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山書法日課及其思考(二)

庚子新春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暴發,疫情就是命令,責任就是防控,生命重於泰山,全國上下以武漢為中心,形成了波瀾壯闊的抗疫人民戰爭。書法家宅家創作,以實際行動支援武漢,為抗疫全面勝利作貢獻。

張坤山書法日課及其思考(二)

張坤山藝術簡歷

張坤山,山東省淄博市人,海軍政治部專業書法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資深理事,自1990年以來連任第三、四、五、六、七屆至今30年。系中國書協書法行業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海軍美術書法院 副院長,北京國都墨韻書畫院院長,榮寶齋書法院研究員,中央文史館“書法大家班”成員,文化部國家藝術基金評委,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

張坤山書法日課及其思考(二)

草書中堂136X68cm

張坤山書法日課及其思考(二)

草書中堂136X68cm

張坤山書法日課及其思考(二)

草書對聯136×34cm×2

王羲之的書論中多有提及,除了精妙的筆法外,一定是字法,也就是結構與造型法。當代過分強調形式與筆法,而忽視對書法藝術本體特別是字勢結構的研究,值得關注。

自二王以降千餘年來,對行草書的結構及造型這一必克之關的集體止步和必究之理的集體失聲,對行草書結構及造型這一核心技法論述的缺失,加之館閣體和規範字教學,和宋以後逐漸興盛發達的印刷體的合力絞殺,使字法的傳承失色,不得不說是書法史和書法理論史的巨大缺憾。

書法的結構及造型與筆法骨肉相連,不可截然兩分。結構及造型是架構,筆法是美飾附麗,二者相輔相成,相映生輝,不可替代,不可或缺。但二者有主有次,有先有後。王羲之所謂“預想字形”,康有為“書為形學”,皆言造型為先。造型帶出筆法,而不是筆法產生造型。造型區別雅俗,區別個性化風格,對此,董其昌,趙宦光,王鐸等都有明確論斷,啟功先生就認為學書當中結構最為重要。

張坤山書法日課及其思考(二)

行書中堂136X68cm

張坤山書法日課及其思考(二)

草書中堂136X68cm

張坤山書法日課及其思考(二)

篆書對聯180x33cmx2

張坤山書法日課及其思考(二)

草書中堂136x68cm

當代書法有時會強調多種書體之間的相互打通,不能雖習多種書體,但各是各的,互不相融。唐代孫過庭早在其《書譜》中就很重視諸體勢的通化聯繫並有精深闡述。他說:“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回互雖殊,大體相涉。”可見,他強調“兼”與“通”、“涉”,意在於真、草相參,相互打通。還說“必能傍通點畫之情,博究終始之理,熔鑄蟲篆,陶鈞草隸。體五材之並用,儀形不極;家八音之迭起,感會無方。至若數畫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

這裡指出,使五材(體)交互為用,才能使書法的儀度形態變化無窮,就象音樂的音調起伏抑揚迭宕,才能使人欣賞書法時受到莫可名狀的感染。孫過庭不僅要求打通不同書體的意致,更用音樂之美來比喻書法的形態變化與點畫線條的運動節奏,恰與唐代另一位書論大家張懷瓘用“無聲之音,無形之相”來比擬書法之美異曲同工。

實踐中,書體之間的相互打通難度不小,林散之的大草與楷隸相通,于右任的草書與北碑相通,也叫融會。不是以楷法或隸法去勾通,而是從格調、氣息和書意上去打磨揉和,這是孫過庭的本意。

張坤山書法日課及其思考(二)

草書對聯136X34cmx2

張坤山書法日課及其思考(二)

隸書對聯180x33cmx2

張坤山書法日課及其思考(二)

楷書扇面46x30cn

有的人喜歡“五體兼攻“,這是學習書法大潮中,諸多類型中的其中一種。五體兼攻,不可能做到諸體皆精,總是要有一個主攻書體,其它書體作為輔助。不少人更多地是在關注其形式上的差別,沒有探明內在的筆法、體勢的貫通性,這也是五體兼擅難度之大所體現的一個方面。

由兼攻到兼擅很難,但把某一種書體寫好跟 “五體兼擅”確有內在關聯。從甲骨文開始,中國書法幾千年間的前後演變都是有關聯的。每一種書體最基本的筆法包括構成都有關聯,如果僅侷限在某一種書體裡,眼界不會太寬。古人當中,現在能夠看到的頂尖代表書家中,王羲之的行書、楷書和草書都極卓越,水平也基本在一條線上。顏真卿的長項是楷書和行書……。雖然歷史上沒有記載他們是否攻習過篆隸,但王羲之的草書源於章草,當時寫章草者往往都從篆隸而來。顏字的特點被譽為有“篆籀氣”,可以推斷,沒有篆隸的根基怎麼會產生篆籀氣?當然這僅是一種推斷,目的在於瞭解先人對多種書體的涉獵。在眼界不寬的情況下,要想提高、突破,這本身也會產生很多問題,而且非常困難。但是,多關注、多研究一下其他書體肯定比專注一兩種書體更有裨益。

在一種書體上既深入傳統,又有新意、有個性,這已經很難了。再對其他各種書體分別下功夫,還要把它們之間相互打通串起來,融合成一種比較統一的風格,這確實難度很大,能做到的確實不多。

張坤山書法日課及其思考(二)

行書對聯180x33cmx2

張坤山書法日課及其思考(二)

行書條幅136x50cm

張坤山書法日課及其思考(二)

行書中堂80x68cm

藝無止境,更待超越。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當代書法正面臨著進一步處理好古與今、學與創、人文內涵與形式技法、功利訴求與藝術本旨、流行與本我等諸種關係,放棄 浮躁,堅定志向,深入探索,潛心創作,從而實現在更高層次上持續發展的課題。優秀傳統博大精深,代有傑作,從古至今是一個環環相扣的歷 史過程,從未有過中斷。歷史上的經典作品淵源深厚、風格特立、格調高尚、技巧高超,為我們提供了繼往開來、守正創新的一系列典型範例,是最好的鏡子。

“古不乖時,今不 同弊”,事實上仍是當下學習與創作中必須高度重視並了亟需更好解決的問題。其中的關鍵,是研究、發掘、借鑑、活用古代優秀傳統,並堅持科學態度與當代立場, 清醒地判斷今人是非、作品優劣,以保持獨立的批判精神和藝術上的可持續發展。

張坤山書法日課及其思考(二)

草書中堂136x68cm

張坤山書法日課及其思考(二)

草書中堂136x68cm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