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風景區 清源山 老君造像 道德經

國家重點風景區 清源山  老君造像 道德經

泉州清源山

清源山國家重點風景區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晉江下游東北岸,位於東經118°30'~118°37',北緯24°54'~25°0'之間,與泉州市區三面接壤。距廈門市106公里,福州市196公里。 因為山上泉眼諸多別稱“泉山”,因山高入雲稱“齊雲山”。位於城市北郊又稱“北山”,山上有三峰亦稱“三臺山”。

清源山國家重點風景區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區方圓有四十華里,主峰海拔498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吸引了眾多的海外遊客。

自古以來,清源山國家重點風景區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臺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為勝。

現在我們通過視頻和文字一起來感受泉州清源山的魅力。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故事不同,地方不同,都是咱厝人!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咱厝人》!

今天的節目我們帶大家來聽閩南文化學者瀟風講泉州。

瀟老師,你好!

大家好!我是瀟風,今天跟大家一起來認識清源山,認識老君巖,認識咱泉州的道教文化。

瀟老師,我們一直說清源山是泉州的“母親山”。為什麼稱為“母親山”呢?位置很重要。

清源山在泉州的北面,所以我們俗稱她為“北山”。因為山上泉水很多,所以也叫“泉山”。泉州城就是因為這座山而得名的。因為最早期的泉州城,中心點是從南安豐州遷移過來的,那麼當我們沿著晉江流域往東面遷移尋找定居地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背山面水”。“背山面水”就是背後有山遮擋住北面吹來的風,面水指的是面向晉江流域,所以泉州城的選址是由這個地方的天然條件所決定的。

我們來到清源山的時候,一定要講到老君巖,您對老君巖的歷史和道德經有做過研究嗎?

我就是研究中國古代哲學的,要說泉州的道家文化和老君巖的之間關係,我們一會兒到老君巖那裡再來詳細的探討。

國家重點風景區 清源山  老君造像 道德經

清源山老君巖

國家重點風景區 清源山  老君造像 道德經

老子騎青牛

瀟老師,我們現在來的這裡,他展示的是一個惠安石雕作品,講的是“老子西出函谷關”的場景,對此我感興趣的是:“老子為什麼騎青牛”?

老子是楚國人,當時楚國是在南方,而北方都是黃牛,只有南方才出產青牛。馬除了是交通工具外還是戰爭工具,所以普通人是不騎馬的(馬就像我們現在的奔馳寶馬一樣),一般人的出行工具都是牛。在社會生產力不是很發達的時候,比如說漢朝,剛剛建國的時候社會經濟比較落後,上至皇帝下至大臣大多數都是坐牛車。

我們都知道,老子是在年齡很大時才在西出函谷關的時候寫下《道德經》。

當老子要西出函谷關的時候,當時的關令叫尹喜,他看到了紫氣東來的天象,斷定是有聖人要經過此地的先兆。當他看到老子騎青牛來的時候,就把他攔在函谷關,說:先生你如此大的學問,怎能就此西出函谷關,不留下一點文化財富給百姓?尹喜求著老子把論述、著作留下來,所以就有了《道德五千言》,也就是現在的《道德經》。

這本書對我們後世的影響非常大。

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主幹是儒家,說到中國文化,儒家的思想一直都是這兩千多年來的主幹。但是哲學的核心是道家,老子道家哲學的成型以及《道德五千言》的成書才是中國人文開始的標誌。

咱們清源山有一個老子的造像,我們一起去那邊看看。

國家重點風景區 清源山  老君造像 道德經

老子造像

瀟老師,這就是我們清源山裡千年的老子造像。我看他的坐姿看起來很舒坦,感覺很自然。這個有什麼說法嗎?

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老君的坐姿呈現很舒坦、很自然、很放鬆的一種狀態。在古代是沒有椅子的,人們都是席地而坐,席地而坐能達到全身放鬆的一種狀態,他的右手靠在小几上,這種坐法我們叫做“隱几而坐”。“隱几而坐”指的是“身適忘四肢,心適忘是非”:當你的身體處於很舒爽的狀態的時候,你都忘了四肢的存在了;當你的心靈很放鬆很舒坦的狀態的時候,世間的糾紛是非也就都忘記了。

以前這裡是一大片的道觀,有真君殿、北斗殿等等,而老君的造像就在道觀裡面。並不是只有這尊石雕像,而是一大片的道觀。

這個石雕像是人工刻的?還是天然的有一個老君造像在這裡?

何喬遠的《閩書》,包括《泉州府志》裡都有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其地有石天成,略見頭目髭鬚之狀”,也就是說這塊大石頭以前就在這個位置,最早的形狀跟目前的狀態本身就很接近了,只稍微雕飾一下就成了這尊老君的造像了。對於藝術創作來說,最高境界就是雕刻得像天生自然的一樣。

國家重點風景區 清源山  老君造像 道德經

道德經

瀟老師,這個就是我們道德經了。

是的,道德經分成上下兩篇,《道經》和《德經》,我們把它們刻在石頭上,分別放在老君巖的左右兩側。

這些是以趙孟頫書寫的原稿為底並拓印在上面的。

我們都知道老子是在要西出函谷關時寫的這五千字,當時的古文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所以理解起來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是的。所以在斷句的時候,是後世人根據自己不同的理解來添以符號的。如何用逗號、句號,是每個人根據自己不同的理解來斷句的。這就是說每一箇中國人讀道德經都有自己的心得體會。

在《道德經》裡面你最喜歡哪幾句話?

道德經的整個思想是非常精深的,也是中國哲學的核心。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很多人會寫這四個字掛在辦公室裡,道家的文化跟我們的生產生活是密切相關的。比如說我們泉州,泉州整體的地理環境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伊是丘陵地帶,山地面積多、耕地面積少。我們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決定了只能種水稻,所以我們的主食就是水稻。你看北方降水量少(以秦嶺淮河為界),北方只能種小麥,長城以外降水量更少,他們只能放牧發展遊牧文明,而農耕文明就不能發展了。

你的意思是說我們要充分理解大自然的屬性,然後再利用大自然的屬性來為我們服務。

是的,我們要遵照自然規律,按照自然規律去辦事,來規劃我們的生產,規劃我們的生活。

瀟老師,《道德經》的這五千字講了很多事情,很多是講做人的道理,你覺得在學習《道德經》的過程裡面,有哪些話是改變你的思維的?

比如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這句話對人的啟發就很大。在道家文化裡面是很強調這種謙虛自守的狀態,比如魚就是在水裡面遊,你不能拿自己游泳的本領跟天上飛的鳥比,你也不用羨慕人家在天上飛來飛去,你要認識你自己,然後學會與世界相處、與人群相處、更重要的是與自己相處。

瀟老師,《道德經》裡面知識那麼多,你覺得有幾句是一定要跟我們的觀眾朋友分享的?

我們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是語言表述不出來的,那麼當表述不出來的時候,就要用比喻的方法來表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什麼東西是最接近“道”的本源狀態呢?歷代的人都有研究,比喻也很多,包括老子本人,在《道德經》裡面也用很多東西去比喻“道”的本體。

我個人認為最接近“道”的有三樣東西(水、嬰兒、女性)。一個是水,上善若水;然後是嬰兒,嬰 兒是最接近“道”的一種狀態,因為嬰兒沒受世界汙染,呈現的是最天真最純潔的天真本源的狀態;還有一個是女性。

我有看到另外一個學者的解釋,他用“嬰兒與母親”的關係來解釋“道”。他說:母親是個施道者,嬰兒是個受道者。“道”是什麼?因為嬰兒剛出生的時候是沒辦法保護自己的,但是他能健康的長大,就是有母親用母愛將他滋養。母愛不僅僅是餵養孩子,同時還保證他的安全,所以用這種關係來講道,也是一種很好的說法。

所以說最接近“道”的三樣事物:水、嬰兒和女性。想把“道”表述清楚,那是聖人都做不到的事。但是我們可以從這三樣事物的身上看到“道”的本源,發現“道”的真意。

我們說《道德經》是中國哲學的核心,哲學研究“道”的盡頭就是宗教。我們泉州的玄妙觀跟老君巖有什麼關係嗎?

哲學跟宗教,實際上都是同一個目標,為了實現精神的超越。當道家文化流傳到民間的時候,如果選擇了“外在超越”的路線,那麼道家就會演變成宗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道教。我們泉州就有福建省第一座道教的道觀,位於東街元妙觀,俗稱“天公觀”。


國家重點風景區 清源山  老君造像 道德經

泉州天公觀


國家重點風景區 清源山  老君造像 道德經

泉州天公觀


國家重點風景區 清源山  老君造像 道德經

泉州天公觀

這就是元妙觀,也是我們福建省第一家道觀。在西晉的太康年間建的第一家道觀,最早叫“白雲觀”,後來才改名叫做“元妙觀”,我們泉州人一般俗稱為“天公觀”。道家傳到泉州有一千多年,咱泉州最有特色的是道家文化是深入到民間的。包括我們生活的社區都是實行“鋪鏡制”的管理方式,用我的話來講就是“人神共管,人神共治”。道教的俗神和我們的基層機構共同進行治理。

我們每個村裡都有當境。

村落也好、社區也罷,各地都有自己鋪境的宮廟,這個宮廟同時還有“約所”的功能。道教的鋪境俗神信仰體系,為我們中國人提供了兩大功能。一個功能是“終極關懷”,指的是人死後的價值,我們活著的時候這個價值就一直延續到生命終結以後。比如張巡、許遠、岳飛這些人就是以忠義的精神傳世的。人死後的精神是可以達到不朽的境界,儒家通過府文廟不斷的千年祭祀,如果你在學問上有很大的成就,為老百姓造福,你就能陪祀孔廟。當時府文廟有二十七座專祠,還有陪祀孔廟的“四配”、“十二哲”、“七十二賢”。而道家呢,通過建立俗神信仰體系,將具備高尚品德、為老百姓做出貢獻的人,在其身後請入鋪境宮廟中來供奉,享受世代香火。另外一個功能就是我們所說的,道家是一門哲學是一種文化,而道教則是一門宗教,在日常生活中要起到傳播教化的作用,要辨善惡、要明是非。當時的老百姓怎麼可能一有事情就找官府,他們有什麼事就到鋪境的約所,在約所裡的基層官員和俗神神明面前把事情講清楚,然後做個裁決就行了,這個就是兩大功能。

我們總結起來就是“神道設教”,這個就是道教俗神信仰的功能,還有一個就是“人文化成”,平時我們總提到文化,那文化到底是什麼,就是人文化成的意思。人活著的時候應該要怎樣活,才能在人死後把這個價值實現出來。

隨著社會發展,我們閩南有很多人出外、飄洋過海去謀生,我們的民間信仰、鋪境俗神, 其實就承載著那些出外人的鄉愁。

是,這種鄉愁指的是當咱泉州人在外的時候,他會把這種信仰傳播到世界各地。比如說媽祖信仰、關帝信仰、保生大帝信仰,包括遍佈各鋪境的王爺信仰。可以這樣說,無論走到哪裡,只要有閩南人的地方就有我們俗神信仰體系存在(海神、醫神、法神、財神等等),他既是我們精神上的需要,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們回到節目開始的時候,道教的宗教行為跟《道德經》跟老子有什麼直接關係嗎?

《道德經》是中華民族思想的核心,也是哲學的發端,他主要針對的是知識分子階層;而道教所承擔的功能是傳播,教化,它更強調的是普及的功能。道教就是道家哲學的“生活化”表現。

今天我們節目帶觀眾朋友跟瀟風老師認識咱清源山,老君巖,道德經包括道家文化。節目要結束了你要跟我們觀眾朋友說什麼話?

道家的文化是中國哲學的核心,他面對的主要人群還是知識分子階層,道教是將道家哲學的“生活化”的形式,他把很高深的理論“生活化”,貫徹到我們每個人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如何做人做事當中,是我們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