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誉等身的袁世凯——国家脊梁还是窃国大盗?

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

毁誉等身的袁世凯——国家脊梁还是窃国大盗?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袁世凯的荣辱功过各有评说,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是真正的改革家。总之,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少年失意

这个出生于河南项城大地主家庭的袁世凯是一个妾室所生,从小便过继给了没有儿子的从叔袁宝庆做嗣子,因为家境殷实,从小便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教育,从小也喜欢游山玩水,骑马射箭,也喜欢看一些军事理论著作,被别人称作是书呆子。少年时期的袁世凯拥有远大理想,从写下这样一副对联:“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这寥寥数字,充分体现了袁世凯的野心。可是理想是完美的,现实是残酷的,袁世凯初年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在他的养父去世之后,袁世凯在自己几位叔叔的监督下认真读了几年书,打下了一定国学基础,他的书法造诣还是挺高的。17岁那年她回到故乡跟一名丁姓女子结婚,随后参加乡试再一次落榜。袁世凯一怒之下说到:“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于是投靠了他养父的故交淮军将领吴长庆,吴长庆也有意识地提拔他,这时候朝鲜发生的一件政变彻底改变了袁世凯的命运。

毁誉等身的袁世凯——国家脊梁还是窃国大盗?

朝鲜发迹

1882年朝鲜内乱,请求清政府派兵入朝平乱,袁世凯随军入朝,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赢得了朝野内外一致好评,地位迅速上升。内乱平定之后,袁世凯以清朝特使的身份留在朝鲜,并且迅速结交朝鲜各阶层人士。为自己积攒政治实力,他的能力也在这一阶段时期得到迅速提升,他俨然成为了朝鲜的太上皇,处理朝鲜的各种内政外交事务中展现出了个人较强的政治能力。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出兵干涉,袁世凯迅速化妆逃回国内。在这过程中他得到了北洋大臣,洋务派代表李鸿章的赏识,从此在官场上开始平步青云。被清政府派去天津小站训练新兵,为培养自己的个人势力积攒下基础,这支北洋新军也是他日后争夺政治权力的关键性因素,并且这就是军队中积极培养自己的个人势力,让这支军队只知道效忠自己,而不效忠清政府。这支军队中也涌现出大量在北洋时期中叱咤风云的人物。

毁誉等身的袁世凯——国家脊梁还是窃国大盗?

戊戌告密

在戊戌变法酝酿初期,思想进步的袁世凯曾一度加入梁启超和康有为的强学会,这也为他后来告密出卖维新派埋下伏笔。当时光绪帝重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实行戊戌变法,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后党)势成水火。康有为等维新派(帝党)从一开始就寄希望于袁世凯,在7月底就派徐仁录前往小站联络袁世凯,试探其态度。康有为判断袁世凯“为我所动”,乃举荐袁世凯为侍郎。9月18日,康有为等人得到光绪帝“朕位且不能保“的密诏,深感局势紧迫,于是铤而走险,决定包围颐和园,控制居住其中的慈禧太后,并杀死慈禧宠臣直隶总督荣禄,而这一任务则被维新派委托在袁世凯身上。当天夜晚,谭嗣同进入袁世凯寓居的法华寺,将“围园劫太后”的阴谋告知袁世凯,并胁迫袁世凯动员新建陆军来实施维新派的计划,袁世凯不得已答应了维新派的请求,打发走了谭嗣同。9月20日(八月初五)上午袁世凯受到光绪帝召见,当着光绪皇帝的面表态杀荣禄如屠杀一条狗,光绪皇帝赏了他一个侍郎的头衔。同日乘火车到天津。次日晨,慈禧太后从颐和园入紫禁城,宣布临朝训政,罢斥康有为等维新派,戊戌变法遂告失败,史称“戊戌政变”。以往一般认为,袁世凯回到天津后向荣禄告密导致了慈禧发动政变,但并不属实。

毁誉等身的袁世凯——国家脊梁还是窃国大盗?

慈禧发动政变与袁世凯告密没有关系,但是袁世凯确实有告密之举。他来到天津后,已从后党御史杨崇伊那里得知慈禧即将上台的情报,惧怕谭嗣同劝其出兵围攻慈禧太后一事暴露,牵连自己,遂向荣禄告密,使慈禧得知维新派的阴谋,加重了政变的后果。所以在戊戌政变起初,慈禧太后只是斥责康有为“莠言乱政”,停职待参,并未言及谭嗣同等人;而袁世凯告密导致的结果便是慈禧下令逮捕康梁诸人,并诛杀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囚禁光绪帝于瀛台。事实上,袁世凯并不支持维新派的激进之举,也深知用新建陆军来“围园劫太后”无异于以卵击石,而且是大逆不道之罪,他的告密完全是出于权衡局势下的自保之举。此事亦成为袁世凯的一大负担,直至晚年袁世凯还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毁誉等身的袁世凯——国家脊梁还是窃国大盗?

平步青云

由于在戊戌政变中袁世凯告密有功,他迅速获得后党的信任,并且出任山东巡抚,由于山东省没有总督,所以山东省的巡抚是实际上最高军政长官封疆大吏,随后袁世凯用铁血手段镇压义和团,也在后来八国联军入侵中参与东南互保条约之中,袁世凯在晚清政权中开始扮演着重要角色。1901年李鸿章病逝,临终前推荐袁世凯取代自己,袁世凯署理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成为清政府实力派人物。加上有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北洋新军,袁世凯可以说几乎可以左右清政府的政局。

毁誉等身的袁世凯——国家脊梁还是窃国大盗?

窃取政权

由于在清末新政中袁世凯集团的势力迅速扩张,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1908年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宣统皇帝之父摄政王载沣,介于当年袁世凯曾出卖过维新派的原因(摄政王载沣是光绪皇帝的亲生弟弟),也可能是出于集权需要,将袁世凯罢免回家,回到河南老家的袁世凯并不安分,一边与自己的门生故旧保持联系,一边关注着朝廷的局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纷纷独立,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不得不重新启用袁世凯。后来袁世凯一边恐吓清朝王室,一边和南方政权谈判,最终窃取了革命果实,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孙中山是临时大总统)。

毁誉等身的袁世凯——国家脊梁还是窃国大盗?

晚节不保

袁世凯晚年最让人诟病的地方是他派人刺杀宋教仁,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21条,以及称帝事件。1913年2月,依据临时约法,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国民党所得议席最多,按约法精神应由该党理事长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3月20日,宋教仁却在上海遇刺身亡。革命党人认为袁世凯是事件的幕后黑手,袁世凯予以否认。1915年2月2日,日本趁欧美各国无暇东顾之际,秘密向袁世凯提出了与借款案有相同点的《二十一条》之要求,并逼迫北洋政府承认日本取代德国在华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满洲及蒙古的权益,以及承诺聘用日本人为顾问,日本的要求等同于将中国纳入成为其保护国。这无异于将中国沦为殖民地范围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据说其实当时的袁世凯曾多方斡旋,多方谈判,企图将中国的损失降到最低,并且避免和日本正面冲突,以免爆发战争。1915年12月,袁世凯在多方劝进下,企图在北京称帝,最终在内外一致反对声中被迫取消帝制,并于1916年6月6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57岁。

毁誉等身的袁世凯——国家脊梁还是窃国大盗?

毁誉等身

一直以来,由于阶级和政治立场的原因,中国近代史上对袁世凯的评价都是否定的。袁世凯死后不久就有人称其为窃国大盗,孙中山更是说他是独夫民贼,提到袁世凯几乎是骂声一片(以前我也讨厌他)。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史学界对袁世凯的评价不再是全盘否定,而是逐渐趋于多元化。对袁世凯的正面评价逐渐多了起来。研究历史资料发现,袁世凯在掌握中国政权期间,他在内政外交,中国的国民经济增长,社会风气,巩固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尤其是蒙古和新疆西藏地区,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对袁世凯的主要污点如戊戌告密、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刺杀宋教仁、签订二十一条等事实真相进行澄清,其次是肯定了袁世凯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方面的近代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以及他维护国家主权所作的贡献,最后发展为对袁世凯的肯定评价。一些人认为,以往对袁世凯的评价,存在着全盘否定、苛求古人的错误。相信随着历史的进一步研究和人们思想的进一步开放,会对于更多历史真相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