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文/朱亮

编者语:文学是一种精神寄托,给人以纯净的心灵与轻盈的翅膀,令人执著地去追寻心中的世外桃源。
吴侬越语的江南,壶镇也不例外。巍巍括苍山,潺潺好溪水。孕育出一批批孜孜向往文学的文学爱好者。从辛亥到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大通学堂""蚕丝女校""缙声社""燕翼小学"都有一批批文人志士为求知识、求真理,为之吶喊、奉献。在八十年代初又有一批文学爱好者集聚文化中心。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追求精神文明,提高文化修养。这就是缙云县壶镇镇业余文学创作组,简称“壶镇文学爱好组”虽时间不长,从81年——84年结束。人数由5人发展到10——30人。每人百忙之中,每星期二个到三个晚上,坚持不懈地聚在一起,认真听课,好学求知。
从学习到创作,从创作走上台讲课,学到了不少文学知识,短短时光在每个人的心底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也为文化㡳蕴深厚的的千年古镇——壶镇增添了一抹靓丽。


发展初衷


1981年下半年区教办分管成人教育的周建平老师。针对当时壶镇是全区文化中心,企事业单位集中,为提高广大青年文化水平,充实文化素养。与文化站站长吕学斌商量下。区教办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壶镇业余文学爱好组。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由开始吕月夏、吕丁妃、吕绍新、吕淑珍、XXX五个学员。学习场所放在壶小分部(汉金祠堂)由于场地偏僻,环境原因移至壶镇文化站,后来逐步发展到十余人,最多三十多人。每星期学习二个晚上。学习语法、古典文学、文体知识,并开展影评,文章讲评等文化知识。

组建班子


好的开端给壶镇青年带了个好头。增强了青年自律性,浓厚了学文化知识氛围,活跃了学员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文化道德修养。1983年周建平老师由于工作调动,由壶镇镇成人教育专职干部赵伟民老师担任。学员的增加,虽然各方面条件有限,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学员们的学习热情却很高。
如青年汪葛林、蒋吕龙等几个同学不顾白天工作劳累,晚上经常一起到老师家中,为如何办好文学组出谋献策。又到其它学员家中征求交换意见,一谈就是深夜。经过分析总结和筹划,统一认识后,决定组成一个领导班子。产生核心人员8人:组长、编委、总顾问、生活委员、文娱委员、信息保管员、场地管理员等。由编委负责订出学习守则、点名、记录每次上课情况,承担授课修改文章等。事先统一计划按排每月授课表、期刊发行。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有了领导班子后,文学组欣欣向荣,朝气蓬勃,迅速发展壮大。学习由原来每星期二次,增加到二、四、六三个晚上。学员由10余人增至30人。他们是:吕月夏、吕丁妃、吕绍新、吕淑珍、施启繁、国富、成豹、叶爱星、蒋吕龙、汪葛林、汪银法、李传富、赵伟珍、赵永英、赵伟良、赵品邦、蒋晓玲、吕利龙、吕撑舟、吴根瑞、陈惠勋、朱周福、蒋吕萍、吕建薇、松友、赵礼勇、锦珍、吕晓英等。
他们来自壶镇各行各业,有单位职工,干部及社会青年;有中专毕业生2名高中毕业18人,初中毕业10人;年龄最大50多岁,最小18岁。虽然职业不同,年龄参差,但一致的梦想,使他们走在了一起,那就是:喜欢文学、释放心灵、提升素养。

学习内容


根据学员文化程度不一,各人爱好不同,又来自各行各业们特点。领导小组让学员自己报名,采取自由组合形式。编成语法、影评、文学写作等小组。学习内容在原来的基础上,逐步充实文体知识、写作知识、古文、古诗词、练习写通信、诗歌散文等。並系统地学习了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汉语语法知识》《修辞》《逻辑》《写作教程》《文学基本原理》等书的内容。通过不断总结、改革、逐步走上了学习系统化道路。

教学方法


自学为主,除老师讲课外,推出有某些特长的学员来上课。互教互学,有不同意见,当场提出。通过集体辩论、探讨得出合理结论。拿出自己写的文章,在学习时互相交流、讨论、修改。相互启发,这样使学员积极动脑筋,又达到取长补短,从而得到提高。同时由编委进行修改,挑选好的文章向外投寄,学员普遍反映,学有所获。青年们一批批慕名而来,纷纷要求参加,因场地狹小而未能遂愿。

学习态度


高度的自觉性和強烈的组织观念是文学组的生命支柱,是文学组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人人做到平时按时到,有事要请假,决不无故旷课。为了不缺课,许多学员不惜牺牲休息日,放弃了多少看电影、电视的好机会。学习场地隔壁就是电视室(当时壶镇除单位外唯一的电视),尽管电视节目多么精彩,学员丝毫不为所动。有的甚至多次不厌其烦向别人调休调班。做手艺的同学不顾路远和疲劳,坚持赶回上课。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如浣溪公社关坛庙大队学员李传付,照授课表安排该他讲课,时值春耕大忙季节。他又是家中主要劳动力,大家都认为他不可能来。出乎意料之外,为了能讲好课,他想方设法硬是备好课。来不及吃晚饭,就空着肚子来上课。
如白六公社东山大队学员陈惠勋,是一家之主。离镇五里多路,但他总是不惧严寒,风雨无阻按时赶到。有一次,早晨到镇里找老师、寻同学提建议,谈计划,整整一天,到晚上十点多钟才回家。有一次由于田里回家晚,匆匆扒了几口饭,赶到文学组迟到了十来分钟。他除了道歉,还给自己取了个绰号“陈来慢”,引的学员哈哈大笑。
如浣溪公社姓汪大隊汪葛林,不顾自己工作繁忙,为组织的集体活动,主动联系,四处奔走。甚至患病住院期刊间,仍念念不忘组里的学习,活动情况。学员们去看望他,第一句话就是问学习组情况怎样。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如姓汪大队汪银法,颈上生疮,头转动困难,疼痛难忍。本想不来组,因决定元旦要出期刊。想到自己是编委,就忍痛坚持来组,把期刊出好。
本镇学员吕掌舟是本组元老。年纪最大,但学习场所的开门锁门,常年累月都由他负责。而且主动承担出刊抄写资料和刻写(铁笔、钢板)任务。
特别是三联公社元古大队女学员朱金花。家里离镇有五、六里路,却不怕天黑路远,坚持来组学习。一次天气不好,事先己请假,没想到学习时,她又来了。当然还有很多例子。
他们的学习态度及自觉性,由此可见一斑。

开展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员的逻辑思维能力。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搜索写作素材。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釆访、参观游览、专题晚会、歌咏晚会、茶话会均获得成功,取得了很好成效。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学员们自愿将少得可怜的补贴费,稿费无私地奉献给组织。不够开支大家就主动凑钱。就这样,进行了仙都春游、游览方岩。釆访梅树岙大队茶场。拜访先进教师吕素娥。庆祝五四青年节文娱晚会。
中秋月夜茶话会(壶滨大酒店三楼阳台)。国庆节歌咏晚会。集体看电影等活动。这对于白手起家,没有活动经费(没有企业赞助)的文学爱好组来说,是非常不易和难能可贵的。

团结互助


通过集体活动,使学员们加强了组织观念,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如骑车去仙都春游。回来时,天下大雨,己到晚上七点多钟。一女员不慎摔倒,伤势较重。同学们当机立断立刻送往医院。并不顾饥饿寒冷一直等到她缝合、包扎好伤口,直至护送回家。吃过晚饭后,同学们又一起去看望,她全家人无不为之感动。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某年七月,本组一学员家庭遭受重大火灾。损失严重,许多学员知道后马上去他家慰问。在物质上,精神上给支援和鼓励。事后多次看望,使他树立信心,鼓足勇气,面对事实,重新投入学习组。
这一切,都成了学员们的学习动力的源泉。

初出成效


在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县文化局,区文化站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文学组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共写了通讯、报告文学、民歌、小品、散文、自由诗、民间故事、笑话、风物志、小小说、快板等各种文章近二百篇;集结出版了自编、自印的期刊《好溪文蕾》;配合中心出了《计划生育》、《影评》、《国庆》、《中秋》、《元旦》、《宣传月》专刊八期,计稿件六十四篇;学刊《汉语与文学》、《学习与欣赏》、《学员习作》四十五页;印发其它学习资料、歌曲一百多页。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随着稿件投向《诗刊》、《农村文艺》、《浙江日报》、《丽水文艺》、《五彩河》等刊物,有的在《缙云文艺》等刊物上发表、有的在广播站播出,文学爱好组逐渐名声在外,吸引了浙江日报、解放军报记者前来采访。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如朱金花同学,结合当前形势写了小小说《爸妈的心事》反映了三中全会后,农村落实生产责任制,农民粮食获得大丰收。从侧面歌颂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文字通俗,语言流暢,充滿乡土气息,独具一格。受到《缙云文艺》编辑同志的好评。同时也鼓舞了其他学员读书、看报、写作品的积极性。对壶镇精神文明的建设起了很好的作用。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经验教训


任何事物都不会十全十美,更不会一帆风顺。有时总会出现新问题、新矛盾。有一段时期,有的学员由于调动、就业、升学,有的学员由于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客观原因不能参加学习。学员减少,积极性受挫等问题出现。
场地狭小,人员进出杂乱,隔壁电视噪音影响,组织活动经费等都产生学员不安心学习因素。领导及时发现问题,组织班子商讨。做好学员思想工作,采取措施,妥善解决问题。使学员们恢复生机,自觉地学习。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以下展示学员部份稿子。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植树节活动


自由诗《织梭》 织梭,布机上深为平凡,意义重大。 你怀抱一个个洁白的五寸"春蚕″, 吐出一根根万丈银线。 你有使不尽的劲,发不竭的热, 一梭一纱,理出了千丝万缕, 一碰一撞,撞出了银匹一片片。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你常常发了“高烧”身躯日益磨损, 你从未炫耀过自己,更无半点怨言。 人尚需轮换,你却顽强地连轴转。 银丝不断、战斗不息、你从不疲倦。 你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纺织事业。
假如隆隆的机声是一首动听的乐曲, 你大显身手,担负了曲中的一半。 啧啧称赞声,你羞红了脸, 我要为你献上感激的一页。 (叶爱星)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散文诗《花茎》


画家把万紫千红的鲜花颂扬, 诗人也曾争先恐后地将绿叶赞赏。 而默默无闻的花茎, 有谁曾经为它歌唱。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它点缀了大地,美化了生活, 面对荣誉、鲜花得意洋洋。 而花茎却脚踏实地。 任劳任怨、从不争功居上。
它勤勤恳恳、饱经风霜, 输送着养料, 孕育着花蕾的又一次绽放。 花红叶翠固然妖艳, 离开花茎的支撑, 终成烂泥一团, 岂不凄凉?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啊,朋友! 面对红花绿叶, 你赞口不绝,出口成章。 请问,在你赞美鲜花的同时, 难道不应该把花茎一同献上? (蒋晓玲)(己故)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十六字令


山,壮丽奇姿诱客怜,君别去,一见忘回还。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蒋吕龙静思斋人的心愿 (赋壶溪文蕾) 论组员, 工厂、商店, 电工、裁剪。 来自各条战线, 在旮旯雄心暢言。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园丁、农村, 织女、青年, 有志人心甘情愿, 求知者携手共勉。 论心愿, 追求、登攀, 艰苦、历险, 却愿作一根琴弦, 弹出生活的苦甜。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习诗、练词, 为国、呐喊, 让人生辉煌灿烂, 对未来充滿信念。 (汪银法)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西江月》


(茶山一瞥)放眼难量翡翠,收心怎御芬芳。 聆听笑语滿山冈,溢自衷心欢畅。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我爱山青水秀,我珍月彩风香, 江南雾岭是茶乡,今日更加兴旺。 (李传富)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游春记》


文学爱好组, 结伴游仙都。 车轮滚滚飞, 笑语洒滿路。 你骑我搭坐, 交换相互助。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田野黄又青, 飞鸟当空舞。 放眼心舒畅, 春光胜画图。 眨眼到仙都, 缓步来访古。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湖心亭中坐, 游伴多难数。 雪崖岭头下, 鲤鱼吐银珠。 入洞觅胜迹, 凭虚阁停伫。 诗文历历在, 人人饱眼福。
溪边留影念, 他年有记录。 午后雨濛濛, 春游不止步。 陡岩真奇险, 攀登白蛇路。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昆岩洞天里, 男女笑声吐。 云关排排坐, 难得此间度。 探奇觅胜景, 飞车向鼎湖。 跳过独木桥, 绕山不觉苦。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名山有仙水, 解渴胜甘露。 云暗雨绵绵, 回车转归途。 仙都一日游, 胜读十年书。 (吕掌舟己故) 乍到文学组的片思…… 繁华而沉寂的夜晚, 时间的马蹄悄悄地潜行。 有人在电影银幕上寻求快乐, 有人在闲谈中消磨时光, 有人在皎洁的月下卿卿我我。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这里——窄小而简陋的屋中, 几位“痴青年”挤在一起, 艺术细胞在脑中有丝分裂…… 我默想在不远的来期, 定然有志者攀爬到艺术的峰巅。 (施起繁)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调寄:《渔歌子》

练溪岸畔矗孤峰, 日耀流波上下同。 桃杏艳、映山红, 回堤翠柳溯清风。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李传富)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颂仙都》


仙都风景扬四海, 山青水秀春常在。 美容诱来万里客, 天上神仙实想来。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赞石笋》


仙都名胜鼎湖峰, 巍巍耸立云雾中。 寒霜雨雪摧不垮, 不屈不挠抗暴风。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杜国富)

小说:《爸妈的心事》


“唉!真没办法,去年收割回来的稻谷还沒吃完,今年的早稻谷未曾尝过,不久,晚稻又要归仓,这如何是好呢?把它藏到何处呢?”这是妈妈柔软而细细的声音。我躺在床上听得真真切切。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那就把衣裳柜也搬出来装谷子吧!”这是爸爸有力而果断的声音。哦!真难想象,简直不会想到爸爸妈妈竟然会为了装下谷子而愁得整夜不能入睡。


从我懂事以来,清楚地记得爸爸妈妈一次发愁而彼此痛哭的情景。那年我还小,不懂事。由于整天吃不饱,使我不停地啼哭,不停地吵闹,不停地叫喊。哭声刺痛了爸爸妈妈的心,吵得爸爸妈妈六神无主,叫喊得爸爸妈妈心烦意乱。
他们终于忍痛把没成熟的玉米棒掰来,烧熟给我吃。真是越穷的人越荒。由于这样,把未成熟的玉米棒拿来做饭吃了。可以断定,迎来的又是一个荒年,爸爸妈妈不禁痛哭起来……。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想当年没有饭吃,为肚子饿而发愁,心事重重。可是今年呢,却为吃不完粮食,无处藏而发愁。两个“愁”字……正当我想到这里时,爸爸妈妈的“吵架”声,又传到了我的耳朵:
"这不行,一个小小的衣裳柜能装多少谷?″ "那就剩下够我们吃的粮食,其余的统统拉到粮管所去吧!"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不,有丰收年,必有欠收年,我们要防备后来,`有备无患′嘛!″ " 你啊,也真是`头发长、见识短′,什么事情总往坏处想。明年我们可以总结今年的经验,取长补短。明年减产这句话有何根据呢?″ 沉默了一会,一向信任爸爸的妈妈,终于同意了爸爸的主张,决定第二天早晨行动。意见统一,两人欣然入睡……。 (朱金花)

童话《钢笔的自述》


初夏的夜,星星滿天,大地已经酣睡。在梦乡里,忽然听到写字台上传来��动听的声音,是忘记关掉收音机?清楚地听完"新闻联播"后关掉了总开关,再仔细一听,声音来自收音机旁的笔筒里。莫非是出精,出妖了?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借着灯光,只见竖起僵硬头发的毛笔,细长苗条,身穿黄衣的铅笔,还有我心爱的钢笔,围立一圈,在互诉衷肠。毛笔刚刚作了结束语。钢笔说"听了毛笔大哥一生的遭遇,真是催人泪下。虽然,我最近被众兄弟称为幸运儿,可我心中也曾有一段辛酸的往事。


十五年前,小主人在文具店中看中了我,日夜把我带在身边,后又用手帕裹我,还为我钩起合身的套衣。我开始履行自己的任务,忠实地陪伴主人,不管何时何地,主人战斗不息,我也决不叫累。连续二个学期,主人拿到三好学生奖状,我在他胸前的口袋上,也时不时地伸出脑袋,想炫耀自己的一份功劳。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除此之外,主人还经常把我摆到同学们面前叫我与同伴比试漂亮。我下身红裤子,上身银白衬衫,头镶看闪闪发光的“金星”,就够我耀耀欣乐,众人羡慕了。那时,我真是一颗骄傲的掌上明珠。


然而,正当我血气方刚,信心百倍夺取新的成绩时,我觉到握我之手渐渐松劲无力了。我还经常被丢甩在桌上,抽屉里。主人脖子上的红领巾换成了红布条,还埋怨我不卖力。戳我"智育第一"的痛苦。语录歌、宣传戏忙的很,我很快被遗忘了。等主人的母亲把我从桌脚边抉起时,我己是满身污泥,胸膛破裂,心脏也受到影响,真是惨不忍睹。
我本身就是求知的探索器,我尽到自己的义务,有什么不好?看到主人的迷茫无知,我也只有流下委屈的泪水。多亏老人好心,扯一条纱布包扎我的伤口,让我到笔筒里休养。没想到,毛笔大哥你早己头发僵硬,受冻长久,铅笔小妹,你遍体伤痕,受痛哭泣依偎在大哥旁。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我们相依为命,共度八、九个春秋。高考来临,我们曾一起舒展了酸痛的手臂。可是长期的休养,缺少锻炼活动。我己经全身无力,思维不灵敏,行动也呆滞。高考落榜,愿望未遂,我真是愤恨无言,生不逢时。
我要继续自己的使命,每天记下道路的曲扦,生活的不平。可是笔笔划划,字字行行,无法探讨出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记不完的悲观和失望!主人一恕之下,把我的心血功劳付之一炬,看养飘飘的纸灰。我来不及鸣冤,赶紧逃回疗养院,免得又是一甩一踢遭灾难。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日日夜夜,年复一年,听得墨水瓶大嫂也多次咕噜,我己长久不去探望她,她叹怨言。
今年开春,我突然受到自学之风的抚招小,“第六感官”告诉我,我又要出阵了。果然,我被送进医院治疗后,我又焕发精神,在洁白的纸毯上,开始尽情地亲吻。主人还经常带我到区文学爱好组光临。那里有与我一样类似遭遇的同伴。但是大家没有眼泪悲伤,只有追求光明,抓紧探索,以弥补过去白白浪费的光阴……。 (叶爱星)

笑话:《鹦鹉学舌》


(胡木匠与吴先生)
从前,壶镇贤母桥头有爿豆腐丸摊。溪西有个胡木匠每天晚上回家,都要在摊上吃碗豆腐丸再走,溪东有个吴先生在镇上教书,豆腐丸摊也是他谈经论文的场所,每晚必到。经常和胡木匠相对而坐。日子长了,两人自然成了朋友,为了加强友谊,胡木匠和吴先生相邀对方上自家玩赏畅谈。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一天,吴先生真的上胡木匠家做客去了,一进村,恰好打听着胡木匠的老婆:“嫂嫂,胡木匠家住在那里?"你贵姓″"我姓吴″。哟!口天吴的吴先生吗?我家便是。我是胡木匠的内人。先生请进,上屋里坐坐。”
吴先生于是进屋,才知胡木匠不在家,所以有点扫兴。但为了免落俗套,便把室内的家俱作为话题,滿口称赞道;"胡师傅的手艺真高强啊,东西做的这样好"。胡木匠的老婆听出是过头话,但要丈夫的声誉,忙道;"先生夸奖了,这些东西是与徒弟一起做的。如果我丈夫独手做,可还要好些呢!″
吴先生回到自家,将拜访胡木匠他老婆知书达理,精明能干的事与妻子说了一遍,並赞口不绝。他老婆却不以为然,不服气地说:"往别人家头上插花,脸上擦粉了。这几句若我说起来,也不用吹灰之力。等胡木匠来访,让他听听我的口才便知!″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过了几天,吴先生知道胡木匠要来回访。事先,自己隐蔽一边,让妻子应酬。胡木匠万没想到吴先生也不在家,人地生疏,男女有别。正愁无话可说。一个小孩子在跟前左一声老师,右一声老师,直叫不停。
胡木匠看着天真活泼的孩子,灵机一动话到嘴边:"吴先生的孩子真乖,又长得这么标致。″吴先生老婆听了胡木匠称赞自己孩子,洋洋得意地说:胡师傅可夸赞了,这孩子是学生们生的,要是我吴先生自个儿生,保险要比这样儿漂亮的多哩!″吴先生听了这话,又不可出来更正,真叫他哭笑不得。
(陈惠勋)八十年代的壶镇老文化站正好在我家隔壁。壶镇文学爱好组在老文化站学习的前后经过,我是耳濡目染,深为感动。八十年代初许多农村家庭为生计、为温饱而发愁。像她们怀惴一颗求知若渴热爱文学的心,天黑路远,不畏辛苦,春夏秋冬,一如即往。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为了共同爱好,汇聚一堂,写出一篇篇、一首首好文好诗。呈现给壶镇人民,给予壶镇人民一份精神食粮。他们仿佛是一名倔强的斗士,克服困惑与迷茫、冲破沸腾与喧哗,全心打造了一片宁静清新的天地,记载了最真实和最深刻的灵魂感悟,展现了壶镇人魂牵梦绕的情怀、执着探索的精神与不懈创造的情怀……。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资料提供蒋吕龙 整理朱亮

扫码关注吧

80年代的文学逐梦者——致敬曾经的文学爱好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