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產業的一臺實景演出劇——《神溪記憶》

□ 閆桂花


扶貧產業的一臺實景演出劇——《神溪記憶》

實地置景 燈光璀璨

《神溪記憶》實景演出劇在北嶽恆山腳下的渾源縣神溪溼地上演。通過觀看這部實景演出劇目,就其普遍化和總體性、藝術張力及民俗顧及、傳統核心和商演結構等作一探討。

劇目的普遍化和總體性

作為當下一個文化扶貧項目,全國各地都有一定的普遍性存在,普通的因素有:實地置景、百姓參與、編制故事穿插、現代燈光效果、音樂混合凝鍊等等。實地置景背後的“實”,地域的實際性,渾源縣至少有十幾處國寶級文物。

打兩個比方:750 年的壁畫,撕開面紗的如來,是不是可以在舞臺用一種莊嚴的藝術形式展示?恆山釋道儒的信仰融合,與當下的大文化融合是否也可以得到一個舞臺展示等。百姓參與裡的“情”,渾源縣當地的傳說可以用山西“晉劇”、大同的“嗨嗨腔”讓百姓原汁原味地唱出來,但是,時間上要把控。

再說編制故事的穿插,薛導在這方面是費了大力氣的,好的劇目或者好的藝術作品,都是一條線穿插,而穿的故事的豐富性卻是多樣,穿什麼樣的故事呢?還是要在地域上做文章。

扶貧產業的一臺實景演出劇——《神溪記憶》

現代燈光效果的衝擊力量無可厚非,與藝術展演的協調性很讓人震撼。音樂運用,音樂的舞臺展示是啟動靈魂知覺的一種藝術,音樂是戰勝了語言的一種神音,高水準的音樂是天籟之音,共鳴性是最高級的吸引力。以上這些是普遍的元素,這些普遍的元素顯現出特色時,總體性的力量才能得到很好的展示。舞臺領域裡的東西其囊括性眾所周知,在較短的時間裡,成功地展示一臺實景演出是難能可貴的。

既然考慮到《神溪記憶》的恆山文化背景,劇中恆山文化背景只是一個佈景而已,追溯文化深厚並沒有太多的意義。

藝術的張力與民俗的顧及

渾源的地域特色非常明顯,有著經年累月的陽光與歷史普遍的月光,這個陽光是什麼,是渾源自身的藝術張力,一餐一食皆有藝術存在,一吟一唱神音四起。

薛導在這裡也尋求了一系列的情節,讀書聲(渾源話的讀書聲)、婚喪嫁娶(渾源元素的顧及)對於地方方言的考慮少了一點。

那麼,渾源歷史普遍的月光是什麼?這裡薛導充分考慮了“律呂姑娘”的聲、情、貌及她的傳說等,這是一個並不充足的考量,缺細節的觀照,情節也太泛泛。民俗的顧及上不足,“一個神的故事串起民俗元素演繹成黃鐘大呂”,這是一個導演偉大的夢想和實際的踐行,神的故事是神的故事,民俗是民俗,這種聯繫,多少有些牽強,是浮在面上的,或是一種簡單的元素串聯,挖掘背後深層次的民俗文化背景,不得不從歷史的發展角度和史料記載中得到。

傳統核心與商演結構

凡是一個地域的情景劇,一定要有地域的傳統核心力,裡面要具備高水準的傳統美學、傳統心理學、傳統延伸學。

表演是一種傾訴的表達,受當下及外圍語境的影響和心理的顧及,對傳統核心的挖掘上更多的是創造者尊重了自己現實的經驗,尊重了自己體能與思維的想象,美學與歷史領域更多的東西是一種文化長久的積澱與拓展。

這裡,我們要尊重勞動者的付出,尊重一個導演在較短時間內心力、腦力、體力的付出,我們旨在求精的水準上研討。在快節奏的今天,來不及細細思忖,來不及深刻研學,來不及與緊張的生活腳步拉開距離,一切急躁作品的產生都有這樣或那樣的遺憾。

當然,藝術沒有止境,好的藝術品具備了上升的空間。之所以把傳統核心與商演結構放在一起,我的想法是,商演不是一味地迎合,也不是曲高和寡,傳統的核心力就是成百上千年群眾智慧的結晶,摻雜到任何一個時代的商演都是成功的,歷史核心力越強,商演成功率越高。

回喚實地情景劇的發展方向,是一個高的藝術臺階,各種元素的慎取背後都有宏大的敘事能力及擴張力量。

扶貧產業的一臺實景演出劇——《神溪記憶》

獨特的情景劇

總之,《神溪記憶》背後的人文關照是令人感動的,除了專業方面的研討之外,作為一個文化扶貧的背後,是積極響應了習總書記“扶志、扶智” 精神脫貧的實際行動,這是一次精神引領的行動,更是一項由貧窮向快樂的飛躍。向薛導這樣的文化人致敬,一併祝賀渾源縣人民政府、大同市文化和旅遊局、大同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大同市扶貧開發辦公室舉辦的《神溪記憶》實景演出研討會成功!


責任編輯 武國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