手法陈旧,无非都是在写战争过程。但他作为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作家,这样写根本没有意义,所以他必须推陈出新,另辟蹊径。

因此,莫言创作《红高粱》的过程非常顺利。只用了一个星期,莫言就写出了初稿,又用了一个星期,抄改完毕,接下来就可以发表了。事实上,《人民文学》的编辑朱伟,在《红高粱》创作之初,就盯上了莫言,但是却手稿意外地被《十月》的编辑章仲锷半路“劫”走了。

那时候我刚过50岁,我从未觉得自己老过,但看完莫言这篇小说后,我承认我老了

为了写出《红高粱》,莫言经历了什么

朱伟知道莫言,是因为他的《透明的红萝卜》,朱伟认为,这是莫言写得最好的一部中篇小说”。后来两人在1985年夏天的一场“青年创作研讨会”上正式相识。此后朱伟开始不断地向莫言约稿,经常骑着一辆凤凰牌自行车跑到莫言的学校来找莫言。

莫言也没有让朱伟失望,第一次就将中篇小说《爆炸》,交给了朱伟,后来《爆炸》发表在1985年《人民文学》第12期,评论家王蒙对《爆炸》的评论是:“那时候我刚过50岁,我从未觉得自己老过,但看完莫言这篇小说后,我得承认我老了。”

所以,在得知莫言要开始创作《红高粱》的时候,朱伟盯上了莫言。隔三岔五地去看他,但也不敢多问,终于有一会鼓起勇气问莫言写完了没有,莫言说,刚写完,但手稿已被章仲锷拿走了。

为了写出《红高粱》,莫言经历了什么

朱伟当场急眼,要莫言给章仲锷打电话,要回《红高粱》。莫言也很委屈,章仲锷德高望重,自己不好拒绝。朱伟就自己给章仲锷打电话,好在章仲锷大度,没几天就将《红高粱》的手稿退了回来,《红高粱》这才最终出现在了《人民文学》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