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千年三国名将系列之马超:骂名冠三国,智勇多遭疑,原因何在

世人对于马超的骂名,甚至远超演义中对吕布的骂名。如:不忠不孝、无情无义、认贼作父、勇而不仁等,就连吕布的“三姓家奴”形象都被有心人称为是罗贯中从马超身上嫁接过去的。更有甚者,对于诸葛亮评马超的“

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的论断,也要以“许褚瞋目之,超乃不敢动”来进行反驳。

正所谓:“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对此,只需立足当初社会的生存环境、文化导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马超有诸多被世人误解的地方。

“背父叛君”之论,历史甚少提及,为何世人却多以此而论?

《后汉书·董卓传》记载:复征马腾为卫尉,封槐里侯。腾乃应召,而留子超领其部曲。十六年,超与韩遂举关中背曹操,操击破之,遂、超败走,腾坐夷三族。

如果,单以该史料为据,似乎就是因为马超起兵谋反的野心私欲,这才导致父亲马腾、弟弟马休和马铁等三族被诛,不忠不孝、无情无义的“背父叛君”骂名就应该由他来背。其实,当时遇害的还有韩遂在京师的子孙及阎行的父母。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三月,曹操派钟繇为主将从长安出征、夏侯渊为副将从河东出兵,欲借道关中讨伐占据汉中郡的张鲁。当时,关中的马超、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将闻听后,尽皆“疑繇欲自袭”。也就是担心钟繇实施“假途灭虢”之计,趁机吞并他们。

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虽说曹操已据有河北、中原等北方领土,但占据凉州的数路军阀依旧威胁着他的大后方。无论是奸诈多智的曹操,还是他麾下的谋士团队,又岂能看不清这一点,绝对有想除去这块“毒瘤”的想法。如果钟繇、夏侯渊真是借道关中讨伐汉中,一旦马超、韩遂等军阀突然叛乱,截断粮道,阻塞通道,讨伐汉中的大军将面临覆灭之危。

对于这一点,凉州的各路军阀同样心知肚明。可以说,当时摆在凉州各路军阀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投降臣服,要么反抗。

谁都明白“宁为鸡头,不做凤尾”的道理,谁不想当老板,谁又愿意将自己的命运交在他人手里。况且,马超、韩遂、杨秋等军阀,又久处凉州胡族混杂之地,无论是当初的董卓、吕布,还是后来的马超、韩遂等人,他们的成就多是靠自己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每个人的性格可谓多疑而又骄悍。更何况马超还有半个羌族血统,他的母亲就是羌女,从小养成野性难驯的性格也很正常。

可以说,生逢乱世,你越轻信他人,你覆灭的就越快。

可以说,马超、韩遂等人的反叛,既是曹操逼的,也是他们不甘屈居人下的抗争与拼搏。同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名谁都清楚,降朝廷也就是降曹操。所以,马超并不存在“叛君”之说。但是,毕竟造成了父亲和两个弟弟被害,自然也就成为了世人悠悠之口下的唾骂对象。

误解千年三国名将系列之马超:骂名冠三国,智勇多遭疑,原因何在

马超雕塑

虽说,为了个人的“大业”,造成亲人死亡并不光彩,但是马超的起兵“害三族被灭”,与袁绍的起兵 “害叔父数百口族人被杀”(袁绍出生时,父亲病故,是叔父抚养他成人的)相比何其相似,更与刘邦的“我父即你父,你煮吃给我留口汤喝”的冷血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但是,他在弥留之际,却能牵挂着族弟马岱,并上疏刘备:“臣宗族门下二百口人,被曹操诛杀殆尽,只剩下从弟马岱,当以我卑微的宗族让他继承,深深地托付给陛下您,其他的也没什么话了。”可见他还是有情有义的,并对当初的族人被杀心存愧疚。

“认贼作父”只是权宜之策,也并非历史个案,为何马超倍受世人唾骂?

典略曰:腾攻遂,遂走,合众还攻腾,杀腾妻子,连兵不解。魏略记载,马超是这么和韩遂说的:“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

马超起兵之前,韩遂被父亲马腾击败,韩遂却乘机袭击了马腾的老巢,并杀害了马超的母亲和襁褓中的幼弟,马超也险些命丧韩遂麾下将领阎行的手中。

世人常言:“杀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按常理来说,马、韩两家已是死仇,但是马超在起兵之时却认仇人韩遂为父,因此遭人诟病。然而,表面现象并不一定就是背后的真相。

官渡之战前夕,韩遂、马腾在钟繇的劝说下,依附曹操,但不是归顺或投降,基本处于“听调不听宣”的自立状态。当时,马家割据的地盘是“三辅”之地(又称“三秦”),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同时,也是凉州军阀面对曹操的前沿阵地。

因此,当凉州诸将“疑繇欲自袭”时,最紧张的应该就是马超,正如赤壁之战时的刘备。他想要保住马家的基业,就必需联合势力强大的韩遂军团。因为,当时关中的张横、梁兴,安定的杨秋,河东的侯选、程银、李堪、马玩、成宜等军阀,尽皆以韩遂马首是瞻。然而,结盟可不是随便说说那么简单,相互无法取得信任,就无法结盟。想想赤壁之战前的“孙刘联盟”,孙权为表诚意,将妹妹许配刘备;刘备为表诚意,则不惧安危,前往东吴面见孙权商讨结盟之事。此后,孙夫人的回归,吕蒙的袭取荆州,足以证明当初的结盟仅是相互利用的权宜之策。因此,也可以说马超认韩遂为父,也仅是“韩马结盟”的权宜之计,并非发自真心。同时,从曹操能够轻易离间“韩马结盟”,也足以看出,“韩马结盟”的相互信任度是极低的,更不存在“韩马的父子之情”。

再说,纵观古今中外历史,类似的事例数不胜数,为何有些落下骂名,而有些却留下美誉。

例如:江东陆氏被孙策灭族,而陆绩、陆逊叔侄却甘愿“以身侍贼”,并且多有美名留传;忠于曹魏的嵇康被司马氏所害,而他的儿子嵇绍却为维护司马氏的江山而死;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被武则天所害,而她却做了武则天的“巾帼宰相”,并留下一段佳话。

正所谓:“观看的角度不同,结论也就不同。”或许在道德文人眼里,这些人是不忠不孝的反面教材;但是在统治者眼中,这些人则是忠贞节义的典范。

“抛妻弃子”、 “反复忘义”实为环境所迫,历史屡有发生,何独马超担此污名?

马超是否应该承担“抛妻弃子”、 “反复忘义”的污名,只需还原当初的真实场景便可一见分晓。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九月,马超遭到杨阜联络同乡姜隐、赵昂、尹奉、姚琼、孔信,武都的李俊、王灵,安定的梁宽,南安赵衢、庞恭等人算计,根据地冀城被梁宽、赵衢偷偷占据,妻子和孩子也被杀害。当时,马超被诱骗前去攻打杨阜和姜叙据守的卤城。结果,卤城未能攻下,妻小却已失陷,夏侯渊的援军又及时赶到。进退失据之下,只好前去依附张鲁。

这就是马超所谓的第一次“抛妻弃子”,而下面还有一次。

那么,马超为何要投奔张鲁呢?因为,在马超起兵之时,张鲁曾派大将杨昂率兵支援马超,也就是有同盟之谊。

那么,投奔张鲁的马超为何要“反复”,并“抛妻弃子”而去投奔刘备呢?据《三国志·马超传》记载:“鲁不足以计事,超内怀於邑,闻先主围刘璋于成都,密书请降。”此说法是马超因张鲁不足以图大事,这才主动向刘备请降。但是,《马超传》注引《典略》上却讲:“鲁将杨白等欲害其能,超遂从武都逃入氐中,转奔往蜀。是岁建安十九年也。”此说法则与上面的说法恰恰相反,是因张鲁麾下大将杨白(柏)等将意图谋害马超,马超这才从武都逃往氐中,后转投刘备。同时,又据《三国志·李恢传》记载:(刘备)遣恢至汉中交好马超,超遂从命。也就是说,马超在逃往氐中的途中,被李恢劝说后,这才投奔刘备,而并不是他主动投靠的刘备。此外,再结合他逃走时仅有数骑跟随来看,极有可能是张鲁暗中授意麾下大将杨白,欲图兼并马超人马。因为,在此之前,张鲁曾打算将女儿许配马超,后来在下属的劝说下,打消了这个念头。显然,张鲁对马超并不信任。可见,当时马超逃走的非常匆忙,而非正大光明的离开。抛下妾董氏、子马秋、女儿以及大将庞德等人,显然是无奈之举。如果他不逃走,全家可能都会死于张鲁之手,逃了反而会有一线生机为妻小报仇或救出妻小。

误解千年三国名将系列之马超:骂名冠三国,智勇多遭疑,原因何在

马超剧照

对此,可能有人会问:“马超为何要逃往氐中呢,直接投奔刘备不是更方便吗?”因为,据《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注引《魏略·西戎传》记载:“兴国氐王阿贵、白项氐王千万各有部落万余,至(建安)十六年,从马超为乱。”也就是说,氐中的氐王也曾支持马超叛乱,因此他极有可能打算回到氐中,再回到凉州老家,意图聚集兵马,东山再起。《三国志·马超传》注引《典略》中说:“(刘备)乃使人止超,而潜以兵资之。”就在这时,刘备派来的说客李恢找到了马超,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并承诺会“潜以兵资之”。当时,马超很有可能看重的就是“潜以兵资之”的承诺,这才投降刘备。因为,有了兵马才有报仇的希望和机会。然而,在后面的发展过程中,刘备并没有兑现“潜以兵资之”的承诺,也只是给了个表面爵位较高的虚职罢了。

再者说,历史上“抛妻弃子”、“反复忘义”者大有人在,如:视妻子如衣服的刘备;将妻小踹下马车的刘邦等,为何世人的赞誉极多,而污名极少?不就是以成败论英雄的结果吗。

为何有人质疑马超“黥、彭之勇”名不副实,是否属以偏概全的误解误读?

马超的死对头杨阜曾对曹操说:“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诸葛亮曾对关羽说:“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而英布、彭越、韩信可是并称“初汉三大名将”的人物,足见马超智勇之能。但是,有人却根据《三国志·马超传》中“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将许褚瞋目盻之,超乃不敢动。”的记载,认为许褚眼睛一瞪,马超就不敢动了,因此质疑马超的武勇名不副实。

当时,曹操与韩遂、马超阵前对话,马超本想冲上去结果曹操的性命,却发现许褚在旁警惕护卫,突袭自然无法实施,所以才怒目相向,而并非“许褚眼睛一瞪,马超就不敢动。”显然,上面的理解有断章取义之嫌。

同时,在曹操的一生中,能有几人入得他的法眼。但是,面对马超,他曾感叹:“

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也曾自嘲:“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还曾惊呼:“几为狡虏所欺”更曾慎重提醒诸将:“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

试想三国诸多名将,又有几人能将全盛时期的曹操逼迫到如此地步,怕也仅有马超一人吧。

此外,据《阵纪》、《筹海图编》记载,马超自创一套“出手法”的剑术,出神入化,难有敌手;《江南经略》也有记载,马超是六大剑术名家之一。另有记载,马超根据阴阳掌拳术,自创了一套"西凉掌",又称“曦阳掌”或“西阳掌”,多败游侠高手。

根据以上分析,马超的“黥、彭之勇”之名当是名副其实,无可争议。也因此,明代思想家、泰州学派宗师李贽曾说:“养子如马超,得人如许褚,俱快事也。

马超被诸葛亮称为“兼资文武”的大才,为何又会落下“智若二百五,性如宵小徒”的污名?

古人言:“尽信书,不如无书。”虽说史料可作依据和参考,但并不完全都是真相。只有在全面挖掘与分析中,才能逐渐揭开历史真相的神秘面纱。

据《山阳公载记》记载:超因见备待之厚,与备言,常呼备字,关羽怒,请杀之……明日大会,请超入,羽、飞并杖刀立直,超顾坐席,不见羽、飞,见其直也,乃大惊,遂一不复呼备字。

如果单以此史料而论,马超确实给人以智商有问题的“二百五”形象。假如他真是这样一个没脑子的人,又怎么可能做出《立汉中王上表汉帝》这样“拍马屁”的圆滑事情来呢?这也足以证明马超是一个能伸能屈的枭雄,不可能连这点古人之礼都不懂,直呼刘备的字,显然该史料的真实度有待商榷。

同时,以《山阳公载记》所说,这件事是在刘备、关羽、张飞、马超相聚一起时发生的,他们有相聚一起的机会吗?

  • 关羽动向:从建安十六(公元211年)刘备入川,到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末刘备占据成都,再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末被东吴杀害,作为四战之地荆州的镇守者,曹、孙又时刻虎视眈眈,所以关羽应该没有机会离开荆州。
  • 张飞动向: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末,刘备攻战西川后,任命张飞为巴西太守,镇守巴郡、巴西两郡。由于益州新定,应该不会轻易离开。次年,汉中的张郃率兵进犯张飞的巴西郡。为此,刘备坐镇江州,命令张飞驻扎阆中,并进攻张郃。
  • 马超动向: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末,刘备平定西川后,迁升马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关键,这个“督临沮”是虚督而非实督,因为临沮地属南郡,也就是“董督荆州”关羽的地盘。同时,在第二年正月初一,马超小妾董氏的弟弟董种还曾到他的府上恭贺新年,当时马超捶胸吐血哀叹道:“家人百余口被杀,今只有你我二人,有什么值得庆祝的?”可见,当时的马超情绪非常的消沉落寞。同时,也有可能与刘备答应他的“
    潜以兵资之”的承诺并未兑现有关,直到汉中之战,他也仅是张飞的助手,并无领兵之实。刘备占据西川后,兵多将广,一生第二次进入荆州对战孙权时,马超随行的可能性应该极小。
  • 刘备动向: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见刘备已取西川,讨要荆州不得,愤怒之下,随派吕蒙率军攻打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这时,刘备率军5万进驻公安,并命令关羽进驻益阳。这个时候,或许刘备和关羽有机会相见后才分开,或许在相见之前,已命令关羽率军提前启程,毕竟公安距离益阳至少有500多里。正所谓:“救兵如救火”。所以,关羽提前赶往益阳的可能性极高。不久,刘备得知张郃深入巴西,正在攻打宕渠县一带。因此,急忙将长沙、江夏、桂阳三郡划给孙权,并以湘水为界。随后,率领张飞大破张郃于瓦口关。至此,刘备回到成都,张飞则驻军于瓦口关,以防张郃进犯。

之后,又是长达2年多的汉中争夺战。同时,从汉中之战的第二年起,关羽又和曹魏的文聘、乐进、于禁、庞德、徐晃、吕蒙等将领对战,直到被东吴擒拿杀害。从这些阶段看,关羽也没有机会离开荆州,刘备、张飞和马超同样也没有机会一同前来和关羽相聚。因此,《山阳公载记》所记载的“

马超‘呼备字’,关羽、张飞欲杀之”的说法同样存在商榷之处。

误解千年三国名将系列之马超:骂名冠三国,智勇多遭疑,原因何在

马超剧照

还有人根据《三国志·彭羕传》的记载,认为马超告发将他“当朋友”的彭羕是小人行径,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在彭羕向马超“倾诉心声”之前,彭羕是非常受刘备气重的,并被任命为治中从事(益州牧府的高级佐官之一)。由于彭羕从奴隶身份(曾被刘璋贬为奴隶),一跃而居益州牧府高官,可能有点飘飘然,诸葛亮对他很看不惯,并向刘备秘密进言:“彭羕心大志高,日后怕会有异志。”自此,刘备对彭羕逐渐疏远,并调任他为江阳太守,相当于由中央到地方被贬了。

这时,情绪低落的彭羕这才向壮志难酬的马超“诉苦”,并说出了“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的反叛之言。对于曾为刘备亲信的彭羕,却突然说出这样的话语,马超岂能不疑,更何况在此之前二人并无深交。正所谓“交浅不可言深”,万一这些话语是刘备派彭羕前来试探自己的,而他又没有向刘备交待,岂不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当时的马超最多只是自保的“坦白交待”,而非“告密小人”。不过,阴差阳错之下确实造成了彭羕的死亡,因此才遭世人诟病。

就连毛主席也说“马超这个人不简单”,又岂会弱智而不懂自保。

纵观马超的一生,他的骂名来源于败给曹操,或者没有屈从于曹操,这才造成身处邺城的父亲和弟弟等三族被诛。如果,他能战胜曹操,父亲和弟弟又岂会遭到杀害。而他的骂名加重,则源于他的“妇人之仁”,他放了杨阜一命,但杨阜却给他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妻小也因此丧命。但他的骂名流传,则源于世人的道德观念。

虽说努力不一定有好结果,但追求梦想的精神值得赞扬。

图片来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