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鮮明:北朱有魂

文:張鮮明 陳學樺

北朱是一個行政村,隸屬於焦作市中站區府城辦事處。據《朱村文化志》記載,該村建村史,可以上溯到唐高宗咸亨年間,距今已有1300多年。建村之初,村民多姓朱,村名由此而來。進入明代以後,朱姓人家逐漸外遷,張寇韓李諸姓相繼遷入。如今,全村常住人口8600多人,百分之九十以上姓張。

隨著採訪的深入,我們羨慕起北朱村的村民來了。

有那麼多人,尤其是從鄉村走出去的那些人,已經“找不到故鄉”,他們的故鄉丟了,有的只剩下一個村名,有的連村名都沒有了。其實,即使故鄉的村莊還在,即使古樹、古井、古民居還在,但如果沒有村史和傳說,沒有祠堂和家廟,沒有家譜和家訓,沒有綿延不絕的傳承活動,也就沒有了“根”、沒有了“魂”、沒有了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脈;而一個人,如果丟失了心靈意義上的“家”和故鄉,他的心將會是何等的空茫,他將不知道“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羨慕北朱村的村民,是因為對於他們來說,一切的一切,家、根、魂,他們都有。他們的村莊、故鄉是活著的。如果說家族是一條清流滾滾、綿延無盡的河,那麼,他們就是這“河裡”幸福遊動著的“魚兒”;如果說他們的村莊是一株枝繁葉茂的古樹,那麼,他們就是這“樹”上歡叫不息的“鳥兒”。有感於此,當採訪結束的時候,筆者情不自禁地在筆記本上寫下這樣幾個字:“北朱有魂”。

是的,北朱有魂——有族魂,有村魂。北朱村人,是一群守魂的人。

守魂的人,知道自己是誰。

北朱村的張家人說,自己是明贈兵部尚書、“忠烈公”張昺的後人。

說起“忠烈公”張昺,那可是赫赫有名,《明史》有其傳。他是山西澤州人,生於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卒於明建文元年(1399年)。明洪武年間,張昺任工部右侍郎。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任命張昺為北平布政使,並下密旨,使其監察燕藩,也就是暗中控制燕王朱棣。張昺調集關西七衛及屯田軍士,列九門駐守,將執燕王朱棣,因人告密,事敗,反被燕王所執。燕王勸其降,張昺曰:“寧可斷頭死,莫作易主臣。”他仗節不屈,以身殉職。張昺的忠烈精神,竟然感動了明成祖,也就是那個“靖難”登基、並下令誅殺張昺的燕王朱棣。史書上說,明成祖“羨公之忠,敕封張昺為都城隍,立廟以忠名之”,並定每年五月十一為神誕告廟日。明英宗正統五年(1440年)九月二十三日給張昺平反昭雪,諡號忠烈,追贈兵部尚書,併發帑建祠,春秋致祭,頒為定典。

張昺的後人,為有這樣一位老祖宗而深感自豪。張昺被平反昭雪之後,朱村張氏後裔在北朱村張家祖塋為他修墓,並於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在北朱村為他建祠。


張鮮明:北朱有魂

張忠烈公祠


守魂的人,知道自己從哪裡來。

在北朱村,每個家族都有族譜和家譜,每個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從何來。據從清代早期傳衍至今的《張氏族譜》記載,張昺有五個兒子,張昺被害之後,其長子和次子寄居於河內縣之朱村,兄南弟北,在此繁衍,也就有了南朱村和北朱村的張家。

他們不僅記得自己的家族是從哪裡來的,而且記得自己的家族是怎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這一切,都端端正正地銘刻在先人的墓碑上,明明白白地記錄在家族的祠堂裡。位於北朱村村西的張昺墓,牌坊巍巍,墓冢峨峨。墓碑上,“明贈兵部尚書張公諱昺之墓”的碑文,於肅穆中,顯榮耀,寓自豪,含虔敬;墓碑兩側,“金陵受丹詔奉命效忠公列首;燕山凜大節亡身殉難誰爭先”的楹聯,於自豪中,歌忠烈,顯風骨,明道義。再看墓園東側的張忠烈公祠,也就是張昺廟、張家祠堂,披一身歲月風塵,卻依舊凜然、莊嚴、肅穆、深邃。正殿前,“大節凜燕山六百載至今如昨;崇祠留太行萬千劫雖死猶生”的楹聯,無怨天尤人之傷痛,有守忠烈、擔道義、超生死的浩然之氣。不僅是一個“忠烈公”,北朱村張氏祖塋裡安葬著1300多位明代先人遺骨,那保存至今的百餘通石碑,不僅銘刻著祖上的名諱、事蹟和榮耀,更是傳承著這個家族的歷史、傳說和精神。

明白了“我從哪裡來”的北朱村人,將先人的氣節、傳統和精神總結為“忠、烈、勇、義、孝”,並將其視作“族魂”“村魂”。於是,守魂的北朱村人,也就懂得自己該往哪裡去。

他們世代忠烈。在北朱村,一些人家門口高懸“烈士家屬”的鐵牌。每一個牌子的背後,都矗立著一個從北朱村出發的烈士的英魂,他們是紅軍戰士,他們是八路軍戰士,他們是新四軍戰士,他們是解放軍戰士,他們滿懷忠烈之志,從家鄉北朱村出發,走向了永生,走進了永恆。

他們依舊勇毅。北朱村紅拳由張昺的摯友張紅演練而成,至今已在北朱村傳承二十三代。傳說,北朱村出過一個叫張瘦的武魁,武功高強,為人忠誠,被乾隆皇帝選為御前侍衛長。如今,紅拳二十三代傳人張徵寶依然帶領著全村老少爺們習武,傳承著北朱村人的尚武之風。北朱村民還傳承著飽含勇武精神的“抬皇槓”遊戲,成立了舞龍隊、舞獅隊、高蹺隊、秧歌隊、腰鼓隊、籃球隊、管樂隊、酷走隊等,將祖上的勇毅精神融化到日常生活與娛樂之中,轉化為幹事創業的闖勁和奮勇爭先的拼勁。

張忠烈公祠

張鮮明:北朱有魂

紅拳傳人的功夫


他們恪守大義。北朱村民風彪悍,卻從不恃強凌弱。北朱村人有一個規矩:自家孩子與別家孩子發生爭執或衝突,一定要嚴格管束自家孩子,絕對不許欺負外姓人。外村人來北朱村街上擺攤,村上人總是把最好的攤位讓給他們;外來客商在此經營,村上人一定會處處關照,為他們營造最好的經營環境。從2018年開始,村裡舉辦“萬人餃子宴”,村民歡聚,話年景,敘鄉情,其樂融融。不僅是本村人一個不少,他們還會邀請遠近的鄉鄰參加,說團結、敘友情、謀發展。如果有外村人參加,頭一碗餃子一定會端給客人。

他們堅守孝道。村支部書記張小愛說,從2015年開始,農曆五月十一,散居各地的“忠烈公”後裔都會到北朱村參加本村主持的祭祖活動,以弘揚忠烈精神。每年重陽節,村裡都會設下“千叟宴”,孝敬全村60歲以上的老人。屆時,他們還要給全村八旬以上的老人送賀禮、敬壽桃,給九旬以上的老人送上大大的敬老紅包。

採訪結束,在北朱村村口,與鄉親們依依惜別的時候,我們一次一次地回首。看著那紅柱碧瓦、雕樑畫棟、上書“北朱村”三個金色大字的牌坊,我們的眼前又浮現出隱現於街巷深處的一座座明清和民國時期的老民居,又看見了被這村子緊緊擁抱著的張昺墓、張忠烈公祠,還有村子背後那廣袤無垠的綠色田野……恍然間,筆者感覺到,這是一位超越輪迴、生機勃勃的老人在藍天白雲之下向我們招手,心頭再次發出一聲驚歎:“北朱有魂!”

(攝影 張鮮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