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中国书画邮 今天||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导读:方增先(1931年-2019年12月3日),男,汉族,1931年生于浙江浦江西塘下(今属兰溪),现代著名画家,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

方增先

浙江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曾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院长。)出版画集《方增先人物画》《方增先水墨画诗意画》《方增先古装人物画集》《方增先人物画四十年》等,专著有《怎样画水墨人物画》《结构素描》《人物画的造型问题》等。2013年1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2019年12月3日,方增先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8岁。

方 增 先 作 品 欣 赏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方增先《粒粒皆辛苦》


中国画要求一气呵成,尤其是水墨画,在画时必须情绪饱满、思想集中,下笔一气而成。中国画要求在一个画幅内,气势通顺流畅,要求笔笔相互映带。前人所谓“一笔书”、“一笔画”就是这个意思。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方增先 《说红书》


所谓一气呵成不是要求作画时一笔到底,中间不能少停。其意思是下笔应该放胆挥毫,心无碍滞,自头到底,笔笔流畅有生气。不能画一笔想一笔,有别于小姑娘初学描花,细心有余,而胆量不足。有些较巨幅而繁杂的画,也可能是十天半月而成,但完成后,仍然要通幅气脉连绵贯通。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方增先《牧牛图》


西洋画通过颜色的明暗对比来提升立体度,中国画的墨色语言是浓淡干涩,看上去比较随意。”而看上去很随意的“一笔”,并不是真的随心所欲,“这一笔空,那一笔实,每一笔都是提前设计好的,比工笔还要用心,但看上去的效果又是‘随意的’。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方增先《佛珠》


我觉得我一生走过的艺术道路,是一个苦行僧的路,我虽然知道不少有成就的艺术家,是“玩”艺术的结果。大约艺术也是随缘而发。

在我身上除了苦行僧那样的路以外,我不可能去幻想此外的非分的可能性。但是苦行僧有苦行僧的“道”,也有苦行僧以苦为甜的“乐”。我是那种在乱草泥泞中寻找一条小路的人。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方增先《 母亲》


我曾经看到过中西结合首先要“两个一瓶醋”的说法。意思显然是两种文化的结合,要求两种文化都深入研究,才能找到更好的切入点。可见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找到切合点,这二者都非同小可。

深入是无止境的,找切合点,如果没有前面所述的深入,又如何入手?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怎样オ能算学成一瓶醋,恐很难找到答案。

所以,艺术的无尽探求也许是和星际探求一样,既要实际,又要激情。但如果寻根究底,很可能一脸的茫然。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方增先《雪域高阳》


人的资质、智力、聪明,是天生的。学问是后天的,也许加强修养十分重要。美术的修养,除了文化、审美的视觉修养是重点,临摹也不可少,读画、看画更不可少。看画只是一种欣赏艺术,而读画是研究其中妙理。如有妙悟,也就能得此中之“道”了。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肖长春《艳阳天》插图之一


审美的妙悟,是一步步深入的,我亲见潘天寿、陆俨少到了晚年,仍练习书法不断,这是因为即使到了老年,他们在书画方面仍旧不断地有所妙悟。

我也看到有些人,走到一定时期会忽然间失去感觉,那样还谈得上妙悟吗?深层的妙悟是慢慢深入进去的。要衡量艺术悟性,可能永远也找不到一把说清楚的尺子。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方增先《工人的女儿》1973年


看起来,摸着石子过河,在艺术上也往往是比较可行的办法,每件事只有在实践中往前迈步。也许我用草稿去寻找,已经付出很大努カ,每画完一幅比较满意的草图,前面废稿总是在十幅上下。有时候废画三千,一无所获。几年中,是不是已经画了几千幅?我自己也无法統计,失败是一种鞭策,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自以为是。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肖长春《艳阳天》系列插图


老大徒伤悲是于事无益的,唯一可行的,是尽可能地抓紧。“借用恩怨在何许?一语不答重行行。”昊昌硕的这句诗,我一直都特别喜欢,那就努力再努力,

做一个行行复行行的跋涉者吧。搞艺术要全心全意,要沉得住,它好比是马拉松赛跑。画的每一笔都要有分量,有来历,不然会像豆腐渣建筑,基础不牢是要坍塌的。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肖长春《艳阳天》系列插图 1975年1月


一个好的艺术家,必须要贴近时代、关注民生、尊崇自然,要以高水准而且多样化的艺术作品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

搞艺术光靠聪明不行的,何况现在有些人是在耍小聪明,目的是获奖,这是走了偏道。艺术需要的是一种很自然的、发自内心追求的东西,不真诚的作品,即使获奖,生命力也是不会长久的。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方增先《松涛图》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成 就


方增先,二十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具有广泛影响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和推动者。作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个案,方增先身上集中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画家为适应新的时代需要不断地求变革、图创新、不懈探索的艰辛艺术实践历程。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方增《梅咏图》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方增先作品


领衔浙派人物画,创造新中国人物画经典风格


1949 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为适应新的时代需求,传统中国画的革新成为当时美术界的迫切任务。如何突破传统国画的规范与束缚,创造能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新国画”,成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画革新、发展的主题,“新国画”要求新的内容、新的形式。顺应时势的变化与发展, 1955 年,方增先所在的浙江美术学院重新恢复了中国画系,原本学习油画的方增先也因此被转入国画系。

在此背景下,天资聪颖、勤奋钻研的方增先充分利用学院当时的教学资源,博采中外各家之所长,创造出一套融合西方结构素描法和中国水墨画传统(主要是写意花鸟画传统)的新颖的中国画人物表现方法。这种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中国画的人物造型问题,用中国传统的水墨材料创作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现实生活气息的人物画探索由此走出了一片全新的天地,这也是中国画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篇章。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方增《梅咏图》


方增先的中国人物画基础是“线性人体结构素描”,它的形成是从法国明暗五调子素描法、苏联契斯恰可夫的分面法到美国伯里曼结构学,进而到线的结构法以及线的团块整体表现,实现了潘天寿有关中国画必须以线为主的观点在现代人物画教学中的具体落实,是在推崇以明暗为主体的西方传统素描法外的另辟蹊径之举,

成功解决了当时中国人物画表达的迫切现实需要。由于这套方法行之有效,易于掌握,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学校的重视,很快在浙美的国画教学中普及开来,之后影响到全国各地的美术院校,成为中国画系人物画教学的基础课程。而方增先也以其对于中国人物画现代化改造产生的重大影响,当仁不让地成为浙派人物画的奠基者和领军人物。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方增先《达摩面壁图》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方增先作品


五十年代的《粒粒皆辛苦》、六十年代的《说红书》、七十年代的《艳阳天》,既是方增先写实人物画的典范之作,也是浙派写实人物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更是那个特殊的时代的艺术“经典”,蕴涵着丰富的艺术、历史、政治、社会等诸多价值和意义。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它们是象征性的图像符号,是属于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的不可磨灭的记忆,但,正是这些记忆,让我们能更清醒地反思过去、立足现实。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方增先《松岗避暑图》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探索个性化水墨语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灾难深重的“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也宣告了极左文艺路线的终结,中国文艺界迎来新的春天。美术界,对于艺术本体的思考重新为人们所关注,关于艺术中的“内容与形式”、“形式美”等问题的讨论成为一时之焦点。摆脱了长久以来的政治附庸地位,发掘真实美好的人性、表达纯朴真挚的情感成为艺术家们绘画创作的主要动力。面对日渐自由宽舒的文化环境,方增先以极大的热情和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创作中。一方面他努力弥补自己在中国画传统基础工夫上的欠缺,另一方面他不辞辛苦、深入青海藏区,作了大量的人物写生。1984 年,他创作出自己在文革后的第一幅重要作品《帐篷里的笑声》。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方增先《一声长笛逐秋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化思想界异常活跃的时期。随着对外窗口的开放,有关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流派、思潮的各种图书被翻译介绍进国内,国内艺术家们的视野一下子获得了极大的拓展,他们开始尝试以各种现代主义的艺术观念、手法进行创作,寻找自由表达的途径,中国美术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格局。

在这个新的时代里,写实人物画亦由原先的主流而变成为多元艺术中的一元。同样,在政治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渐渐弱化后,写实人物画如何走出自己全新的发展道路,形成既有时代特点又有自我个性化语言的新面貌,成为摆在人物画家面前的一个新的挑战。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方增先《梅咏图》


在时代发展变化和个人自觉艺术追求的双重推动下,方增先开始积极地进行着新的尝试,以寻找水墨人物画现代化的新的可能。为此,他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验,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他在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实之间苦苦求索。他既向西方现代艺术汲取灵感和形式资源,在水墨人物画中融入西方现代艺术中构成和变形因素,也对中国民间美术的形式特点做研究,还回溯历史向传统中国画寻求笔墨形式与精神内涵上的支持,将文人画的笔墨特性、审美意趣反复琢磨、研究,融入进自己的创作。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他画了大量的草稿、速写,不断进行自我语言上的锻造和提炼,以寻找联结古今东西且能表达自我情感和精神的个人风格图式与水墨语言。这是试图超越自己既有艺术成就的非常勇敢的探索。从青海写生到古代诗意画和白描人物,再到积墨法的实验以及结合书法线条的平面造型探讨,方增先以一个与时俱进者的姿态进行着自我艺术征程的跋涉,在不断地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又不断地超越自己。

以 皴、擦、点、染为基本技巧的积墨法在宋以后的中国山水画创作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但这种方法基本上也只是在山水画中运用而已。方增先为寻找新的水墨人物表现方法,在学习和研究传统绘画的过程中,受到山水画积墨法的启发,而萌生将其引入自己的人物画创作的想法——用以增加所画人物的厚重感和质感,并立刻付诸行动。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方增先《女民兵》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关于积墨法,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古代题材人物画和藏民题材人物画中,方增先就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当时这种积墨的方法都是用在表现人物的衣着上,尚未用在人物的面部上。从 2001 年开始,方增先开始将之运用来处理人物的脸、手和肌体。在创作的过程中,画家发现了积墨法在塑造和表现方面的诸多好处:用积墨法画人物,可以增强群像的整体感、形式感,在运用明暗法时,不再局限于西画式的一个光源,而是根据形式的需要来分布黑白。这样的明暗,是在现实中无法见到的,它是由画面笔墨关系和黑白关系去主宰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形象也因为某种明暗关系而发生改变。积墨能产生斑斑驳驳的肌理效果,既可以表现衣着的质感,如皱巴巴的西装、厚实的棉衣等,也使这些衣物产生特别的形式感,画面中的形象与现实的形象已不再一样了。

用积墨法绘制的人物,给人的感觉大都凝重而沉郁,带有岁月的沧桑和苦涩味,与传统中国人物画笔墨所传达的文人式审美情趣和精神气质有很大差异。而从乡村走出来的画家方增先认为,这恰好可以表现自己内心一直所关怀和敬重的对象——那些质朴的农民和牧民们,他们是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同时又是历史和生活的创造者。 积墨法已成为方增先人物画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怀素书蕉》、《祝酒舞》、《梦》、《佛珠》等作品,是为方增先积墨法初试告捷之作。《大山的回音》、《闲看行路人》、《家乡板凳龙》等则已是具有典型性的积墨画法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积墨法显然得到了非常成熟的运用。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走向综合与自由


当积墨法得以成功运用进人物画以后,方增先的水墨人物画创作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扎实的造型功底、浑厚沉郁的积墨画法、清癯爽利的书法用线、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今天的方增先先生,我们可说他在非常有选择地吸收古今中外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已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水墨人物画风格。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方增先《人物肖像》1977年12月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方增先作品


观方先生近作,就绘画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看来,他在创作上已进入了相当自由的境地。无论是传统中国画题材表现文人之高蹈境界与幽雅趣味的作品,还是现实题材的反映牧民或乡民以及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的作品,其墨色之浓淡、线条之繁简、墨与线之多寡,工与写之比重,构图之平淡与奇崛,气韵之风流与沉滞,都有不同的侧重,由此他笔下的水墨人物亦呈现出生动而丰富多变的神韵和气质。

尽管写实是方增先人物画的基础,然而他作品画面形态的丰富性说明了他为水墨的形式表现和画面构成留出了足够的发挥想象的余地,他是以形写神,踩上写实的基石后又不求形似,尽全力去把握被表现对象的神韵与气质,追求所谓的画外之境、言外之意。关于形式与意境,画家说过的一段话里点明了二者的关系:“ 近两年,体质益弱,但我正在试以书法入画,并希望在笔墨的探索中,加强意笔画‘意'的浓度,在我看来,中国画中的意,只是一种情绪,由笔墨中表达出来。在西方现代、前卫艺术中,形式语言如有真心的表达,也是在情绪的范围之内。关于艺术创作的真谛,画家自己亦总结说:“艺术的原创,在于艺术家对宇宙、人生的感悟;在于对事物的感受和对感情、思想的表达”。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家 评 论


张立辰教授谈

方增先方先生的探索过程始终没有离开中国画的核心问题:笔墨结构。其实到了中国画非常简练、非常概括的这种表现手段的高度上,无论是以线为主、还是团块为主,方先生已经取得的成就代表了中国画现时代的一种理想。方先生上课时这样讲过,中国画以线为主,当然这个线是通用的,西方或者其他画种,包括工艺设计,都是把长线条用线来代替,中国画后来也借用了线的意思,实际上是借用人家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把笔画简化,简化是中国画对于线的理解和概括。简化的意义是强调简化过程中的内涵量和质量。讲究用笔、讲究象征意义、讲究笔法笔意。同时强调作者的感情和创作状态。那么线更带有图式性,但是中国画借用这个线以后,对于线,更强调线的质量跟内涵量。这是中国画说线跟其他的区别,但是这时候我们近代都沿用线来说明,因为其他的人听了以后,你要说笔墨听不懂,说线就马上知道是线条了。但是这个线方先生在讲课的时候特别说明了,长线条固然是线,短线条是点,宽线就是面。

田黎明谈

方增先方先生解决了人物画的用笔问题、造型问题。他吸收了西方严谨的素描造型方法,又跟中国文人画强调骨法用笔和中国画山水的关照方式结合起来,使人物画的造型既达到了写实的高度,同时又发挥了中国画的特色。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疫情猖獗,祝您健康!!!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的绘画观与作品欣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