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著疫情支持城市運轉 那些未按暫停鍵的“小人物”

從“苦”裡挖出一勺“糖”

迎著疫情 那些未按暫停鍵的“小人物”

4月26日,武漢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4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率中央指導組離鄂返京。冬去春來,夏意漸濃,有關戰“疫”的一切都在朝著勝利邁進。

而在大時代因疫情兇猛按下暫停鍵時,除了一線戰“疫”人員的辛苦付出,那些迎風而上的“小人物”,也在默默支持著城市運轉。

他們沒有多麼驚險刺激的經歷,會害怕疫情,也會為銀行卡餘額不足而憂愁嘆息。每一個人都在行動,以赤誠對抗清冷,書寫著世間的熱氣騰騰,他們都是勞動者,是無名英雄。

守護昔日生活的騎手們

疫情初期,看著每日蹭蹭上升的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嘴裡說著“怕什麼”的外賣騎手蔣國江,其實心裡也會慌張。

北漂十年,如今他43歲。他不怕苦不怕累,唯一怕的,就是萬一自己倒下,沒人撐起這個家。遠在重慶的父親得了心臟病,母親患糖尿病,兩個兒子又正好是讀書的年齡,睜眼閉眼都是用錢的壓力。

在超市打零工收入微薄的妻子曾勸蔣國江,“外邊疫情那麼嚴重,賺錢的事,咱們慢慢來吧。”可他覺得,根本沒法慢下來,為了守護往日家庭的幸福,自己捨不得按下工作的暫停鍵。

往年過了正月十五,總能接到一茬兒又一茬兒的學生訂單,見慣了五道口的熙攘喧鬧,彼時的寂寥清冷蔣國江還是第一次遇到。從早上十點到晚上十點,他一直騎著電動車穿梭在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訂單,將一天的時間切割成無數細碎的片段,他在等著手機提示音響起的時刻。

“這時候,看到新的訂單,我就開心啊,不僅有錢賺,還能順便幫幫別人。畢竟現在大家都不敢出門,年輕人也不經常自己做飯,能吃上外賣,也不會餓著肚子。”像蔣國江這樣,善於在疫情時期的細枝末節裡挖掘出一勺“糖”的,還有不少人。遊走在京城,蔣國江總會遇到很多同行,“他們看上去年紀輕輕的,倒還挺能吃苦”。

26歲的騎手常凱,就經常蒸幾個饅頭再加點小菜簡單對付完一餐。疫情暴發後,一向“摳門”的他卻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多備兩個一次性醫用口罩在口袋裡,送餐途中,如果遇到忘戴口罩或者戴著普通棉口罩的同行和路人,他都會熱心地分享。一星期內,常凱能送出三四個口罩,收穫好多句“謝謝謝謝”,他覺得這件小事不值一提,畢竟保護他人也是保護自己。

“雖然難,但大家都在挺著,會挺過去的。”美團國貿站主管左申平相信一切都在向好發展。他想起年初時,自己曾在寒風裡抬頭看見國貿的霓虹燈在夜色裡堅定閃耀著“武漢加油”的字樣,“振奮得雞皮疙瘩都抖落了”。那一刻,他明白了自己和同事們所守護的東西,明白了集體堅守的力量。

黎明前的天安門守護者

2月6日,凌晨4點半,天安門廣場的華燈在夜色裡散發著暖黃的光,雪還在紛紛揚揚地下個不停。不到3個小時後,國旗護衛隊將自天安門城樓下出發,途經長安街,行至升旗區域。

天安門環境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溫瑩瑩和她60多名環衛同事,將心裡的弦緊繃起來。此刻,保障升旗路線的暢通成了他們工作的重中之重,這是一個不允許摻雜半點馬虎的任務。

本就是和垃圾、灰塵終日打交道的職業,如今撞上疫情,這多少讓他們有些擔心。從金水橋到人民英雄紀念碑,從人民大會堂到毛主席紀念堂,在這片作業面積28.49萬平方米的特殊區域,每一項工作都要謹慎仔細。他們每天上下班要嚴格測量體溫,嚴禁用手直接碰觸遊客掉落的垃圾廢棄物,出場前和回場後要為車輛、工具消毒,清掏完果皮箱後要為其消毒……每項防控措施,都必須嚴絲合縫地落實。

正月十三,立春剛過,在寒冷的凌晨,還是有環衛工人幹活熱出了汗。在機器的轟鳴聲中,積雪被清掃到一起,乾淨整潔的地面一片一片地顯現。那個凌晨,少了往年等待升旗的人山人海,在白雪的映射下,本應冷清許多。但在溫瑩瑩的回憶裡,卻翻湧著同事一頂頂藍帽子下的熱誠。

7點11分,環衛工人撤下金水橋上的苫布。五分鐘後,晨曦微露,國旗護衛隊如約而至。看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80後溫瑩瑩的鼻子有些酸。她說,自己入行十一年,和同事奮戰在環衛一線,與日出賽跑、和積雪抗爭。雖有疫情,但依然無悔,曾數次有幸參與守護不可褻瀆的神聖和莊嚴,“升國旗啊,我一輩子都看不膩”。

據官方數據,疫情發生以來,全國180萬環衛工人在完成好日常工作任務的同時,都承擔著疫情防控的應急任務。溫瑩瑩說,自己很驕傲能成為一百八十萬分之一。

駛向春天的1路公交

“只要咱們還在保持行進,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歷經過非典考驗的公交車司機常洪霞,有著天然的樂觀和淡定。在請戰書裡,她特別喜歡那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讀了好幾遍後,她鄭重地按下了紅手印。

常洪霞駕駛的北京1路公交車,途經天安門、軍事博物館、國貿、五棵松等標誌性站點,被老北京人稱為“長安街上的城市之舟”。往年春節,透過駕駛室上方的後視鏡,常洪霞總能看到“一片烏泱泱的腦瓜頂兒”,但今年,乘客最少時,單程一趟加起來還不到十人,甚至有時車上的工作人員比乘客還多。

從業25年的她深諳保持行進的意義:公交是城市的血脈,血脈通了,城市自然也就活絡起來。

在車輛運行中,常洪霞發現,有些乘客為了避免交叉感染,既不落座也不握扶手,幹立在車前後門刷卡處,熬到到達目的地的那一刻。察覺問題後,她開始努力營造一種能讓乘客安心的磁場:車內的“暖心箱”中,增設了一次性口罩和一次性手套,以備乘車人員不時之需。車門前後的刷卡機附近,還擺放著常洪霞自費購買的瓶裝免洗手消毒液,供乘客自行使用。

曾有名乘客從前門下車時,說了一句:你們也辛苦了。雖然小聲,但常洪霞還是聽到了。“中國人比較含蓄隱忍,很多感動都藏在了心裡。”疫情發生以來,她總能特別敏感地捕捉到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溫情流動。

從寂寥蕭條,到花滿枝頭,開著開著,就遇見了萬物生長。

幾周前,常洪霞發現,路上堵車了,她高興地把這個消息分享給了家人。換作半年前,她肯定沒法想象身為公交人的自己,居然會為道路堵車欣喜若狂。一天,當車輛行駛過新華門時,車裡有乘客喊:看,玉蘭花開了!透過車窗,常洪霞朝外望,她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熟悉的那個北京、那個中國,終於要回來了。

疫情之下,“小人物”還有許多角色:為保衛春日餐桌,辛勤耕種于田間地頭的農民;為老鄉們脫貧增收,主動化身網紅直播帶貨的基層幹部;為保障車輛平安出行,24小時不敢關機的道路養護工;為守候返工復產路,踐行隔離不隔愛的鐵路乘務人員;為記錄時代呈現真實,用筆尖書寫喜樂哀愁的新聞工作者……也包括,宅在家中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每一個你我他。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黃丹瑋 先藕潔 記者 王帝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