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經營之神”,身價百億,卻過著我行我素的節儉生活!

作者:蘇沫

近年來,各個行業的生意是越來越難做了,尤其是今年更是如此,受到疫情的大範圍衝擊下,各行各業都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

目前不但是經營艱難,創業也艱難,很多人哪怕是下海創業,也沒用頭緒到底要幹什麼去。

被譽為“經營之神”,身價百億,卻過著我行我素的節儉生活!

現在大家說到臺灣富豪的時候,一般都想到誰呢?是富士康的老闆郭臺銘?還是康師傅背後的魏氏兄弟?或者是旺旺的老闆“米果大王”蔡衍明?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臺灣被稱為“經營之神”的王永慶。

在臺灣,當地有一個人歷年來都被稱為是“經營之神”,他就是通過微不足道的小本生意,持續不斷的發展、創新、提高自己的品牌,最後成為了整個臺灣當時的首富。

王永慶出生1916年的臺灣省臺北市,當時的臺灣可謂是貧困,祖籍是福建省,父親主要是以種茶為生,自小家庭貧困,15歲的時候小學畢業了就到茶園當雜工,沒多久,又到了一家小米店去學做學徒。

經過一年的時間,他幾乎學習了米店的各種知識,第二年就向父親借了200塊錢祖籍開米店,但是當時開米店的人很多,而王永慶開的比較晚,位置也必將偏僻。

因為王永慶的父親曾經常說一句話,“不惜錢者有人愛,不惜力者有人敬。”

被譽為“經營之神”,身價百億,卻過著我行我素的節儉生活!

於是為了將米店的生意做起了,王永慶不辭艱辛,挨家挨戶上門揹著米去推銷,但是當時人們不太願意接受上門推銷的米,而為了讓自己的米有競爭力,他跟自己的弟弟一起動手,將米里面的雜物一點一點的都撿出來。

後來很多人發現買王永慶的米,質量非常好,而且淘米的節奏也省了很多,於是米店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而後憑藉著自己出色的經營能力,很快王永慶就給自己攢下了不少的本金,後來還專門辦了個碾米廠,做得也是紅紅火火的。

抗戰後不久,做了這麼多年米店的王永慶決定做別的行業,當時建築火熱的時候,憑藉著自己的出色經營,在木材行業賺了一筆錢,但是後來發現做木材的越來越多後,立馬急流勇退,選擇退出,去做了當時臺灣還沒有塑膠產出的時機開設塑膠廠。

因為當時臺灣的塑膠主要是在日本進口,沒有人看好他,但王永慶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創下了自己的商業帝國。

被譽為“經營之神”,身價百億,卻過著我行我素的節儉生活!

1954年,王永慶創立了臺塑集團,開始進入塑膠行業,到1957年的時候,已經開始建成工廠,投入生產塑膠,此後臺塑集團慢慢的發展成為了臺灣企業中的王中之王,旗下有30多家分公司。

因為幾乎整個塑膠都是來自臺塑集團,到1984年的時候,當時年營業額就達到了30億美元,當時已經佔據了臺灣國民生產的5.5%,在民間企業中首屈一指。

而在當時臺塑集團也是唯一一個臺灣進入“世界企業50強”的企業,與他相關的下游加工廠企業超過1500家,可謂是企業中的王中之王。

2006年的時候,當時已經90歲的王永慶開始退居幕後,很多人認為這位已經身價不菲的富豪,可以享受天年的時候,他做的事情卻令人吃驚。

雖然賺的錢,花幾輩子估計都難用完,但是他寧願住在一箇中檔的小區裡,出行要麼走路要麼公交車,一條毛巾,用了近30年也沒換過,也是打破了人們的眼球,依然過著我行我素的節約生活。

2008年汶川地震的時候,當時王永慶捐款一億元人民幣用於恢復建設。

被譽為“經營之神”,身價百億,卻過著我行我素的節儉生活!

很多人當時認為一向摳門的王永慶,居然會捐錢,伸出援手支援祖國,他說,"雖然我們遠在臺灣,但是我們依然是一家人,幫助家人,我們義不容辭!"

不僅如此,他為了支持國內經濟發展,在廈門還投資了100億美元支援經濟建設。

不久後,王永慶辭世,上千億的資產由第三任李寶珠來負責打理,並沒有留給自己的孩子。

身價百億,卻過著簡單的生活,這樣一位“塑料大王”的傳奇人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