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平阴 | 平阴1030工程,山东的“红旗渠”


文化平阴 | 平阴1030工程,山东的“红旗渠”

平阴1030工程——山东的“红旗渠”


文化平阴 | 平阴1030工程,山东的“红旗渠”

(摄影:孙久明)


位于河南的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它是中国农民在改天换地的过程中创造的人间奇迹。


与河南红旗渠相媲美的是山东的“红旗渠”——矗立在平阴大地上的1030工程。


1030是个什么工程?1030是水利工程。之所以称之为1030,是为了纪念毛泽东同志于1952年10月30日“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的指示发表六周年。为什么要修这样一个工程?是为了抗旱保收。


文化平阴 | 平阴1030工程,山东的“红旗渠”

(河南林县红旗渠)


从哪里提水?又到哪里去?再从哪里过?


万里黄河出昆仑、下高原,九曲百折奔向大海。黄河西来,路经平阴,遇田山北折,复又东去。平阴人是枕着黄河入梦,在黄河的涛声里醒来。可是,面对滔滔的黄河水,人们始终有一种“临水不解近渴”的焦虑。1968年秋,平阴遇上特大干旱,30万亩庄稼有一半枯死绝产,10万亩减产,8万人吃水困难。仅李沟乡24个村就有18个村严重缺水。这种“望梅不解渴”的局面,引起了泰安地区派来平阴任抗旱指挥的王福祥的重视。他召集平阴县主要领导、水利干部就引黄工程进行科学论证,认为兴建引黄工程十分必要,迫在眉睫。


文化平阴 | 平阴1030工程,山东的“红旗渠”

(黄河在这里转一个弯)


1968年8月,在山东省水利厅的领导下,泰安地区水利局率领平阴、肥城两县40多名水利技术人员,开始田山对引黄工程勘探、测绘、设计,用近百天的时间,出台了设计方案。初步计算工程设计效益为灌溉面积31. 7万亩,排涝2.5万亩,解决山区12个乡镇292个村6.2万人缺水问题。


主体工程有七处:(一)在平阴城北田山脚下建设一级提水站,扬程8.1米,提水23个流量。(二)从一级站到二级站之间,开挖7公里的一级总干渠,整治城西洼,修筑条淤渠。(三)在平阴城南青龙山建二级扬水站,扬程57.6米,上水 18个流量。从二级站到分水岭开挖8445米主干渠,其中开挖隧道1434米。(四)从分水岭至肥城灌区,向东开挖25公里的分干渠;从分水岭至孔村、孝直灌区,向南开挖15公里的分干渠。(五)在平阴县张山头村和肥城县小店村分别修建三级扬水站,扬程60米,上水1.5个流量。(六)围绕主干渠,续建支、斗、农、毛渠道,实现引黄灌溉网络化。(七)从石横电厂到二级站,从二级站至一级站,架设双回路35千伏高压线路。工程土石方2493.13万立方米,工日2717.21万个;投资1500万元。筹集资金方式为民办公助,国家支援400万元,省、地、县、公社自筹1100万元。


文化平阴 | 平阴1030工程,山东的“红旗渠”


工程方案向上级汇报后,立即得到重视和支持。1968年10月,山东省“革委“批准了泰安地区兴建田山引黄工程报告,并定为全省水利建设重点项目。同年12月,水电部、黄河委员会也相继批准了该工程,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分水岭隧洞是主干渠连接分干渠的“咽喉”工程,全长1434米,需开凿11个竖井,打开22个工作面,竖井深度8-40米。为了打好这一攻坚战,指挥部从各公社民工中选拔了精兵强将,成立了独立营、尖刀连、突击排。刚开工时,实行土法上马,人工打炮眼,地排车搞运输,人推磨盘绞车,人拉陡崖斜坡,进度慢,工效低,完不成任务。尔后逐步摸索经验,进行技术创新,竖井提升改用卷扬机,隧洞掘进改用风钻打炮眼,采用台阶式打炮法,每一个截面一次布置30个炮眼,分开心炮、一边炮、二边炮,使用黄色炸药,中心炮用即发雷管,边炮用延时雷管。在砌垒拱顶时,民工创制了活动拱架,既节省了木材,又缩短了拱架支撑时间。


文化平阴 | 平阴1030工程,山东的“红旗渠”

(水利渡漕)


开始没有通风送气设备,井下民工作业曾出现中毒缺氧现象。为保证施工安全,对各井口及时采用了压入式通风,没有风管,就用帆布制成风筒,往隧洞工作区输送新鲜空气,冲淡有毒气体,排除烟雾灰尘,通风之后,民工未再出现井下中毒缺氧。分水岭隧洞虽然是险要工程,但参战民工不畏艰险、敢打硬拼,历经一年半时间,硬是在山梁下打通了1434米的隧道。


1970年秋,引黄工程施工进入关键阶段。一级站、二级站和主干渠基础工程相继竣工,但条淤渠还是一片汪洋。有人说,这片大水西脉接黄河,地下连龙眼,排水难啊!可是,该工程等到退水后施工,将影响整个进度,耽误第二年上水计划。总指挥部果断决策,组织秋冬大会战, 10月15日发布动员令,平阴县15000名民工、肥城县7000名民工扛着铁锹、推着小车汇聚到城西洼。黄河南岸人山人海,红旗飘动。条淤渠施工要求排出积水,挖土清淤,围堰筑堤,打造两头狭窄、中间开阔的“鲤鱼形”水库。


文化平阴 | 平阴1030工程,山东的“红旗渠”


刚开工时,万亩水面一片汪洋,芦苇荒草满地,施工无从下手。指挥部从平、肥两县调集50台抽水机,20天时间排出积水500多万立方米。抽水后露出的地面高低不平,高处是芦苇,低处是泥浆,筑堤取土困难。为了不影响施工,民工们一边用树枝、柴草、竹排铺成路面,到远处取土;一边在近处把淤泥用木托、布兜肩挑人抬进行筑堤。虽然施工困难,但措施有力,劳力精壮,干劲冲天,前方后方相互配合,确保了施工进度。平阴县指挥部分配东阿公社上工1800人,为加快进度,他们组织4000人上工,大干20天就完成了任务。肥城县孙伯公社近千名民工从9月25日上阵,早出工,晚收工,施工车辆不够用,就歇人不歇马,轮流作战,昼夜不息,大干一个月,就完成了70天的施工任务。


文化平阴 | 平阴1030工程,山东的“红旗渠”

(提水机组)


引黄工程使灌区的粮田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粮棉产量由低而不稳变成了稳产高产。孔村镇孔子山村的老支部书记王宝伦回忆道:“未浇地前,每亩产粮在200斤左右,用了黄河水浇地,粮食产量逐年增长,1976年以后,灌区亩产500斤以上,1988年、1989年亩产达到千斤。”老水利干部黄元成回忆道:“1978、1981、1989年平阴县都遇大旱,山区近百个村庄泉水断流,塘坝干涸,人畜用水发生困难,可是通过引水灌溉,凡是二级、三级干渠送到水的地方,群众都可以就近取水。同时,还为康王河、汇河及坑塘、水库补灌,既增加了河流、水库的蓄水量,又补给了地下水源,灌区内湿度提高,气候湿润,降雨概率增加,保护和发展了生态农业。”


文化平阴 | 平阴1030工程,山东的“红旗渠”

(平阴一级站)


目前,1030工程不仅依然在使用,而且其作用越来越大。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缺水危机,有关部门已初步决定,利用该水利工程向山东腹地进行输水。老当益壮的1030工程必将为山东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030工程,它和河南红旗渠一样,不仅是一项造福百姓的水利工程,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是一段历史,更是一座丰碑,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忆,必将永远伫立在中华大地上。


(作者 李庆余 展恩华)

文化平阴 | 平阴1030工程,山东的“红旗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