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月能生產6萬雙手套!許昌這個廠裡用的有“佔地工”

這裡曾生產出許昌第一件皮衣,時髦的裘衣、手套、裘帽等商品遠銷海外。

4月17日,位於文峰路西側的市魏都皮毛廠院內,多家門店的員工正在忙碌。該廠黨支部書記李喜榮說,自2007年停產後至今,廠裡主要依靠租賃廠房創收。

市魏都皮毛廠是如何發展而來的?該廠保存的一份檔案顯示,1966年2月13日,許昌市手工業管理局下發通知,將縫紉一社、二社、三社在業務範圍上進行劃分。縫紉一社和三社合併為許昌市服裝社,縫紉二社改建為許昌市機繡制帽合作社(後更名為許昌市機繡制帽廠)。

1970年,許昌市機繡制帽廠由小十字街(現在的安懷街與東大街交會處)遷至文峰路。

1973年,許昌市機繡制帽廠原有場地和廠房不能適應生產需要,徵用市郊公社東關大隊第四生產隊耕地1.34畝,新建220平方米修理車間。

1975年1月10日,許昌市機繡制帽廠拆分為許昌市制帽廠、許昌市機繡童裝廠、許昌市皮毛工藝廠,分拆後仍屬於集體經濟。


1個月能生產6萬雙手套!許昌這個廠裡用的有“佔地工”


1個月能生產6萬雙手套!許昌這個廠裡用的有“佔地工”


1個月能生產6萬雙手套!許昌這個廠裡用的有“佔地工”


1個月能生產6萬雙手套!許昌這個廠裡用的有“佔地工”


1個月能生產6萬雙手套!許昌這個廠裡用的有“佔地工”


1個月能生產6萬雙手套!許昌這個廠裡用的有“佔地工”


1個月能生產6萬雙手套!許昌這個廠裡用的有“佔地工”


從徵地協議裡讀懂什麼是“佔地工”

1975年7月,市皮毛工藝廠計劃新建晾皮廠、圍牆,再次徵用市郊公社東關大隊第四生產隊耕地4.95畝。

我們從保存的相關協議中可以讀懂什麼是“佔地工”。一份1975年7月10日簽訂的《關於基建佔地有關事項的協議書》顯示,為支援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工業生產,市郊公社東關大隊同意,按照國家批准數另撥給可耕地4.95畝與市皮毛工藝廠建設生產廠房。

按照協議,東關大隊需迅速辦理交易土地和其他手續,儘可能快地使建設項目施工建設。為解決東關大隊人多地少的困難,市皮毛工藝廠同意接收該大隊20名人員進廠,接收人員年齡為18歲至25歲,男女各半。協議同時約定,在沒有正式辦理招工轉正手續前,20名人員以“佔地工”對待,男工日工資1.4元,女工日工資1.25元,可享受同工種的勞動保護用品,如有病可以在廠醫療室治療。

1個月能生產6萬雙手套

1975年12月的一份生產計劃完成情況分析報告顯示,市皮毛工藝廠的職工當月拿下了6萬雙手套的任務。“工人工作激情高,上班不計時間,下班不論點;下班拉鈴鈴不靈,晚上幹到10點多……”

1975年8月的一份生產報告顯示,當年,上級部門給市皮毛工藝廠下達的生產任務是完成生產總值30萬元。該廠在原材料緊缺的情況下,克服困難,組織生產,上半年完成生產總值55萬元。下半年,該廠進行減員,由原來的130多人減少到80多人,根據市委“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增產節約、大援災區”的精神,全年完成生產總值65萬元,比計劃的30萬元超產35萬元。

查閱資料發現,報告中提到的“災區”是指1975年8月初,我省泌陽縣境內汝河上游的板橋水庫發生決堤事件,導致遂平縣城一片汪洋,駐馬店地區96%的面積受災。


1個月能生產6萬雙手套!許昌這個廠裡用的有“佔地工”


投產的文件包、人造革皮夾克很受歡迎

李喜榮說,市皮毛工藝廠以生產皮革為主,製作的裘帽等商品多通過外貿出口。工人將收購的羊皮進行浸泡、揭裡、洗曬、“打皮”,使皮革由硬變軟,然後進行染色、晾曬、修剪、燙毛,使皮毛變得柔軟、順滑。

1979年11月,市皮毛工藝廠更名為市皮毛皮件廠。一份更名請示報告透露了更名的原因。文中顯示,隨著形勢的發展,市皮毛工藝廠是單一的皮毛生產企業,因原料無來源,產品滯銷,季節性又強,僅1至7月份就虧損51000元。經過學習,該廠開展多種經營,增加了花色;幾個月來,嘗試進行皮件生產,投產的文件包、各種提包和人造革皮夾克等10多種產品,很受顧客歡迎。“為了扭虧增盈,請示將市皮毛工藝廠更名為市皮毛皮件廠。”

2007年,隨著生產、銷路的銳減及環保的要求,市皮毛皮件廠停產,又更名為市魏都皮毛廠。目前,該廠主要以租賃廠房創收。在老廠院改造中,該廠院的環境等將得到進一步改善。

(郝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