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那么努力,还是穷?”——赚得再多,也扛不住错误消费

朋友阿朵,是一家母婴用品公司的地区销售经理,月薪3万,年底还有分红。

疫情期间,身边的朋友都捉襟见肘,本以为阿朵能高枕无忧,但前几天聊天,她才说起:自己已经穷到在二手网上卖包了……

没有存款、从不计划未来、花钱大手大脚、总以为自己的赚钱能力会越来越强……这是很多人的通病。——“钱不是省出来的,是赚出来的。”这句话,其实是那些投资和创业成功以后的人,对成功心法的随意总结。

“为什么我那么努力,还是穷?”——赚得再多,也扛不住错误消费

这种说法,你说它错吗,也不算,不赚钱哪来的钱?但你说它全对吗,绝对不是——因为绝大部分人,并没有那种足以应对冲动支出的赚钱能力。换句话说——钱,确实是赚来的,但当我们没有相当的赚钱能力时,这就是一句空话。

因为,我们难以挣到超出能力范围的钱,即便我们投出去很多。

所以,在能力达到之前,稳稳当当地工作、存钱、避开那些消费陷阱,才是最脚踏实地的脱贫方式。

最近,看了《清醒思考的艺术》这本书,觉得其中的几个知识点,对我们脱贫致富很有帮助,在此分享给大家。

一、双曲贴现:金钱和你的时间距离,会影响你的消费决策

先做两个选择题:

①一年后给你1000元,和一年零一个月后给你1100元,你怎么选?

②现在给你1000元,和一个月后给你1100元,你怎么选?

有科学家做过这项实验,在第1个选择题中,大部分人选了后者。在第2个选择题中,绝大多数人选择了前者。

为什么,同样的金钱数目,我们会根据时间距离的不同,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呢?

“为什么我那么努力,还是穷?”——赚得再多,也扛不住错误消费

经济学家根据这一现象,得出了[双曲贴现]理论,也叫做非理性折现。指的是:

人们在对未来的收益评估价值时,倾向对较近的时期,采用更低的折现率,对较远的时期采用更高的折现率。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如果现在就能拿到钱,少点也无所谓,只要能快速到手;如果是未来才能拿到,那就要考虑最大收益,既然已经等了一年,多等一个月无所谓。

其实,这是一种及时行乐的消费偏误。

这种吃亏的消费决策,我们每个人都做过。

比如,信用卡。

买一部手机,当下付全款,看起来你手里的钱是瞬间减少了,但如果分期12个月,再加上利息一点点还,那么消费总额将会高出许多。

因此,无论是储蓄还是消费,我们都应该尽量克服时间距离的影响,不要为了保证现在的享乐,而舍弃未来真正的利益。

二、互惠偏误——接受了免费的东西,你就要付出代价。

很多老一辈的人,因为小时候太穷太苦,一辈子都不舍得花钱,特别容易因为占便宜而上当。

朋友的妈妈,疫情期间在家闲来无事捣鼓手机,领取了一堆免费电子券,本来以为不花钱,却不知不觉消费了200块钱。

退又退不了,老人心疼了好几天。

其实,在消费市场,根本就没有免费的午餐。

在我刚出校门打工时,天津地区有很多私人美容院,以“免费体验”的方式在大街上拉拢顾客。

那时候年轻不懂事,以为只是免费体验不花钱,就跟着一个小伙伴进去了。

结果,做完美容,工作人员非要我们办卡,幸亏,我们亮出身份——表明自己就是隔壁餐厅的员工,她们才没再纠缠。

没过多久,那家美容院就因强迫顾客消费,引起了纠纷,顾客直接报了警。

“为什么我那么努力,还是穷?”——赚得再多,也扛不住错误消费


在《清醒思考的艺术》这本书里,作者还提到了一个典型的案例:

几十年前,在西方国家的一些火车站,经常会有某教派的教徒,拿着一些花免费赠给来往的旅客。如果旅客不接,他们会善意地表示“这是免费赠给你的”。

如果你勉强接下,当你走到下一个路口将花扔进垃圾桶时,你会发现那里已经有被扔掉的几枝了。正当你心怀愧意时,另一个教徒走过来要求你捐赠。

这个套路,屡试不爽,绝大多数接过花束,并试图扔掉的人,都接受了捐赠请求。

——这就是所谓的[互惠偏误]:

当你以为你占了便宜的时候,你就要警醒,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你可能要付出代价了

你可能会说,我可以只占便宜,捞一把就走啊。——其实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因为人人都贪婪、有侥幸心理。

当你占了便宜之后,商家会运用各种手段诱使你买单,比如造势、消费返利,甚至是用各种人性化服务挽留你。

总之,只要利用你占便宜的心理,把你引入“准客户”的行列,就不会让你轻易溜走。

因此,与其寄希望于,占便宜之后的自己能够克制,还不如在一开始就不要试图占便宜。

“为什么我那么努力,还是穷?”——赚得再多,也扛不住错误消费

三、享乐适应症——包包再贵,买了你也没那么爱了

在《你说的都对》这档综艺节目中,耶鲁大学精神病博士后@酷炫脑提到了“享乐适应症”,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当我们刚开始用手机交流的时候,大家都用“哈哈”,彼此都能传达快乐的感觉。当我们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使用的“哈哈”次数越来越多,“哈哈”这两个字就无法传达我们支持的情绪了,于是人们开始用“哈哈哈”,这样才能表达我们足够的开心。

其实这种享乐适应症,和经济学中的边际递减效应差不多——当我们得到梦寐以求的某样东西,或者反复使用某样东西时,我们好感度就会降低。

薛兆丰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当罗斯福第四次当选总统以后,有位记者问他:“第四次当选总统是什么感受?”罗斯福没有回答,而是请这位记者吃三明治。

吃第1块三明治的时候,这位记者倍感荣幸;第2块的时候他已经没什么感觉了;第3块的时候,他已经很难咽下去了。

然后罗斯福把第四块三明治拿给记者,他说:“你吃完第4块三明治,就知道我的感受了。”

——这就是所谓的享乐适应症。

“为什么我那么努力,还是穷?”——赚得再多,也扛不住错误消费

即便是中了彩票的人,他的幸福感也不会持续太久。哈佛心理学家丹·吉尔伯特,就对中奖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

中了大奖的人们,对于中奖的幸福感,平均只会持续三个月,三个月以后,他们的幸福感水平和以前没有区别。

享乐适应症告诉我们:不管你有多喜欢一样东西,只要你买下它,过一阵子,也就没那么喜欢了。

因此,没必要勒紧裤腰带,去买一样自己承担不起的奢侈品,它没法持续给你带来满足感。几个月甚至是几天过后,你就会对它失去兴致。

〖写在最后〗对那些已经小有成就的人来说,钱确实不是省出来的,而是挣出来的,但对于很多连存款都没有的人来说,经济基础就是在开源不足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多节流,并且避开那些错误的消费决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