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傷痕的善良尤其讓人淚目

    近日,北京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一個溫暖的故事。他的一個患者家屬,捐出了她收到的一筆6000元的捐贈,幫助經濟條件更為困難的患者。這位作出讓陶勇醫生感到驚訝的決定的人,正是今年1月陶醫生被行兇者追砍時,奮不顧身揮臂為其擋下致命一刀的田女士。從去年8月底,田女士就帶著患有鉅細胞病毒性視網膜炎的女兒在陶醫生的門診看病。長年的求醫問藥,讓本就不寬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她說,一路走來受到了太多幫助,所以想要回報,把愛心傳遞下去。

    常被暖聞感動,這種弱者的善行,既觸動人心,又讓人不忍和不安。一個有錢人,捐出60萬元、600萬元,人們可能會覺得很平常,但一個孩子在看病、很缺錢的母親,卻捐出了別人捐助她的6000元。對於弱者、貧困者、需他人幫助者這種超出自身能力的捐助,我向來都覺得應該善意地回絕,把錢還給她。但田女士的這種善意實在很難拒絕,她受過別人捐助,她想把錢給更急需的人,她想把愛心傳遞。

    網友說這是“善良遇到善良”,確實如此。善良的陶勇醫生幫了帶女求醫的田女士,當暴徒在診室揮刀砍向陶醫生時,田女士冒死為醫生擋下致命一刀。劫後餘生,這兩雙被砍過的、傷疤累累的手握在一起時,曾讓很多人淚奔。傷痕留在了他們身上,他們用善良療愈著社會心靈。陶醫生從鬼門關走出後,選擇跳出仇恨,表示不想把自己埋在仇恨中,康復後重返工作崗位,繼續治病救人。而擋刀的田女士,則在康復後把別人捐給她的6000元捐出。善良遇到善良,善良激發善良,善良播撒善良,善良在感化中推動著更多的善良。

    想起雅思貝爾斯一句常被引用的話,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如此,善良更是如此,陶醫生與田女士,正是善與善的搖動、推動和喚醒。善良也保護著善良,陶醫生幫田女士女兒治病,她替陶醫生擋刀。

    這不是普通的善良,而是被惡摧殘、受到殘酷對待後,仍保持愛之能力的善良,這種帶著傷痕的善良尤其珍貴。想起人們在道德上常有的搖擺和猶豫,看到一些醜惡,遭遇一些不公,遇到一些挫折,就呼天搶地,覺得世界無比黑暗,彷彿所有人都欠自己的。看到疑似年輕人扶老人被訛詐的新聞,就說“從此不敢做好人”。看到老老實實遵守交通規則的人被闖紅燈的車撞死了,就說“守規則的人死了,不守規則的卻活下來了”。看到一個好人受到了某種不公對待,就說“這個世界配不上他的善良”。

    我們很多時候是把自己的善良當成一種交易,當成了一個添加了太多前提的籌碼:你對我善良,我才對你善良。我受到了好報,才會對別人善良。我能從善良中受益,我才保持善良。正如康德所說,道德和善良成了一種假言命令,而不是受自身良心驅使的絕對命令。當人們都強調善良的“交易性”時,就出現了道德風險和囚徒困境,我作惡,是因為我受到過不公對待。我不做好人,是因為好人沒有好報。

    陶醫生和田女士身上的善良,讓我們看到了善的本質,善良是一種不需要回報的品質。陶醫生有足夠的理由不選擇善良,對病人那麼好,病人的屠刀差點兒要了他的命。他處處為病人考慮,為方便病人就醫,自己在治療室而不是手術室為孩子進行治療,方便了患者卻給醫生自己帶來了風險。田女士也有理由不去選擇善良,上天對她那麼不公,讓孩子承受那種病痛。揹負著種種傷痕,含著眼淚,他們仍然選擇了善良。

    陶醫生的話讓人淚目:我們常常,想要收集到百分之百可以得到回報的證據,才很不情願地為別人付出,而且常謹慎地以一點點開始。我們常常,都活在把對方設成假想敵的警惕中,不知不覺,也就把自己活成了別人的假想敵。最後的結果就是活得越來越累,回過來發現,原來,把自己交託出去,是那麼放鬆,那麼舒服。充滿愛的環境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奇蹟。

    這段話如果是文青筆下的雞湯,我們會覺得輕如鴻毛。但這段話是從一個被屠刀砍過、差點兒送命的人那雙傷痕累累的手上敲出來的,便有了一種重如泰山、讓人肅然起敬的道德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