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楊隆山生於1914年陰曆三月初七,世居周至縣尚村鄉水雲屯村南堡,馳名關中的明代金石學家趙崡就是水雲屯村北堡人。老師幼小的時候,趙氏藏書樓——傲三樓猶然矗立,流風餘韻,鬱郁恂恂,薰陶著老師的心靈。家裡清寒,可是,父親對他的讀書很看重。他八歲入終南山麓甘水之濱的靜修學舍,從學於關中國學名師李沉齋、李萃亭昆仲門下攻讀經史、古詩文。老師楊隆山刻苦好學,記誦力強,很快成為李氏昆仲門下的高足。之後,任教於甘西小學(之前為靜修學舍)。也許是幼年時總流連在趙氏的傲山樓下,他對書自始至終都有一種鍾愛。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在醫院裡,我去看望,我們又談到著名文化學者陳鼓應,他把陳鼓應稱為“陳鼓應教授”,語氣之間大舉稱讚,這已不是第一次了,這都源於他對老子《道德經》的尊崇。當我告訴他陳鼓應的《老子註譯及評介》,在很多書店又有賣時,他立即問,“是不是?”精神又來了。我又說《莊子註譯》也有賣的,是中華書局本,他的聲氣更高了,問“是不是?”當得到肯定的答覆後,老師按捺不住心裡的激動,說“那你給我也買一套!”我說,行。我還告訴他,古舊書店有路閏生的《檉花館文集》,一套十冊,很好,就是價有點高昂,幾次都想買,終未下狠心。老師問,“多少錢?”我答:“300塊呢。”他說,“有價值,攢錢,你攢錢把它買回來!”直到如今,我總還是想起老師。言猶在耳,語之鑿鑿;音猶縈心,容貌詹詹。每當想起這些,我心裡就不由得湧起一陣悲慼。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楊隆山老師

老師晚年以書法享譽陝西,成為一代宗師,但是他的初衷卻在文學。他對我說:“我年輕時的願望是當一位作家。”他時常向景梅九主持的《國風日報》副刊《十字街頭》和宋綺雲的《西北文化日報》投稿,“農三”筆名時常見諸報端。1936年10月魯迅先生逝世,老師就寫了一首紀念長詩,發表在《十字街頭》。多年來,老師始終保持著對文字的愛好,筆耕不輟。1979年春,樓觀臺文管所邀請老師襄助工作,從此,他長住樓觀臺這座道教第一福地,一面研討、體悟老莊學說,融之於書法;一面撰寫樓觀歷史沿革的文章。還常常奔赴西安各大圖書館查閱資料,以為考據。為了給樓觀臺創造優秀的文化氛圍,他親自摘抄歷代名人吟詠樓觀臺的詩文,並寫信徵集到一大批現在看來已經是中國當代大師的書作,上海的王個簃、謝稚柳,杭州的沙孟海,廣州的商承祚,福建的沈鄞壽,寧夏的胡公石,南京的沙曼翁,還有陝西的宮葆誠、劉自櫝等,都寄來了自己的精品力作,這些作品全部鑲嵌在樓觀臺說經臺的碑廊上,成為璀璨的文化風景,這也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壯舉。老師自己的書法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被廣泛地刊刻在廬山、西湖等旅遊勝地,併入編香港漢榮書局等書法集中。隨著對書法精神理解的更加深入,他的書法也在陝西乃至全國書法界產生了廣泛影響,許多人都知道在終南山樓觀臺,有楊隆山這麼一位高蹈退隱的老書法家,並熱切地前往拜訪。

記得,老師從遵義返回水屯後,交給我一篇寫參觀遵義會議故址的文章,後發表在《陝西日報·週末版》上。當我把樣報送給他時,老師一面閱讀,一面評論,臉上泛出喜悅之情。但是,老師在書法上的影響要遠遠大出他的文名,他對書法可以說是宿根早慧。八歲,他就為鄰村大戲臺書寫擘窠大字,一時間小書家之名遠近傳揚。1938年夏曆十一月二日,李沉齋先生因為操勞過度,終於裡第。老師以入門弟子奉命書丹《德教碑》,書宗魏碑,沉凝肅穆,俟碑帖散出,關中士林莫不讚嘆。

老師生前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曾任教員,公務員,西北糧食局、陝西省糧食廳秘魯、秘書長 。1957年反右中受到不公正待遇,1978年被改正後離休 。為學是關學一脈;為文宗陶淵明、李杜、白居易和蘇軾。寄居樓觀臺後,老師潛研老莊學說,崇尚清靜哲學。去世時,老師的孫女延化在跟前守著。延化說,那天早晨她爺自己下去在外面理了發。晚上,延化要給他洗腳,他也沒推辭,直到臨終,他都沒有一點痛感。往常,老師都是自己做這些事,不假手兒孫,不享兒孫的清福。老師把自己拾掇乾淨整齊後走了。我心裡奇怪,也覺得神秘。老師一生艱苦備嚐,坎坷困頓,兩入囹圄。前一次,在西安東大街國民黨省黨部的牢房,坐老虎凳,坐電椅,受盡酷刑,但他堅不吐實,不出賣師友;後一次再陷縲紲。之後就是長達22年的苦難,直到1979年平反昭雪。他始終堅信“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所以,每每看見災厄歷盡依然堅強的老師,我心裡鬱結的一些塊壘自然地就風流雲散了,得到平靜。陌生者覺得老師冷漠,不好接近,但其實他是很熱切的,與人為善,也不與人爭持;寬懷大度,從不將往昔的恩怨縈繫於心,更無睚眥必報之念,而總是秉承點滴恩惠即湧泉報之。

有一次,我問他,當年坐國民黨省黨部牢房時怕不怕?他的臉立即漲紅了,他挺直了胸膛,說:“怕麼!咋能不怕呢?”說完卻話鋒一轉:“那你不能交待,你一交待,其他人就完了!”語氣甚是堅決。坐牢時他已經35歲了,有家有業,兒女待養待哺。而和他同牢房的漢中獄友在夜半被提審,再無音信。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報紙發起“難忘的一日”徵文活動,老師立刻動筆寫了篇文章——主要描述先他出獄的先生李萃亭走過他的牢房時和他說話的情景。

2000年前後,對於關中地區風物感興趣的文化人,如果常去樓觀臺或者重陽宮,又或者對這些景點書法稍微感興趣些,想必應當都是見過下圖的“老子祠(貌似現在已經更換了)”和“聚仙亭”的。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一些人,大概對這些字因為常常見到,反倒熟視無睹了。當問到這些字的作者背景時,一般人常會茫然。

我的家鄉,有幸和先生同在一處。

對這位書法行家,我頗有一些瞭解。

餘生也晚,未曾親眼得見先生創作,但關於他的事蹟,多少知道一些。

我自小就知道,鎮上的一些牌匾、一些大小景點的碑額,常常有他的題字出現。

但他,具體是幹什麼的呢?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楊隆山為樓觀臺書寫聚仙亭牌匾

在以後的成長中,我漸漸知道了,楊隆山先生更為全面的人生經歷。

楊先生生於普通的農民家庭,八歲起在村中祠堂私塾讀書,15歲求學於當地國學名師李沉齋、李萃亭兄弟。求學的五年期間,奠定了他精湛的經史和古典文學基礎,同時也為他研習書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徐懷若谷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楊隆山先生為重陽宮撰聯並書寫的對聯:勝地立宮挹終南秀氣;澄源開派弘道教真傳。

20出頭時,時局大變,他的老師、有黨員背景的李萃亭,銳意革新,將學舍改為小學,廣招熱血青年,作為老師的楊隆山,自然也深受薰染。

1940年秋,時任周至縣長以“赤化”之名將學校關閉,將李萃亭、楊隆山以及幾位教員逮捕入獄,關押將近一年,眾人倍受摧殘。李萃亭因病和折磨辭世,楊隆山和眾位教員, 不久出獄。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之後,在友人的推薦,楊隆山去了西安。在那裡,他有機會結識寇遐等書法名家,同時他在唐楷、魏碑以及《曹全碑》上狠下功夫,30出頭,在西京地區已經小有名氣!

建國初期,他被調任省糧食廳擔任秘書,同時主編內刊《陝西糧食工作》,因為他實踐能力極強,曾被當時的省長趙壽山表彰。

1978年,楊隆山離休。這之前之後,他的書法經歷了跨越式的發展。之前,他以書法為痴念,聊以自慰;之後,他應邀到樓觀臺文管所幫忙,文從沈夢瞭解,他用書法和閱歷,為當地旅遊文化的整理貢獻了不少心力。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對樓觀臺的文化發展,楊隆山做了一件其他人很難完成的事兒——邀請全中國最有名的書法家劉自櫝,宮葆誠,錢君匋、沙孟海、胡公石等數十位書法名家,以樓觀臺文化為內容,各盡其能,創作作品,然後被當地文管所雕於碑上,以資紀念……

在民間、在書法圈,雖然楊隆山並沒有擔任較高的職務,但他的字獲得了較高的認可,甚至有“陝西第一行書”之稱,但他對此並不以為然。

據聞,楊隆山先生對於書風的追求——秀逸,典雅,不俗,不燥。對當時就已經流行的那種狂、怪、亂的書法,先生十分厭惡。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他愈到晚年,就對自己的成就不滿足,感嘆自己虛擲了太多年華,等到理解書法的時候,已經到了人生晚年了……他一直認為自己有愧於“書法家”的稱號。

1998年6月的一天,楊隆山度過85歲壽辰不久,與世長辭。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書法家楊隆山先生傳略

姜崇智

(注:姜崇智,筆名耿川,周至縣已故知名學者、優秀教育家、楹聯學家)

凡到過終南山樓觀臺的人,都知道那裡曾住過一位老書法家叫楊隆山先生。

到了樓觀臺前,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登臺道口牌坊上隆山先生手書的“樓觀臺國家森林公園”七個醒目大字,字徑60公分左右,莊重、挺秀、神采攝人,來往遊客,說不清有多少人駐足觀賞!多少人攝影留念!

先生晚年在樓觀臺住了十多年。這個鍾靈毓秀的道教“天下第一福地”,是他人生旅途的落腳點,是他書法藝術最後結出碩果、成名成家的基地。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先生名國棟,字隆山,筆名溪邨,晚署二曲野叟、聞仙廬主。1914年農曆三月初七日出生於周至縣東鄉小水雲屯(今屬尚村鎮)一普通農家。八歲起入鄰村大水屯趙氏祠堂的村塾讀書五年。儘管所學不多,畢竟把他引進了文化之門。他也初露頭角,與同齡比,記誦快、識字多,特別是毛筆字寫的過人。

大水屯是個不尋常的村子。晚明著名書法家、金石學家趙崡就是此村人。民國初年,當年趙氏的書齋、書樓、祠堂遺蹟尚存。鄉間還盛傳著有關趙氏寫字的秩事秩聞,特別是懸掛在祠堂的清代周至翰林路德,為趙氏書樓“傲山樓”撰寫的“醉墨堂中石不能言勝金玉,擁書樓上山猶可傲況丘陵”那副字跡清秀,涵義雋永的板刻對聯,對少年楊隆山印象最深。他受趙、路二大師的遺風薰陶,從小就愛上了書法這門藝術。年方十三就為鄰村大戲臺書寫對聯,一時少年能書之名,附近村莊時有傳聞。

他十五歲至二十歲受業於當地國學名師李沉齋、李萃亭兄弟創設的“靜修學舍”攻讀經史、古文。勤奮好學,學業出眾,深得二師器重,成為李氏門中的得意學生。這六年,對他來說,既奠定了深厚的學業基礎,書法更由野入文。

“九·一八”後,二師為實現其教育興國主張。毅然於1932年學舍改為新式學校,於是“周至縣私立甘西小學”便應運誕生。隆山先生是首屆學生,追隨乃師畢業後隨即執教於甘西。由於知識淵博,教學得法,深受學生敬重。1938年初冬沉齋校長逝世,門人為之所立“道教碑”即隆山先生以魏體字書丹。碑拓散出,引起周、戶邊界人士極大震動。其時,他剛二十四歲。

抗日戰爭開始,甘西小學居然成為一所有名的進步學校。在共產黨員校長李萃亭領導下,楊隆山這位熱血青年,傾向革命即由此開始。以後又結識曾在校任教的地下黨員張景文、王禮、齊裕森、武夢名等人。他熱烈擁護中共各項主張,積極寫作進步文章,宣傳抗日救國, 因而遭到國民反動派的殘酷迫害。1940年秋,偽周至縣長田傑生(cc特務)以“赤化”罪名將甘西小學封閉,隆山先生與萃亭校長及另外兩名教員先後被捕,押赴陝西省黨部調統室監獄,備受摧殘折磨。經多方營救,1941年初夏,他們先後出獄。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隆山先生出獄後,避居西安,便改原名國棟以字隆山行事。經友人介紹,受僱於陝西省田糧處工作。由此遂混身於舊政權下作公務員八年。在處內擔任過科員、主任科員、秘書等職。

進入大城市,眼界開闊,見識寬廣,又直接、間接受當時陝西著名書法家寇遐等人的影響,書藝大有進步。其時,他除繼續在唐楷、魏碑上下功夫外,又開始學行書《集王聖教序》、《智永千字文》,並以《禮器》、《曹全》為主學習隸書,同時奏刀制印,涉獵篆書,均有成就。因此,當時不少人求他書碑寫匾,在一定的範圍內,有了一定的書法名聲。

1949年5月,西安解放。隆山先生以舊職員被留用,參加革命工作,被分配到西北糧食局,時年35歲。由黑暗的舊社會,一旦進入新社會,精神為之振奮。又具有較好的文化基礎和在甘西形成的進步思想,很快便成為機關工作中的骨幹力量。先後擔任秘書、科長。經常參與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屢受表揚獎勵。

建國伊始,百廢待興,舉國上下忙於抓政治,抓經濟,因而對書法這門藝術,在朝在野似乎無暇顧及。因此,書法在隆山先生的生活日程上也被無形中擠掉。這是大勢使然。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1954年底,他被調陝西省糧食廳任政務秘書,兼主編內刊《陝西糧食工作》。1956年由他執筆寫成的《陝西省糧食廳工作總結》,受到趙壽山省長在省政府例會上的表揚。當年毛主席要求國務院所屬各部委和省市廳局都書寫書面彙報。省糧食廳按照要求,又有隆山先生執筆首先寫成。商業、財政廳曾參照仿寫。從此,隆山先生竟成了省財糧系統非黨幹部的有名人物。

風雲莫測,橫禍襲來。1957年冬,因為他說了真話,竟被打成“極右分子”。12月12日下獄,判刑兩年。其時他已四十二歲。

變故非常,生活發生了巨大跌差!1959年底,“刑”滿釋放,被遣返周至農村,繼續作專政對象,遭批挨鬥已成常事,從此蒙冤受屈長達二十二年之久。

在漫長的艱難歲月中,生活尚且難以餬口,何言其它!書法自然而然地遠離他而去。長期丟掉自己酷嗜的書法,是他最痛心的。但信念不泯,他相信“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老子語)。他認為歷史的曲折終將過去,並暗自祈禱,期待著祥和幸福的時代早日到來!

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是隆山先生人生機遇的最好時期。錯劃的“極右”得以平反昭雪。1979年正當桃紅李白、春光明媚的時候,他揚眉挺胸地回到闊別很久的國家幹部行列。悲去喜來,感激零涕!惟年已周甲過五,垂垂老矣!遵從組織安排,退休改離休,轉回原籍周至縣“易地安置”。其時,我便撰寫了一副這樣的對聯,用以安慰。聯語是:

一生兩縲紲,說紅道白,是非險乎沉海底。

三中起春風,滌汙蕩垢,譭譽終於曝人間。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離休十多年間,隆山先生為周至的社會主義事業,默默奉獻餘熱。

他曾擔任過周至政協六、七、八屆(1981-1990)常委,並參與《周至文史資料》的編審工作。

1979年8月,不顧年老體衰,欣然應邀到樓觀臺文管所幫助工作。他為樓觀臺的文物管理和開展旅遊工作傾注了大量心血。

樓觀臺是道教古觀,終南名勝。“文革”後,圖書、檔案、資料蕩然一空。為重建樓觀檔案,他數九寒天,幾去西安,出入於西北大學和陝西省圖書館查抄文獻資料。經過兩三個月的艱辛工作,1980年初寫出具有科研價值的兩萬餘字的史稿《古樓觀》。北京中國道教協會會刊摘要發表。1982年在陝西省文博科研會上進行交流。稍後,又蒐集編輯出版《歷代名人題樓觀詩選》(56首),內部發行。

樓觀有兩種有名的石刻本《道德經》,唐刻的正書“樓正本”和元刻的古篆書“高翿本”。為便於人們閱讀,隆山先生對前者分章、斷句、標點,由文管所印刷成書出版。對後者注了正楷詳文,因經費困難,未能出版。

先生對樓觀臺文管所做的又一件具有深遠意義的事,就是徵集國內書法名家的作品。他親手用毛筆字書寫信函進行聯繫,滿意地徵集到以書寫唐、宋詩題樓觀為內容的珍貴作品二十餘副。這些書作者都是馳名中外的名老書法家:劉自櫝、宮葆城、王個簃、錢君匋、商永祚、沙孟海、沙曼翁、沈壽、蔣維崧、胡公石等。文管所隨即刻碑鑲嵌於碑廊,使樓觀的石刻文物大增光彩。

由於他成績卓著,1988年榮獲西安市“老有所為精英獎”。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先生命途多,道路坎坷,書法造詣受到嚴重限制,中年時成就不大。近十多年來,在樓觀臺這塊風水寶地中,他悉心研究,無間臨池,書法藝術取得了重大成就。書法作品多次在省內外報刊發表,多次參加省內外和一些國際性書法展覽。江西的廬山、陝西的華山和八仙宮、安徽的潁州、西湖碑林、四川的太白碑林、貴州的遵義會議紀念館、海南的瓊崖碑林······都收藏有先生的書作。特別是1990年為周至仙遊寺書寫的陳鴻《長恨歌傳》,約一千四百餘字,字徑一寸,刻碑十通,並列於白居易的《長恨歌》、吳道玄留下的詩畫遺蹟、蘇東坡品茶賦詩的名剎之中,特別令人注目。1992年又以楷、行、隸三中書體為道教聖地樓觀臺文官所書寫的鉅作二十二條屏。這兩組鴻篇鉅製,是先生留給桑梓的瑰寶。專家、學者評價頗高,稱讚周至不愧為山青水秀、人文薈萃之鄉,楊隆山是其中的佼佼者。1988-1991年由香港漢榮書局出版《中國當代書畫選》和《中國當代書畫選—大陸部分》分別收印了先生的兩幅書作;199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主編出版的大型書法集《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先生亦有佳作編入;北京師院出版的《中國當代書法名家墨跡》,陝西老年書畫學會編印的《陝西老年名家書畫選》都分別收印了先生的作品;1993年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美術年鑑》(1949-1989)隆山先生的名字也被光榮地編列條目;其他如浙江椒江市、山東濰坊市、河南周口地區文聯等多家出版的書法、傳記專輯,也把先生的作品和事蹟編入其中。1997年陝西老年書畫學會還專為先生錄了像。

隆山先生是位“豐產”的“有求必應”的書法家。他為省、縣內外的單位和個人書寫的作品不計其數。向老未減報國志,老樹逢春更著花。隆山先生以書法報效國家,服務桑梓,功不可沒。

隆山先生是是中國書協會員,更是陝西省書協最早的會員之一,陝西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陝西省老年書畫學會理事兼樓觀臺分會會長。

隆山先生之於書法,可以說是自學成才,卻沒有具體師承,但憑天分、好學、勤奮,走的路正,終於成名成家。他學字是從楷書入手,宗法晉唐,早年學歐,以後又學顏、柳、趙及魏碑,並學篆、隸、行、草,主學二王。故其行、草灑脫而不靡弱,楷書以魏碑為基礎,端莊、秀逸而有筋骨。陝西省書協主席、著名書法家劉自櫝曾評價說:“陝西的行書,我看現在最好的就是周至的楊隆山老師了”。(見1999年3月27日《陝西日報》韓健暢《書法家楊隆山先生追記》一文)

誠哉斯言!

近年來,他上溯殷、周、秦、漢、唐,下涉宋、元、明、清,廣泛研究,探索書法藝術發展的軌跡和規律,精勤實踐,對書法的美學認識進一步地加深,書法品格日益昇華,已臻人書俱老之境。但他對自己的成就並不滿足,常恨自己的不幸,虛擲年華,於書法捂到過遲,成就不大,有愧書家稱號。

隆山先生對書風的追求是典雅、秀逸、無俗、無躁、無悍、無霸之氣。他最厭惡那些流行書風中的狂、怪、亂頭粗服。他認為,引人向上,陶冶情操是書法藝術不可忽視的社會責任,書家的精神世界如何,必然要內化於書藝,這是定理。“腹有詩書氣自華”,他常以此自勉並勉勵後進。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他認為書法稱作東方藝術之明珠,有其獨特的技法為基礎。所謂傳統,就是前人在創立和發展這門藝術中留下的寶貴遺產。從傳統學是學的學書的必由之路,不如此就不能掌握基本技法,窺見書法藝術的奧秘,並進而登堂入室。但學古不是目的,要學古不泥,能入更能出,最後熔鑄百家,形成自己的面目和風格。他說,如果把學書過程概括成公式,那就是:無法-有法-無法。必須經過兩個飛躍,最後的“無法”才是“通會”之際的高境界。功夫到此,才可以言書有成。他認為學習書法沒有捷徑可走,更不能否定傳統,隨心所欲,妄圖自創新路。

書如其人。書家的主體精神決定書法藝術的品格。為人一等,方可得上乘藝。隆山先生愛好文學,對哲學、史學也有一定研究。他為人正派,不苟言行。他富有“書卷氣”的書藝正是他品德學養在書藝上的反映。特別是在樓觀臺的十多年,領略林泉風光,服膺老子學說,審美境界愈來愈高,欣賞先生的作品,如面對寒潭秋水,一派靜穆、明澈、虛靈之氣撲入眉宇,使人肅然得到超乎凡塵的美的享受。

隆山先生務實而不好虛名。長期以來,許多友好、學生要幫他籌辦書展或出專集,他總是謙虛地婉謝:“我的字不行,不成家數,只能自娛,不足範人!”儘管如此,才越使人敬重。其實,他的書作,每經展出,往往引起轟動。1994年他書寫的陳鴻《長恨歌傳》十通碑拓,被陝西省老年書畫學會裝裱,在省歷史博物館展出,眾口稱讚。一位高級軍官參觀後,以不能親見書家為憾,經再三打聽,親接其家熱情款待,敬仰之情可知。1996年陝西文史研究館舉辦書展,隆山先生所書李白《登太白峰》六尺整宣中堂一亮相,觀眾就一再要求會見先生。當他出現在展廳時,觀眾立即圍擁而來,問長問短,使他應接不暇。最有意思的是,當場就有人願出數千元購買收藏,結果被先生和展館方面一致婉謝。

隆山先生博學多才。在樓觀臺的十餘年間,由他接待的中外來賓、學者、專家,達千人次以上。他們聽了先生的有關介紹樓觀知識後很滿意。有人竟以為他是一位老史學工作者,或者是研究宗教、哲學的專家。其實不然,他卻是位老秘書工作者。他的一些史學、哲學和文物知識都是到樓觀臺後才逐漸掌握的。

在樓觀期間,先生常為人書寫這樣一幅對聯:

竹開霜後翠

梅動雪前香

古往今來,人們常以竹比君子。竹,正直、虛心、有節,它與梅、松並稱為“歲寒三友”。這幅對聯不正是隆山先生的具體寫照嗎?

俗話說:“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隆山先生不顧挽留,毅然從八十歲後離開樓觀回到老家。在家裡仍一如既往,練筆不輟,登門求字者絡繹不絕。他非常樂觀,希望能活到百歲,為祖國,為桑梓再獻餘熱。

在家除應酬外,還寫成兩部行書長卷鉅作:840字的白居易《長恨歌》和老子五千言《道德經》。

1996年盛夏,正當他完成《道德經》長卷之後,他病了。經醫診斷為食道癌。於是住進陝西省腫瘤醫院治療。住院期間仍舊筆不離手,天天練字不停,病友見之無不敬佩。在醫生的精心治療下,效果特別理想,三個月後康復出院。

回家養病期間,還是手不釋卷,運筆不輟。1997年初夏,二兒媳婦病逝,直接影響著先生的日常生活。熱心的戶縣朋友們將先生接送到澇峪賓館。在那個山青水秀、幽雅、安靜的環境中,他過得很好。在那裡留的作品也相當多,因而在周戶兩縣的聲望更是與日俱增。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隆山先生有個習慣,每逢國家有重大事件或節日,他總有撰書的作品問世。比如,香港迴歸祖國前他撰書的條幅是“港島歸期指日近,神州無處不歡騰。百年強忍侵權恥,佇看金甌損復完”;鄧小平逝世後,他不僅寫了“中國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來,就一定有能力永遠巋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幅小平語錄中堂,還寫了長達五千言的學習“鄧選”的體會文章,以表達他對鄧老懷念和崇敬的心情。

1998年春,當他幸福地度過八十五壽辰之後不久,舊病復發了,再去住院。但病情每況愈下,竟於1998年6月9日與世長辭。6月20日安葬的那天,由中共周至縣委副書記、縣政協主席張長懷主持,在隆山先生的故里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陝西省政府辦公廳、省委宣傳部、統戰部、省書協、省文史研究館、省糧食廳以及縣級各有關部門、文化團體、生前友好、親戚晚輩、弟子近千人參加了追悼會,還送了很多輓聯、挽帳、花圈。

楊隆山先生忽歸道山,我們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卓有成就的書法家。這是書法界的一大損失。於是我在追悼會場撰擬副對聯:

三秦書苑頓失砥柱

二曲歷史又添名人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隆山先生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追求書法藝術的一生,他的書法藝術成長與發展過程,歷史源遠流長,尤其到了晚年書法造詣斐然,他留給人間的是瑰寶和精神財富,這是他人生價值的最佳體現。

隆山先生逝世之後不久,周戶兩縣的書法愛好者,熱情地徵集,由陝西人民出版社為先生出版了書法專集《楊隆山書法選》。1999年春,中國國際經濟文化交流促進會等四單位聯合出版《世界華人文學藝術屆名錄》第三卷,已正式通知收錄先生的大名,今年五月出版,公開在海內外發行;北京市名人文化研究中心等四單位也來函徵集資料,也準備將先生的名字收入《世界文化名人辭典》(華人卷)之中。

所有這些,對於宣傳表彰楊隆山先生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功績都講起到非常重要的有意義的作用,同時也是對隆山先生的最好的紀念。

1999年4月3日初稿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陝西行書第一人楊隆山先生傳略及書法作品


陝西省辦公廳,省文史研究館,縣級有關單位,文化團體,生前好友,親戚,晚輩,弟子,近千人參加了追悼會……

不久,《楊隆山書法選》、《楊隆山書法集》等作品相繼出版,關於他的往事,隨時光漸漸遠去。但他的書法和他的品行,依舊成為鄉里遠近的話題。

時至今日,晚輩不揣冒昧,倉促編輯此文,只為紀念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