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學習觀

一、學習的重要性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荀子在勸學開篇如是說。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然人之初生,雖有愚智之異,生而知之、生而為聖卻是不大可能,故我們獲取知識道理、規律法則然後提升自我的途徑就只能是向外界學習。可以從書本中學習,向人學習,從事物中學習,向自然界學習,總之,需要學習,畢竟我們的基因還沒強大到可以遺傳先人寶貴的思想,這些思想只能通過各種載體流傳以供我們後世繼承發展。人之不學,與萬靈無異,不可為長也。“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二、外在環境的影響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外在環境對人具有很大的影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環境下成長的人相互之間會存在一些差異,但剛出生時,大家都是白紙一張。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並不只是說說而已,我們每天所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都可以被看作是被動的學習,而如果缺乏主動的學習,那這就是學習的主要來源了。孟母三遷,是其義也,出淤泥而不染者獨荷花也。所謂“方以類聚,人以群分,吉凶生矣。”環境的影響深矣遠矣。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外在環境固然重要,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更為可貴,塑造了良好的內在環境,才能營造更好的外在環境。

三、如何學習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學習之要其一在於持續積累,其二在於專心致志。真積力久方能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一出一入則塗巷之人罷了。跬步而不休,跛鱉也可千里;累土而不綴,丘山崇成。從出生到成人到智慧頂峰,如果堅持學習,那麼愚可為智,如果不學習,智也易愚,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步登天不可得,且靜下心慢慢積累。“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僅是積累也還是不夠的,所謂“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也,它只能決定走多條道的可能性,專心致志才能在一條路上走的更遠。畢竟我們是有生命的人,壽命是有限的,而未知是無限的,以有限之身,求無限之知,不可得也。“學也者,固學一之也。”學習既要從始到終一以貫之,也要專心致志。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學習最終體現在言行上。人的思想具體體現在語言和行動上,但僅說是不夠的,行動才能出結果。不僅要善言,更要善行。知行合一、言行如一才是真知真學。

“學莫便乎近其人。”在學習的道路上沒有比遇到良師更幸運的了。良師品德高尚,技藝精湛。其在其所在的領域已經有了極高的造詣,能夠給予我們很好的引領,其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使我們能自覺不自覺向其靠近,免去了很多我們需要苦苦摸索的過程,從而快速登堂入室,我們還時不時能透過他領略一下前方的風景。老師易得,良師難求,遇到就是幸運,有了良師在所學的道路上可謂事半功倍了。

當然荀子還非常強調了禮在學習中的重要性,但現在對於禮有不同的認識,上禮博大精深,暫且不論。

四、學習到什麼地步

"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學習達到的高水平應該是全面學習及對所專攻的領域全面掌握並有所發展。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謙虛不自滿,才能繼續前行達到更高的境界。“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對所求之知深入思考理解,確定是真知,自己堅信不疑,恪守真知,並以此作為自己的道德操守和行為準則。“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有了自己的道德操守、行為準則,就能內心安定,應物自如。“能定能應”應是學習達到的最終效果。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開始你的本色演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