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迴避社交,不是因為你內向

你迴避社交,不是因為你內向


知乎有一個熱門提問,社交恐懼是怎樣的體驗?獲得最高讚的回答:


跟人相處很累,帶來的壓力感遠遠大於舒適感

路上怕遇到熟人,更怕遇到半生不熟的人

人多的地方就會不安,第一反應永遠是躲

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擔心自己會出錯

害怕麻煩別人,或者別人厭煩的表情,欠的人情總想加倍地還

害怕尷尬拼命找話說,常常把天聊死,最後乾脆不說話

心裡又很羨慕那些很陽光很活潑,受歡迎的人

……


類似以上小小的社交,往往需要我們耗費大大的精力去

“應付”,身心俱疲。為了擺脫社交中這種不自在、不舒服、恐懼的感覺,我們通常有兩種應對方式:


一是迴避。

能躲就躲,能不說話就保持沉默,尷尬了就不停看手機,還給自己找了一個合理的理由——“我性格內向”。但最終你會發現,越是迴避社交,越會強化你的恐懼。


二是強迫。

在不得已的時候,強迫自己社交,硬逼自己“談笑風生",緊張到渾身冒汗不說,還常常陷入尬聊,給自己貼上標籤——“我不擅社交”。最後感受到一次比一次強烈的挫敗感,再次躲起來。


很多時候,你以為只要避開社交,躲進自己的舒適圈就好了,或者以為強迫自己融入,次數多了自然變得擅長。


但你沒有意識到的是,這樣的處理方式,正在讓你陷入 “社交恐懼——迴避——強迫尬聊——受挫——徹底恐懼社交——否定自我” 的惡性循環當中,你無法自如地和別人交往,自信心備受打擊,甚至人生際遇也悄悄發生改變。


你迴避社交的同時,也回絕了更多人生的可能性


奧斯卡金像獎評委、好萊塢美籍華裔女演員陳沖,曾在《魯豫有約》聊起自己的社交恐懼,讓她失去了很多寶貴的機會。


她談到,在自己年輕的時候,和人相處有社交障礙,尤其是面對異性的時候,交流很不自如,讓自己錯過人生的很多可能,不一定是伴侶、情人,還有朋友,思想的交流機會,自己至今都覺得遺憾。


你迴避社交,不是因為你內向



社交恐懼還會在不知不覺中

成為你人生中最大的絆腳石


它讓你在好的工作、好的戀人、好的前景面前,沒有能力好好把握,讓你吃很多“虧”。


在領導面前全身不自在,誠惶誠恐,沒辦法自信地彙報成績,看著實力不如自己的人反而得到更多的認可。別人在臺前風光無限,你卻只能躲在幕後任勞任怨。


在客戶或者合作伙伴面前,感到侷促不安,心裡發虛,不知道該聊些什麼。別人獲得了更好的發展前景,你卻停在原地。


自己有好感的異性,不敢主動接近,越想靠近越迴避,別說讓對方喜歡自己,甚至連朋友都算不上。把一段本該美好的感情埋在心裡爛掉,留下很多遺憾。


人群中沒有存在感,經常被忽視,很難融入一個圈子。也不敢為自己爭取,不會展示自己,尤其在很厲害的人面前。因此錯失了結識優秀的人的機會,錯過很多優質的人脈。


同時,加州理工學院研究發現,長期躲避社交,還會改變大腦分泌的神經化學物質,讓性格變得更加敏感、膽小,更容易表現出易怒、壓抑、注意力散漫等狀態。社交恐懼的人,在生活中更少體驗到快樂,更多地體驗挫敗感,甚至衍生出抑鬱、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