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新冠患者插管死亡率88%,这个数据怎么来的?

作者:一节生姜

要点

这是插管的患者,并不包括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患者。

这个数据只统计了出院和死亡的患者,并没有统计尚在医院治疗和康复中的大量患者。

4月23日《凤凰全球连线》的节目中,主持人谈到了一个话题:纽约使用呼吸机的病人,死亡率达到了90%, 非常之高。这个问题怎么看? 这是中外新闻媒体上突然出现的说法,我也看到了,但是当时没有看到数据来源。

纽约新冠患者插管死亡率88%,这个数据怎么来的?

在节目中我没有直接回到这个问题。直觉上这可能是一个局部的情况,在没有看到具体数据之前,很难给出一个可靠的解释。

现在找到数据的来源了。

纽约新冠患者插管死亡率88%,这个数据怎么来的?

美国的医学杂志《JAMA》在美国时间4月22日在线发表了一份调查研究,这是对纽约市5700名新冠住院患者的情况所进行的报道。[1]

在这份论文里,有这么一句话,翻译成中文是这样的:“在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中,18~65岁者死亡率为76.4%, 65岁以上者死亡率为97.2%。”

纽约新冠患者插管死亡率88%,这个数据怎么来的?

这个数据怎么来的呢?仔细扒了一下文章,发现文章中有这样一个具体的数据:

18~65岁者,出院33人,死亡107人;

65岁以上者,出院5人,死亡175人。

根据这些数据,就可以计算一下:

107/(33+107)= 76.4%;

175/ (5+175) = 97.2%。

所以结果就是这么算出来的。

总共死亡的人数是282人。282 /(140+180) = 88%,与媒体上提到的88%死亡率一致,只是这数据明确说明是机械通气的患者,也就是接受插管治疗的患者,不能简单地表达为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呼吸机包括一般的无创呼吸机和需要插管的有创呼吸机。

既然有这个研究报告,对于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数据是不是可以坐实了呢?

非也 。

在以上的计算中,患者总数只包括了出院和死亡的数字,并没有包括还在医院中治疗的人数。该研究统计的是从3月1日至4月4日的数据,截止到4月4日,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中,尚有827人在医院治疗,其中18~65岁者449人,65岁以上者378人。

(图:数据来自文献[1])

所以,如果比较全面地来观察这个数据,所有接受过插管的人中,18~65岁者总共有589,33人出院(5.6%),107人死亡(18.2%),449人尚在医院(76.2%);65岁者总共有558,5人出院(0.9%),175人死亡(31.4%),378人尚在医院(67.7%)。

在所有这1147人中,共有282人死亡,目前的粗病死率为24.6%。大部分人,还在医院接受治疗。

除此之外,还有4人是18岁以下,目前全都尚在医院治疗。

尚在医院的患者并不是全都能挺过去,所以插管的成年患者最终病死率肯定会比24.6%高。但是,如果说插管的死亡率就是88%,绝对就是误导。 88%的数字并不是媒体人士自己算出来的,其实在论文之前的摘要中,就有这个数字。在收到大量吐槽之后,在线发表的版本中已经删去了这个数字。

确实有一种估计死亡率的办法,就只是统计已经有结果的患者,即只是“治愈”和死亡者。这种方法应该估计的是最坏的情况,对非常急性的传染病比较适用,对于新冠这样拖尾很长的疾病并不适用。

比如目前美国已经96万人确诊,所报道的治愈数为108316,死亡数为54423,按照上面的方法统计,死亡率为33.4%。

中国的新冠死亡率为5.5%,如果美国的能达到33.4%,只能有两种可能性:

  1. 1. 两国流行的不是一个病毒;

  2. 2. 两国人不是同一物种。

  3. 在纽约州每天的新冠简报会上,州长很多次都表述了这样一句话:使用呼吸机的人死亡率达到80%。我一直好奇这个数据的来源,也一直认为是某个医院或者某个人群的数据。如今看到了JAMA的论文,我觉得州长有必要澄清一下。

  4. 之前有报道说,美国很多老年人拒接使用呼吸机,一直觉得美国的老年人对生死比较淡定,甚至可能视死如归。但是现在看来,他们可能是被误导了。

  5. 对于65岁以上的患者,如果插管治疗后的死亡率真是97.2%,那治与不治又有多大区别呢?

  6. 参考文献:

  7. 1. Richardson, S., et al., Presenting Characteristics, Comorbidities,and Outcomes Among 5700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COVID-19 in the New YorkCity Area. JAMA, 2020.

  8. (作者:张洪涛,笔名“一节生姜”。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病理及实验医药系研究副教授,研究领域:癌症的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著有科普读物:《吃什么呢?——舌尖上的思考》,《如果舌尖能思考》。可以谈最前沿的医学研究,也可以讲最通俗的故事。)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