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方方比喻成當代魯迅,在一個即將高考孩子的眼中是這樣嗎?

2020年04月28日大連某重點高中高三年級語文小考,題目如下(限時40分鐘)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60分)

19世紀20世紀之交,我們國貧民弱,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用如櫞之筆喚醒國人麻木的靈魂。21世紀,中國國富民強,人民卻遭遇了“非典”和“新冠”兩次疫情的襲擊。假如生活在今天,面對這種情況,魯迅先生是否應該棄文從醫,救助國人病痛的身體?

某中學擬就此展開辯論活動,現面向全校學生爭選正方和反方辯手。請從“應該”或“不應該”兩種立場選擇其一,寫一篇辯論詞。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少於800字。

辯論詞正文部分

尊敬的辯委及對方辯友:

我方觀點認為,魯迅先生不應該棄文從醫。20世紀初,中國國貧民弱,魯迅先生棄醫從文,以醒世之筆救國於水火。如今21世紀,中國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醫者千千萬,醫療體系日趨完善,面對疫情更是交出了世界上少有的“優等生”答卷。故先生不必棄文從醫,而應再度提筆為刃,指點山河。

有人把方方比喻成當代魯迅,在一個即將高考孩子的眼中是這樣嗎?


醫學陣地,已有大批國之勇士慷慨赴行。鍾南山院士,以84歲高齡奔赴一線,成為最為堅定的逆行者;醫三代陳琪方小護士在一封信中寫到:“要加油!我把外公和媽媽都借給你了!”短短一句話,道盡萬千責任與擔當,無怨無悔;李蘭娟院士,果斷提出“不進不出”的武漢封城建議,怒斥搶購雙黃連者“沒病不要亂吃藥”。一言一行,醫者仁心。病毒肆虐之下,疾風知勁草,從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醫學陣地,他們,已經守好!

有人把方方比喻成當代魯迅,在一個即將高考孩子的眼中是這樣嗎?


有人把方方比喻成當代魯迅,在一個即將高考孩子的眼中是這樣嗎?


而文字陣地亦對疫情的走向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近日來,“方方事件”日益發酵,受到社會人士的一致口誅筆伐。以私人日記為皮,外媒定向約稿為骨,半真半假的“事實”為肉,拼湊出一張貪慾的面孔---《武漢日記》。這種文學陣地的失手,令國人心痛,令異心者歡呼。這種玩弄刀筆者,為國之恥辱。魯迅先生難道不應快快提筆,以字字真言,蕩盡這歪風邪雨嗎?文章合時為著,特殊時期,文學陣地的精神食糧也應充足!沉默的真相需要有人為之發聲!

而無論是醫學陣地還是文學陣地,我們都要守護住其共同的精神根基,守護住人類在面對災難時的那一份堅韌和不妥協!沒有一種疾病不能治癒,沒有一種沉淪不能結束。醫者、學者,面對疫情應共進退。有一位鍾南山,就應該有一位魯迅為其執筆,使眾人知道,“此人以心血為光,普照四方,而我亦在其中。”有一位方方,就應該有一位魯迅來揭露真相。“武漢封城”不應當是輿論炮轟的焦點,不應當是人權自由的話題,而只不過是江城有難九州齊動,不過是武漢生病中國心疼。

醫學陣地有人守,文學陣地待人守,精神陣地需共守。魯迅先生應再以醒世之文章,驚眾人之耳目,振國家之風氣。唯如此,放可在窮冬之後,迎接破土而出的春天!

最後,在此重申我方觀點,魯迅先生不應該棄文從醫,謝謝!

有人把方方比喻成當代魯迅,在一個即將高考孩子的眼中是這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