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书万卷不如阅诗一首,闻一多世界里的歌,感动了多少人?

阅书万卷不如阅诗一首,闻一多世界里的歌,感动了多少人?

特别适合:读书人、文学爱好者。

编辑 | 知春鹿

1828字 | 5分钟阅读

阅书万卷不如阅诗一首,闻一多世界里的歌,感动了多少人?

如果问你一个问题:你喜欢做什么?你一定可以不假思索的给出答案。生活是个大舞台,有的人喜欢音乐的美妙世界;有的人热爱自然;也有的人喜欢养小动物,我们把这些统称为爱好。

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爱好写诗歌,他将自我真实而热切的情感,通过一首首感人至深的诗歌表达出来,他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爱国者闻一多。

闻一多在诗歌的世界里,他时而热烈,时而悲愤。他曾说诗人只有“跨在幻想底狂恣的翅膀上遨游,然后大着胆引嗓高歌”,才能“掂得更加开扩的艺术”。他一生写诗无数,其中,流传最广的有诗集《红烛》、长诗《红豆》和诗集《死水》

闻一多的女儿闻名,曾讲述过父亲创作这些诗歌时的故事,接下来,我将从闻名的第一视角出发,带大家进入闻一多和他的诗歌世界。

阅书万卷不如阅诗一首,闻一多世界里的歌,感动了多少人?

《红烛》诗集

诗集《红烛》与新诗评论

一九二三年九月,出国第二年,父亲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红烛》,里面除清华读书时的作品,一半以上都是来美后的创作。

诗集真实地抒发了一个五四青年的思想情感,那对祖国的热爱,对故乡的眷恋,对自我、人生的思考等,都使人明显感受到时代的精神。这颗为了祖国、为了世人燃烧自我、创造光明的心,也是他一生都在践行的誓言。

除了强烈的爱国情感,诗集也体现了父亲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和追求,是他诗歌理论的有力实践。尤其如《忆菊》、《太阳吟》等名篇,想象丰富奇特,感情丰厚热烈又含蓄凝练,语言格式也经过锤炼。在当时新诗普遍过于平实、直露的状况下显示了诗人对新诗美的艺术追求和创造性。这在现代诗歌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在写诗同时,父亲仍然热情关注祖国诗坛的动态及新诗发展前途,热心撰写诗评,探讨新诗理论。早在清华学习时,父亲就不仅是园内有名的“诗人”,而且是热心“评论家”

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中父亲说:“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他还说:“爱祖国是情绪底事,爱文化是理智底事。”

在遥远的异国,他始终怀有这般炽热的爱国情怀,绝不仅仅是一种游子的乡思,更包含着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深沉思考及热爱。这是一种超越了情绪化的,更加深沉、更加坚固的爱。

正是由于这种爱,父亲一往情深地迷恋着中国古代文学。课余的许多时间,都用来和它“亲热”了。这种“亲热”不仅帮助他进一步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启发他深入思考中西文化的特质异同;也给他孤独寂寞、清愁如织的留学生涯带来了莫大精神慰藉和愉悦的享受。

长诗《红豆》

《红豆》写于一九二二年寒假。这是出国后的第一个长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一个刚刚离开祖国和家乡的青年诗人,思亲之情更可想而知。

长诗就是在这种深切的思念中写出的,也可以说它是一封深情而苦涩的“情书”。

全诗充分表达了“鞭丝抽拢的伙伴”的酸甜苦辣。

既写出了在传统礼教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又充满了对封建制度的无比愤慨;既倾吐了包办婚姻带来的苦楚,又赞美了灵魂澈洁的年轻妻子;既为面前“铅灰色的天宇”而悲凉,又充满了甜蜜的回忆和美好憧憬。

而在错综复杂的矛盾痛苦之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强烈的思念和真挚的情意,这“情”虽带有浪漫的幻想色彩,爱人也被理想化了,但它所表达的是诗人真实的情思、实实在在的感受。

是从现实生活中升华出来的“情绪”,而不是虚空的幻想。就连诗中出现的一些情景、细节,如新婚之夜、银烛、凤钗、炉面镂空的双喜字等,也都来源于生活的真实。

阅书万卷不如阅诗一首,闻一多世界里的歌,感动了多少人?

《死水》诗集

诗集《死水》

闲居三个月,父亲的工作一直没有着落。七月下旬,为了谋得饭碗,他去南京土地局就了一份差事。土地局局长桂崇基在美国时曾与他有过一面之缘,但不到一个月,桂崇基去职,父亲便也离开了。

八月间,命运终于有了转机,南京第四中山大学聘请他去任教,并担任外国文学系主任。

阅书万卷不如阅诗一首,闻一多世界里的歌,感动了多少人?

父亲在中大讲授英美诗、戏剧、散文。同时继续深入新格律诗的探索研究。这期间,他出版了第二部诗集《死水》。

《死水》出版于一九二八年一月,是父亲的代表作。集中虽然只有二十八首诗,但都是反复挑选出的精粹。

这些诗大部分写于归国之后,内容更多地触及社会现实,反映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及对现实丑恶黑暗的激愤与苦闷。贯穿其中的仍是那颗赤诚的爱国心。朱自清后来这样说:“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新诗人。”

与《红烛》相比,《死水》中作者的风格已完全圆熟。集中各首诗的格式和用韵不同,但都与诗的内容和谐统一,完美地体现了作者追求“精神和形体调和的美”的艺术理想。

《死水》诗集的出版,连同《红烛》诗集以及父亲的整个新诗理论是他对现代新诗发展的卓越贡献,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深远意义。

内容来源:文章摘自《闻一多和自己的歌》,本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闻名。本期听书内容经译者授权由水木读书荟制作发布。

阅书万卷不如阅诗一首,闻一多世界里的歌,感动了多少人?

以上图文源自《闻一多和自己的歌》作者:闻名

策划:扶意寒 / 编辑:知春鹿

文稿:林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