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留點"空白",知道這一點,教育孩子不"腦梗"

給孩子留點

"說了多少次了!你到底有沒有在聽?啊?兩位數減法先從個位減起,聽到沒有!2減9不夠減,要向十位借啊不是說過了嘛!"

"你倒是寫啊,不是已經明白了嗎,發什麼呆!"

樓上青青的媽媽又在輔導孩子寫作業了,說實話,每天這個時候,樓下的我只是聽著這些聲音都備受煎熬,一學幾個小時,寫完作業,還要讓孩子做習題,最後總是孩子哭哭啼啼,家長火冒三丈,效果呢,也不理想。

這種長時間的說教,嘮叨,再耐心的人也會心生厭煩,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之為"超限效應"。超限效應是指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的。

著名的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裡聽牧師演講。剛開始的時候,他覺得牧師講得十分感人,決定捐款,並掏出了自己身上所有的錢,過了十分鐘,演講還沒有結束,他決定只捐些零錢算了,又過了十分鐘,他決定不捐了。最後,當牧師終於結束長篇大論的演講開始募捐時,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沒有捐款,還從盤子裡偷了兩元錢。

這就是"超限效應"的由來。

給孩子留點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超限效應"有什麼危害呢?

01過猶不及

當孩子無意間犯下一個錯誤以後,你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地幫他分析犯錯原因,造成的後果,以及可能會有的更大的影響,批評完了之後,總覺得他還會再犯,於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批評,在各種場合提起這件事,生怕他記不住?

你覺得,你是為了他好,你是個負責任的家長,可是,你還記得,當你這麼做的時候,孩子的表情是什麼樣的嗎?他對你的長篇大論,是耐心聽完虛心接受,還是憤怒頂撞,沉默不語?

其實,在你剛開始批評孩子的時候,他是內疚的,覺得自己錯了,甚至想,以後要盡力避免這樣的錯事,因為錯誤本身已經讓孩子遭受到了挫敗感。而當你一而再、再而三的來來回回說這件事,他就開始產生了厭煩的心理,想:多大點事兒,我已經知道了!

當你在別的場合再次提起他犯的錯誤,孩子發現,你對他根本不信任,你根本不相信他可以做好,並且,你不停的說這件事,還傷害了他的自尊,他會覺得,你簡直是一個和他站在對立面的敵人!

給孩子留點

02認知超載

孩子回到家,心裡一直牽掛著喜歡的遊戲,他快速的寫完了作業,準備完成任務之後好好享受自由時光。

你拿出一疊試卷:做完作業後再做一套數學試卷,上次你考試才92分,需要鞏固!

他的心瞬間沉了下去。

終於硬著頭皮把數學做完了,你說:我剛買了一本英語資料,來一起看看吧。

孩子據理力爭,寫完作業應該休息了,經過談判,你同意他看一部電影,他興致勃勃打開電腦,你說,認真點看,做一下筆記,看完後寫一篇觀後感練練文筆!

孩子一扔鼠標,算了,我不看了,還是學英語吧。

從此,他可能就學會了磨蹭,拖拉——反正,寫完之後還有更多任務等著我呢。

給孩子留點

總是對孩子施加"超限效應"的家長,有以下四個特點:

01 自我中心,只在乎自己的想法,不去想孩子的感受。

02 沒有尋求合適的方式、方法,不思考什麼方法有效,只是用大量的"說",大量的"做"來釋放焦慮。

03沒有注意凡事都有"度"。點到為止,過猶不及,說的就是這個理兒。

04 不能換位思考,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想一想,他需要什麼。

超限效應的工作原理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適當的刺激是增強積極心理活動的重要手段,但是,過多的強化就容易產生消極的心理反應。根據耶克斯一道森定律,中等強度的喚醒產生的功效最大。

換言之,過強的喚醒產生的功效並不是最大的,反而有可能是極低的。主要原因是過強的刺激喚起的動機水平過高,使人處於高度的緊張狀態之中,因而出現了焦慮厭煩的狀態,促進了超限效應的產生。

心理學的超限抑制原理表明:當刺激時間過久時,不但不能引起神經細胞興奮,反而會使抑制得到發展。這時,大腦皮層神經細胞的興奮性會降低或進入抑制狀態,藉以保護腦細胞,使其免受損傷。因此,刺激時間過長就會產生超限效應現象。

給孩子留點

在生活學習中,家長與孩子溝通,如何避免"超限效應"呢?

01學習方面

  • · 任務切換

如同學校的課程表一樣,在不同的時間段做不同的功課,讓孩子的大腦不同區域換著工作,而不是一兩個小時一直做一種作業;也不能一直處在做作業的狀態不休息。可以按照作業列出時間表,先做語文,再做數學,然後英語……從而避免超限效應的發生,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 階段性完成

有時候,一項作業任務量比較大,或者耗時太長,可以先安排完成一部分,等做完別的作業再來完成另外一部分,王健林先生賺錢還要"先定個小目標",我們在督促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不防也用一下這個方法,把任務拆分,分階段完成。

  • · 避免機械重複

孩子如果完成了作業,掌握了相關知識,不要盲目給孩子佈置大量習題,已經熟練掌握的知識,過多的重複刺激,會引發超限效應,可以有選擇的,挑出孩子知識弱項進行練習鞏固。

給孩子留點

02教育溝通方面

  • · 批評之後要鼓勵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犯錯是難免的,要相信孩子會從生活中得到經驗,犯錯之後,可以批評,指出錯誤,但更應該做的,是指出方向,鼓勵孩子向著正確的方向努力。

  • · 不要捕風捉影、聯想想象去批評

>"剛才聽你同學說,你課間被老師叫去辦公室了,怎麼回事?又闖禍了?你就不能省點心……"

"就知道批評我!老師說我會設計,讓我構思一下班級的板報版面呢!"

>孩子昨天放學回家後,和同學玩了一會才回家,導致作業寫得有些晚了,睡覺也晚了,你批評了他,他表示知道了,以後會早點回來寫作業。

今天放學,他和幾個同學在學校搞班級活動策劃,又回來晚了,你二話不說就指責:又和同學玩去了?昨天剛說過的話今天就忘記了!你看你就不靠譜!

>遇到事情,記得先了解情況,同時也要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幫助。

給孩子留點

  • · 學會運用幽默式批評

週末寫好作文,你看過後,覺得沒有事例,有些膚淺,給孩子提出了修改建議,他不想重寫了,堅持說可以過關。

第二天回來就被老師要求重寫,你怎麼說呢:我就說你不行吧……打住,孩子已經被現實打臉了,你不妨幽默一些:喲嗬,你們老師今天喝多了吧,和我的觀點一樣?看來,我也得去喝一杯,英雄所見略同啊!

  • · 教育要講究"布白"的藝術

中國繪畫講究"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疏可走馬"指的就是"布白",有了"布白",才能產生美感。家長在平時與孩子的交談中要點到為止,適當的留點"布白",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反省,去總結。

對孩子的批評更應該點到即止,不能"宜將剩勇追窮寇",要運用科學民主的方法去搭起一座通向孩子心靈的橋樑。

只有這樣,才能使成長中的孩子對父母敞開自己的心靈,把父母當作自己的良師益友,願意接受其教育,從而健康快樂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