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寶大師到普通人季羨林,從文學到人生貴在真實二字

從國寶大師到普通人季羨林,從文學到人生貴在真實二字

圖源網絡,侵刪

第一次讀季羨林先生的文章是在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本上,那篇《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說的是季羨林先生在兩次去德國時候發現花兒都種在窗子外面,自己只能看花的脊樑,讓外面路過人欣賞美麗的花朵,說的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隨著年紀的增長,發現季羨林先生的散文常見於教材、各地模擬考卷、中高考的考卷中,成為迄今為止文章被選入教材、考卷中數量較多的作家之一,而在他的文章如清流滋潤著孩子們的心靈,讓我們感受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積澱。

季羨林先生是國際著名的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翻譯家等,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而他戲稱自己是“三朝元老” (經歷了清朝、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的季老,一生在古文字學、歷史學、東方學、佛學等諸多領域皆創下卓越成就,被稱為“國學大師”、“學術泰斗”、“國寶”,有學者曾說“中國百年內再難出第二個季羨林”。可是在文學上擁有如此高成就和榮譽的季老卻是個清醒、坦蕩與真實的普通人,這一點在他的散文《心安即是歸處》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字裡行間展現的是他豐富的人生經歷,他對生活的領悟見解,對讀者來說是一種閱讀享受。

《心安即是歸處》這本書中收錄了63篇文章,分為8個部分,季老的文字樸實卻不失力度,簡短精悍,卻又能多處引經據典,但並不是高高在上的抒發自己的態度,而是嚴謹真實的講述,讓我看到季老在散文上的文學魅力,全書淡泊樸實,娓娓道來,滲透了淵博的學識,正直的品行,實際上是文以載道的絕佳表現。他通透,樸實,純粹,平淡,一生不為外物所憂,遵從己心,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但他的世界並不孤獨,因心有歸處,而淡定從容;因無畏無懼,而瀟灑自由。

從國寶大師到普通人季羨林,從文學到人生貴在真實二字

圖源網絡,侵刪

01 談人生意義:人生是沒有人能說明白的

“什麼叫人生呢?我並不清楚。不但我不清楚,我看芸芸眾生中也沒有哪一個人清楚的。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想和你聊一聊人生”成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熱門話題,人從呱呱墜地到少年,青年,中年,走過的路無數,聽過道理無數,卻還是不明白: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價值是什麼。

季老第一談人生,說“人”的“生”都是絕對被動的,沒有哪一個人能先制定一個誕生計劃,然後再下生,一步步讓計劃實行,說到底,人就是稀裡糊塗地降生,稀裡糊塗地成長,在稀裡糊塗中有所作為,活著不是為了肆意享受,也不是忍飢受寒,不過是頭腦清醒,減少糊塗,不信則試之。

季老再談人生,說地是“人性”,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換句話說就是“食色,性也”,食說的是解決溫飽問題,性說的是解決發展問題。小草能衝破重壓,忍辱負重長成大樹,人作為一格獨立體,也是如此頑強地實現第三種本性發展。

季老三談人生,說的是人之所以區別動物,人類有思想,有惻隱之心,有良知,能遏制自己的求生本能,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捨己為人者,為國捐軀者,身上都存著浩然之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並非按年紀計算,也不是財富,更不是終日忙忙碌碌,渾渾噩噩。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每一代人,每一個人都是這場接力賽的一環,是微不足道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著屬於自己的責任,這就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季老的語言並不晦澀,而是誠摯有力,讓我從文字種看到一個豁達幽默的真實季老,讓我欽佩他的清醒坦蕩。

從國寶大師到普通人季羨林,從文學到人生貴在真實二字

圖源網絡,侵刪

02談處事做事: 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

“知足常樂”是中國的一句老話,也是我們所遵奉的,人們滿足於得到的東西所以安分守己,社會安定。但是在季老看來,知足和不知足是看場合的,如果“不知足”是正當的,那麼就是具有重大意義,能伸張社會正義,推動人類前進。那麼這個場合和限度如何理解呢?一個約定俗成的標準,人的自知之明。季老舉例他所見到的自我感覺良好,以天才自居的人,可笑又可憐到只能自我欣賞。最後季老也指出:中外幾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學史證明了一個事實——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為人類社會做出貢獻。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從牙牙學語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老者都會吟誦這句。究竟什麼是“為”和“不為”呢?季老同樣給出了答案。“為”,就是“做”。應該做的事,必須去做,這就是“有為”。不應該做的事必不能做,這就是“有不為”。在這裡,關鍵是“應該”二字。什麼叫“應該”呢?這有點像仁義的“義”字, “義”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適”,也就是“應該”,但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季老沒有從哲學倫理學上,長篇大論說明這個問題,而是告訴我們:

一般人都能夠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惡了,就能知道什麼事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了。

季老語言質樸,沒有做作表現手法,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卻讓我們看到字裡行間的真情實感,言之有物,行之有格,讀時只覺得舒爽和受益匪淺,更讓我看到一個貧賤不移,寵辱不驚的季老。我的希望很簡單,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有為有不為。一旦“為”錯了,就毅然回頭。

從國寶大師到普通人季羨林,從文學到人生貴在真實二字

圖源網絡,侵刪

03談人生信條:真實認識自己

一個人一生是什麼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該如實地表達出來。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頗,甚至錯誤,絕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

一位北大新生入學,見一老者衣衫樸素,以為是北大的雜工,於是請這位“雜工”幫他看管行李。天氣炎熱,老人一直“恪守職責,”直到新生辦好手續回來。後來在開學典禮上,新生看到了坐在主席臺上的老人,才知道他是北大的副校長季羨林。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活的坦蕩、清醒、真實,而想要活出一個真實的人生,一定要讀季羨林,季老的真實體現在做學問,做事做人的方方面面。

季老的《清華園日記》,內容寫實,絕無虛構,看完讓人共鳴到不禁一笑,原來大師也是個普通人。2003年,遼寧美術出版社決定出版季羨林的日記,看到這些邊角料,有點刺眼,覺得有損大師的身份,便向季老建議適當刪減。季老堅決不同意,

“我考慮了一下,決定不刪,一仍其舊,一句話一句話也沒有刪。我七十年前不是聖人,今天不是聖人,將來也不會成為聖人。我不想到孔廟裡去陪著吃冷豬肉。我把自己活脫脫地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

“我不認為文章是自己的好”,真正令季老滿意的學術論文並不多,而且別人甚至是青年後輩的文章中常有季老認為好的,對於散文的理解,對於文字的審視,季老始終客觀,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專業的態度。

“一個人品行的好壞,看他為自己著想和為別人著想的程度”,在季老心中後者超過一半就是好人,前者超過一半就是壞人。季老一直有一杆衡量自己的尺子,他直白的告訴讀者他只是一半的好人,他有私心雜念,也說真話謊話,但他是敢於講真話的,即使因為仗義執言遭受過苦難,如果還有下輩子,季老還是會選擇走今生這條路。

季老的一生,走過陽關大道,跨過獨木小橋,坎坷彎曲,所得到的成功,所獲得的榮譽,在季老眼裡卻是名不副實。人受惠於身份,也會受身份所累,但季老卻是不一樣的。他的一生,無限精彩,做人、做事、做學問,都做到了極致,但季老一直以普通人自持,並不在意身份的高低,始終將最真實、最原始的面貌展現於世,要糊塗一點,要瀟灑一點。

從國寶大師到普通人季羨林,從文學到人生貴在真實二字

圖源網絡,侵刪

04 談現實生活:當下即是生活,心安即是歸處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應該說是有的。在這樣無可奈何的時候,我驀地聞到一股似濃似淡的香氣。在這樣一個時候,這樣一個地方, 有這樣的花,這樣的香,我就覺得很不尋常;有花香慰我寂寥,我甚至有一種近乎感激的心情了。

對於季老來說,一株平凡馬纓花是他的知心朋友,那是陪伴他十三年的歲月,是他藏在心中的回憶,帶給他無窮無盡的力量和無限溫暖與幸福;聽一場雨聲,停下來感受內心寧靜,感受寫作的情趣;養一隻老貓虎子,學習貓對待死亡的態度,別有一番滋味兒。

季羨林的人生道路是坎坷艱辛的,也是豐富多彩的。正如他所言:在這一條十分漫長的路上,我走過陽光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旁邊有深山大澤,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風;有山重水複,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絕處逢生。

經歷過窮困潦倒的兒時、苦心求學的少時,後來學有所成,這一路上有高峰也有低谷,老先生能夠保持著“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的曠達情懷。

先生的一生,不爭不辯,不怨不艾,滿懷天真,專注純粹,安於當下。他用質樸的文字向世人傳達一個理念——心安即是生命的歸處。

《心安即是歸處》闡述先生的生命智慧,從談人生的意義到讀書,處世,行走,當下,孤獨,生死等,所談的皆是和大家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字裡行間是恬淡平和。

願我們能跟著先生了悟人間萬相的本真,擁有應對世事的智慧,萬事安然於心,從容而行,也能感受到生活明朗,萬物可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