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文 黄山遗址 不见冢 丝路之源—“文明探源”的南阳答案

人类从亘古中走来,文明在远古萌芽。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哪里?是一个至今没有完整答案的课题。

早在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即叹之,“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赓续的精神图腾,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支撑。探文明之源,寻民族之魂,1985年始,我国启动了两大文化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

近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语委、文化和旅游部、科技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人民政府又联合发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总体规划。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深入发掘蕴含其中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揭示古文字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创新转化成果,服务时代需求。

“考古中国”更是把夏文化、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目光投向南阳黄山遗址。11月25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通报河南二里头遗址、安徽禹会村遗址、河南时庄遗址、余庄遗址、黄山遗址等5项重要考古发现。这五项重要考古发现,将推动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等重大学术课题。国家文物局表示将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整体框架下,围绕夏文化与夏代史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等重大历史问题,集中力量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

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岩石文”,是古文字研究的基石,记忆的信息是中华文明探源的宝库;黄山遗址蕴藏的上古密码,“不见冢”与“王子朝奔楚”的周典之谜,丝绸之路源起南阳的丝路巡行……是文明探源的重要答案。从旧石器到新石器、从文明之源到文明曙光,从孕育出文明的种子到传播天下“毓文致远”,南阳原史文明踏着南召猿人的足迹汇聚成历史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的进程、华夏文明的源起与传播,形成一种多元一体的文明体系。这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内部活力,使南阳成为华夏文明的肇始地与引领者。

“王码五笔字型”发明人、“改革先锋”王永民说,南阳被认定为“中华文明探源核心区”,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发现,是对南阳历史地位的再发现,是对河南文化地位的再提升,这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重大考古成就!

岩石文 黄山遗址 不见冢 丝路之源—“文明探源”的南阳答案

岩石文图集

岩石文

远古记忆,探寻文明起源的奥秘

“岁月无语,惟石能言。”南阳史前文明里,有一部凝固的史诗:南阳岩石文(岩画)。南阳岩石文(岩画)是远古文明在南阳留下的珍贵遗产,它是古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认知的记录符号,承载着远古人类的思想、中国文明的起源。

2020年11月7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学史专家孙小淳一行,到南阳市卧龙区谢庄镇田营村实地考察被当地称为“日月祭祀坛”的岩画。根据初步的观察与分析对这块古岩画的性质和用途提出新的推测:这是一个远古时期的“天文台”,其圆形结构具有测定季节和时刻的天文功能,是一种日晷,天文意义极其重要。

岩石文 黄山遗址 不见冢 丝路之源—“文明探源”的南阳答案

孙小淳(左二)对圆盘的功能进行推测

远古时期“天文台”的推测,引起中国史学界、考古界、天文界的关注,他们把目光再次聚焦在南阳岩石文(岩画)上。

岩石文(岩画)在南阳区域大量存在,在鸭河工区、方城、南召、卧龙区、唐河等的浅山丘陵地区广泛分布,范围广、数量大、类型齐全,自成体系。

2009年3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方城籍考古学者马宝光回乡探亲时发现当地有大量凹穴岩画。散落于方城大地上的岩书岩画一经发现,便立即引起了方城的高度重视,聚焦了国内众多岩书岩画学者关注的目光。“这让今人难以解读的天书,是远古祖先最初也是最为精美的生活构图。甲骨文是我们的祖先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那么,刻甲骨文的祖先的祖先把文字刻在哪里呢?”时任方城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白振国立即组织力量,对方城境内的岩画分布情况进行普查,在13个乡镇境内发现岩画2000余处。当年9月,在方城县召开岩画专家报告会,国内岩画学权威学者云集方城,纵论方城岩画,解读史前文明。自此,南阳岩画在中国岩画学范畴内的独特地位,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

2012年始,仅在鸭河工区境内就发现近万处岩石文(岩画)遗址遗迹,规模之大、种类之多、分布之集中,前所未有。自此鸭河工区多次组织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及爱好者进行系统普查、深入研究、广泛宣传和有效保护。2014年6月29日至7月1日,“中国南阳鸭河工区·世界岩画研讨会”在鸭河工区召开。世界岩画组织联合会执行主席罗伯特·贝纳里克称“鸭河工区数以万计凹穴的岩画群是截至目前发现的最壮观的,当数世界之最,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丰碑”。

2019年5月25日至26日,在中国先秦史学会主办的“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南阳历史地位考察研讨会”上,学部委员宋镇豪等专家学者认定:“南阳岩石文大量存在,蕴含着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重要信息。南阳地区的方城县、南召县、唐河县、卧龙区、鸭河工区等地的浅山丘陵地区都有较广泛分布,仅鸭河工区境内的岩画就多达几千处,主要有圆形凹穴、沟槽、网格、象形图案等形式,既有抽象又有具象,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是中华文明初创期的文物遗存……”并以会议纪要形式为鸭河岩石文立志;同时,这次学术会议确立了南阳“中华文明探源核心区”历史定位!宋镇豪挥笔为南阳题写“六通四辟 毓文致远”“南阳原史 文明之光”。

岩石文 黄山遗址 不见冢 丝路之源—“文明探源”的南阳答案

文明在宛 学部委员王魏 题

岩石文 黄山遗址 不见冢 丝路之源—“文明探源”的南阳答案

南阳原史 文明之光 学部委员宋镇豪 题

岩石文 黄山遗址 不见冢 丝路之源—“文明探源”的南阳答案

南阳 中国文明核心区 学部委员宋镇豪 题

岩石文 黄山遗址 不见冢 丝路之源—“文明探源”的南阳答案

六通四辟 毓文致远 学部委员宋镇豪 题

岩石文 黄山遗址 不见冢 丝路之源—“文明探源”的南阳答案

中国南阳 人文先声 学部委员宋镇豪 题

岩石文 黄山遗址 不见冢 丝路之源—“文明探源”的南阳答案

中华瑰宝 千年一遇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学家、考古学家李伯谦 题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曾说过:“(岩画)中很可能蕴含着古代天文历法的丰富内涵,还可能承载汉字起源的历史信息,研究和破解这些神秘刻符将具有划时代意义”。而南阳区域内发现的岩石文(岩画)是世界级的,所有岩石文都具有清晰统一的脉络传承,每个区域皆有主题。每一处遗迹都是上古人类在此耕耘播种、繁衍生息的真实例证,反映了原始人类的精神世界。它像一个观测古代人类智慧技能和生存方式的万花筒,从中可以窥见古代人类工作劳动方式、经济活动、社会实践、审美倾向、哲学思想、原始思维和自然环境。

远古文明在南阳这块土地上留下了诸多遗存、遗址。鸭河工区、南召境内的“王宫”、太极图、太极龙、岩石文,被中国科学院大学学者推测的“远古天文台”等,足以证明南阳是中华文明探源的核心区、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区。11月中旬,内乡岞山曲镇接连爻窝、文字符号及手印、脚印等雕刻符号……中华文明一以贯之,成熟的甲骨文之前的文字不可能没有一个长期的演变。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在五千年前即有了成熟的文字,岩石文是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岩石文→泥陶文→甲骨文,构成了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体系。2020年1月,白振国以及一群地方学者,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创新与严谨,在省市级媒体刊发《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系列文章,研究和破解这些可能承载汉字起源、文明原史的神秘印记,必将为解决中华民族“从哪里来”,为中华文明探源开辟新的路径,提供实物例证,解开中华文明起源的奥秘……

岩石文 黄山遗址 不见冢 丝路之源—“文明探源”的南阳答案

远古石刻的“王宫

岩石文 黄山遗址 不见冢 丝路之源—“文明探源”的南阳答案

方城佛沟摩崖石刻

岩石文 黄山遗址 不见冢 丝路之源—“文明探源”的南阳答案

远古时期“天文台”

黄山遗址

“文明在宛”,文明的曙光在这里升起

5000年前,当黄帝时期的一位“大王”带领他的氏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踏下一个个文明起源的足迹时,就注定了华夏文明的曙光在这里升起……

黄山遗址,位于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黄山村,是新石器时代玉石器制作大型遗址,“中华第一铲”在这里出土,2013年升级为“国保”,近年第二次考古发掘的惊世发现,让黄山遗址成了考古界的国宝。“中华瑰宝 千年一遇”“文明在宛”“南阳是中华文明探源的核心区”……2019年春天,国内考古学、历史学界的百余位专家纷纷来到南阳,考察、研讨、论证黄山遗址里的华夏密码。“我们从哪里来”,也许随着黄山遗址的不断考古与发掘,很快就会得到一份答案……

六十年前,“中华第一铲”在这里出土。1959年1月,原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为配合焦枝铁路建设,在遗址西南部和北部试掘,发掘面积1600平方米。黄山遗址文化层厚1米至3米,屈家岭文化、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等多层次文化叠压。试掘共发现墓葬57座,发现石器、骨器、陶器等遗物。有5件石器,经专家鉴定为独山玉制品,是中原地区最早玉制品,距今有五六千年历史,把独山玉开采历史前提了500余年。其中一件玉铲,因比其他常用玉铲大若干倍,刃部没有使用痕迹,重量表明不能用于农业生产,推测可能是用于祭祀的某种特殊器物,被称为“中华第一铲”(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是中华文明重要载体,玉器制作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生产力。独山出玉,黄山制玉用玉,黄山遗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考古证明,这是一处仰韶文化时期大型玉器作坊,很可能还是古人类的大型玉器交流中心。

六十年后,黄山遗址开启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一座座墓葬,沉睡着华夏先民;一件件器物,印刻着数千年前的生活痕迹;一处处房址,讲述着先民们的生活故事——2019年的春天,文明的曙光被我们倏然打开……仰韶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及玉器加工遗址的发现及出土的一批玉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形成了玉石器制作的完整流程,填补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作坊的空白。

距离房址不远,24座屈家岭文化时期墓葬方向一致、排列有序。这是豫西南乃至汉水中游地区屈家岭文化时期等级最高的氏族墓地。数座墓主人左手持武力象征的弓箭,右手擎权力象征的独山玉玉钺,足部放置大量象征财富的猪颌骨,并随葬玉器、石器、陶器等。这些墓主人生前拥有权力、武力和财富,显然是黄山聚落的首领。他们是谁?是否与黄帝有关?

岩石文 黄山遗址 不见冢 丝路之源—“文明探源”的南阳答案

玉钺

岩石文 黄山遗址 不见冢 丝路之源—“文明探源”的南阳答案

专家考证黄帝时期的“大王”

目前,黄山遗址揭露面积1700平方米,清理出仰韶文化早期墓葬3座,与玉石器制作有关的仰韶文化晚期大型长方形“前坊后居木骨泥墙式”建筑3座、工棚式建筑2座,屈家岭文化中小型玉石器作坊址7座、活动面多处、保存较好的大小墓葬82座、祭祀坑2座、瓮棺葬73座,出土了数量丰富的钻、刻刀、磨墩石质制玉石工具、玉石料残次品、陶器、骨器等。另外,在遗址周围,考古人员还发现了由4条古河流和东部宽大的白河滩交汇而成的近环状水系,但尚未发现城墙。有文化学者因此推断,这些河流在远古时期很可能是壕沟,而壕沟作为城市的外围防御措施,要早于城墙。目前,在我国已发现许多原始城址,其中最完整、最具典型意义的要数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该城距今有4600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发掘出土年代最早的一座古城址,而黄山城址与其相比较,规模更大、规格更高、年代更早。黄山遗址处于华夏民族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这也让人有诸多猜想。有研究者结合南阳史前文明研判,认为,这里极有可能是黄帝时期的“都城”。

文明在宛,“千年一遇”在这里升腾。黄山遗址的一个个重大发现,令全国考古学、历史学界的专家、学部委员纷纷实地考察。2019年3月18日至19日,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学家、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亲临黄山遗址考察后,挥毫题写了“中华瑰宝 千年一遇”;4月2日,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学部委员王巍考察了黄山遗址后,也欣然题写了“文明在宛”“独山古玉 黄山天琢”。

2019年4月29日至30日,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举办“南阳黄山遗址发掘与保护专家论证会”,20余名专家形成《会议纪要》称:“南阳黄山遗址面积大、文化堆积深厚,是新石器时代南阳盆地大型遗址,对研究我国南北文化交流和文明起源等意义重大。”

2019年5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主办的“中华文明探源与南阳历史地位考察研讨会”在南阳市召开,50余位专家认为,“南阳黄山遗址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较大型遗址。文化遗存十分丰富,遗址时代跨度相当漫长,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到河南龙山文化,序列完整。遗址的等级相当高,特别是发现了目前汉水流域最高等级的屈家岭文化时期墓葬群”,达成共识:南阳是中华文明探源的核心区。

玉器、房址、“大王”、陶器……黄山遗址里蕴含的华夏文明密码,中国考古学界、史学界正孜孜不倦地探索与追寻……

不见冢

或将揭开“王子朝奔楚”的周典之谜

春秋晚期发生的“王子朝携周典奔楚事件”,是先秦时期具有重大影响的转折性事件,从此,以周王室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核心文化南迁下行,分散传播,直接或间接地促生了其后的诸子百家争鸣。

2017年6月1日,时任鸭河工区党工委书记白振国在《南阳晚报》发表署名文章《“不见冢”里“见”什么》,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他提出“周王子朝墓葬到底在哪里、晁姓发源地到底在哪里、周王朝典籍到底遗失在哪里、《山海经》编纂者到底是谁、老子辞周隐退到底隐哪里、沉没周鼎的泗水到底在哪里、春秋楚汉南阳圣人为什么多” 七个千古之问,从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传说故事等多个角度对王子朝地望、晁姓发源地、周王朝典籍遗失地等千古之谜进行了深入探究,自此关于“王子朝携周典奔楚事件”的研究全面铺开。

展开文物普查,走访村民老乡,找考古实验室做碳14鉴定,天南海北寻找相关线索,组建课题组展开了一系列研究、调查与实地探测,邀请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委员会、河南省文物局、南阳市文物局等进行文物勘探;邀请中国先秦史学会专家学者实地考察;组织学术研讨活动……《“不见冢”里“见”什么》系列《王子朝奔楚探秘》《南阳“不见冢”西侧发现大型车马坑》《“不见冢”古墓四考》《“不见冢”为战国时期大型墓葬》《“不见冢”里,或葬着楚国封君》《〈山海经〉形于宛,成于宛?》等一系列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经得起学术论证、时间沉淀的研究文章,引发了媒体、大众等对于王子朝墓葬、王子朝地望、晁姓发源地、周王朝典籍礼器遗失地等广泛关注。

岩石文 黄山遗址 不见冢 丝路之源—“文明探源”的南阳答案

玉环

相关遗址的全面调查、专家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探索等一项项研究成果的推出,一个个考古发现的面世,一篇篇对“王子朝携周典奔楚”这一千古之谜进行的探寻、揭秘、报道,最终引起中国史学界、考古学界的重视与关注。苏玉玺、周付祥、袁祖雨、郭起华等南阳一批文化学者、古文化研究专家也纷纷发表文章,从不同侧面详研细判,研讨论证“不见冢”的“今生前世”。

2018年5月,由中国先秦史学会等主办的“王子朝奔楚暨南阳先秦古遗址保护学术研讨会”上,初步确定王子朝奔楚地在今南阳市区北部,以鸭河工区皇路店镇为中心的区域内,“不见冢”东周大墓极有可能为王子朝墓。

2019年2月至4月,配合“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市文物研究所在“不见冢”大墓北部探出35座陪葬墓,其中有六座车马坑。

2019年5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主办的“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南阳历史地位考察研讨会”在南阳举行,宋镇豪为“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授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宋镇豪等50余名史学界、考古学界的专家、学者实地考察。研讨会上,专家们从该批墓葬分布规律、墓葬形制等综合研判,认为基本可以认定“不见冢”墓区为王子朝及其陪葬墓区。

岩石文 黄山遗址 不见冢 丝路之源—“文明探源”的南阳答案

宋镇豪、刘朝瑞、刘庆芳、宋蕙为 “王子朝奔楚望”揭碑

2020年5月至7月,配合快速通道建设,市文研所又在“不见冢”大墓的南侧80米处接连发现50余座大墓。从目前已发掘的陪葬墓现状来看,这些陪葬墓都呈“甲”字形,布局规整、等级较高,虽然被盗严重,但清理出300余件铜器、陶器、玉石器。其中最引人的是一对陶俑及依然锋利的青铜剑、箭镞、戈等具有战国时期典型特征的器物。已探明的主墓西侧的车马坑形制庞大,43米×41米的不见冢、75米长的车马坑,不见冢“见”什么必然见出真相。

2020年9月13日,湘鄂豫宛楚文化研究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举办了南阳夏庄墓地考古发掘专家咨询会。纪要如下:一是墓地保存完好,布局规整,规模宏大,特征鲜明,是一项重大考古发现;二是应抓紧完善考古工作计划,推进考古发掘工作,加强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工作,开展多学科研究;三是为保证考古发掘质量和文物安全,应尽快建设文物保护大棚等设施;四是鉴于夏庄墓地价值巨大,应尽快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和展示利用规划,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推进文旅融合;五是优化S234线及其周边项目建设方案。

今天“不见冢”的研究,已经进入用事实说话的阶段。一个个历史之谜、文化密码也许在不久就将解密,我们竭力寻找的南阳答案,也许能在“不见冢”给出!

南阳

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之一

纵观人类文明进程,丝绸之路以其连接文明形态之多跨越历史时期之长而著称于世。“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不同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相互激荡,积淀下润物无声的精神,通融回溯历史。驼背上,不仅有丝绸和茶叶,还承载着文化和精神。车轮征服的,不仅是路途的遥远,还有心灵的距离。

2100多年前,西汉武帝时,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凿空”丝绸之路,使其成为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洲际大道。公元前123年,张骞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大败匈奴,因功被封为“博望侯”。公元前119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开始把中原的丝绸等物品带往西域。他带回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胡麻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他把游牧地区先进的阔牛技术传到南阳,使南阳本地牛的品种得到了改良,最终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南阳黄牛”;他带回了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同时,随着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中原文明向西域迅速传播,促进西域各国经济文明的发展。19世纪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在研究了张骞凿空西域之功后,把这条纽带命名为“丝绸之路”。

岩石文 黄山遗址 不见冢 丝路之源—“文明探源”的南阳答案

拓片《张骞通西域》

南阳,方城博望,作为张骞的封侯地,与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汉画像石“丝路巡行”中的汉胡联欢,“胡人牛图”中的生动场景,到汉代陶俑的音乐杂耍……一系列文物史料,印证了远在汉代时期,身处中原腹地的南阳与西域各国在文化、经济、音乐、畜牧、技术等方面已进行了广泛交往,而在促进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南阳也在文化上深受外来文明影响。2009年6月25日至27日,我市召开了“南阳与丝绸之路”文化论坛,国内众多专家对南阳与丝绸之路的关系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论证,一致认为南阳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之一。

一系列重要历史遗存,证明着南阳与丝绸之路有着抹不去的重要关联。

盘点南阳与西域各国的交流,有许多重要的遗址、遗迹和风俗为证——

方城八里桥夏代遗址:位于县城南,面积60万平方米,是古缯国曲烈的封地(缯:丝织品总称)。南阳盛产丝绸,从夏代古缯国遗址因丝绸而封国,到清代方城丝绸国际获奖,到今天我们还在生产丝绸的现实,印证了几千年来,丝绸产品为南阳的经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也为东西贸易交往提供了重要产品。经考证,方城八里桥遗址为古缯国遗址,是曾姓的祖根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代宛城冶铁遗址:位于南阳市区北部瓦房庄附近,总面积12万平方米。该遗址散布着大量的绳纹简瓦片、耐火砖、磨石、烧结铁块、铁渣等遗物。1959年曾进行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出土遗物有熔炉基址17座,窑址4座,炉膛内发现铁块300多公斤以及大量炉渣、木炭屑;陶范三四百块及坩埚、残鼓风管,锻制铁器有刀、镰、斧、锤等;范铸铁器有盆、鼎、罐、齿轮等,还有分布稠密的陶圈井,所产铁器是与西域交往的重要产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望故城:博望侯张骞封地,位于方城县西南30公里,北负伏牛山,南面隐山,西依白河,为伏牛山延伸于此的漫岗,地势险要,为古“襄汉隘道”之衢,素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先后为侯国、为县、为店、为驿、为镇。博望古城遗址现存城垣墙基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400米,面积52万平方米,地下文化层厚达1米至7米。文化层包括自原始社会始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出土大量汉砖、简瓦、陶井圈、水管道、铁器、汉代画像石等文物。博望现存金神庙白马寺遗址、一步三眼井、梅林铺、火烧博望坡、古柘刺树、敬德桥等。

方城大关口楚长城遗址:古称缯关,因丝绸而设关,是楚国设在通往中原地区“夏路”上的重要关隘,沿用至清代。南阳古代水陆交通发达,是重要的商贸集散地,自古就有“南船北马”之说。缯关在方城独树镇境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香山佛沟摩崖石刻:佛沟摩崖造像镌刻在南北两块天然巨石之上,两石相距20厘米,计雕像32龛138身。北石南、西、北三面雕像14龛72身,南石四面雕像18龛66身。造像最高者1.4米,最低者仅20厘米。主要内容为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萨,文殊,普贤,12罗汉,12臂观音等题材。造像神态各异,生动自然,是佛教东传的历史见证。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陕博望一家亲:陕西城固县博望镇现有张骞后裔1270多人,河南方城博望镇现有张骞后裔300多人,共同供奉先祖张骞。陕西张姓后裔每年清明都有到张骞墓祭祖的风俗,河南张姓后裔几乎家家户户供奉一种“简装牌位图”,图两侧,上联“博(博望侯张骞)留(留侯张良)受封流长远”,下联“洛巩迁居世泽长,”横批“张公百忍”。博望朱岗村汉代墓,据民间世代相传与学者研究认为,很有可能就是张骞墓。目前,朱岗村汉墓正在考古发掘中,真相正在走来。

“南阳原史 文明之光”“六通四辟 毓文致远”,岩石文、黄山遗址,不见冢、丝路之源,讲述着“文明在宛”的南阳故事,翻阅着中华文明探源的南阳答卷,提供着中华文明探源的南阳答案!

撰稿:陈菲菲 黄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