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崔娃身上看到了什么呢

最近看完了崔娃的书《天生有罪》,这本书里主要讲述了他的童年成长经历。在还是种族隔离年代的非洲,他的非洲黑人妈妈不顾当时法律规定,与瑞士白人爸爸生下了他,作为在罪行里出生的孩子,他讲述了自己“非黑非白”的有色人种长大的故事。

从崔娃身上看到了什么呢


个人更喜欢崔娃的脱口秀,首先是视频的形式更能突出崔娃的喜剧功力,可以看到他将语气,表情,肢体动作串联融合,段子笑感十足,体验感更好,喜欢他的朋友可以B站搜搜看。

现在的崔娃是一个事业成功的主持人,喜剧人。主持daily show,以吐槽美国总统特朗普而受到广泛关注。在每日的世界新闻里,崔娃用不一样的角度和观点,解析世界的热点话题,可以说是个三观极正的人。

然而,在崔娃的书里或者在脱口秀的节目里,还是可以看到他一直以来的困惑,对于自己究竟是黑人还是白人的疑问。生长在一个种族隔离时代的非洲,自己的肤色与周围的人不同,被当地人看做白人,与印象中的白人又不一样,这样的身份困惑一直跟随着他。

首先是自己身份认同引起的归属感迷失,会是成长过程中困扰一生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会是我以后要面对的,混血孩子,跨文化家庭的孩子文化身份认同,也就专门去了解了关于这方面的信息。

美国布琳布朗博士在《不完美的礼物》一书里提到过关于归属感的定义:

归属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我们渴望成为比自己更强大的群体的一分子,这种渴望是一种本能。我们通常会通过融入环境和争取他人的认可来获得归属感。但融入和认可只是表象,它们不仅不能替代归属感,而且会成为获得归属感的阻碍。只有在我们向世界展露真实的、不完美的自我时,真正的归属感才会出现。自我接纳比归属感更加重要。

混血孩子面临的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与父母不同,和其他人,其他孩子不同,这些差异带来的或许是排斥和不认同,孩子从小就无法确认自身的身份归属感。当然,还有更多的文化冲突。原生家庭里的文化多样性,父母双方的文化差异,需要孩子理解并接受,但是在民族国家认同感上,会有选择,这里涉及到家庭教育问题,也有关于孩子的自我选择。

这是一条正经的分割线

混血孩子是第三文化人的一种。现在指的是third culture kids 或者 third culture person,通常意义上讲的是生长在与父母文化(第一文化)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第二文化),产生了自己的独特文化(第三文化)。这里有一些相似的群体。

1.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出生在他国的华裔。父母的语言文化和周围环境文化的差异,自己的肤色种族和他人的不同,这样的差异会产生文化身份认同困惑。出生后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会产生对东道国的国家认同,但是在原生家庭里又可以保留对于民族为文化的认同,这样整合和并存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会是最好的文化身份感。

2. 还有外派家庭里的孩子。外派家庭本身就已经是在他国的跨文化家庭,如果夫妻双方是跨文化跨国婚姻,孩子一出生便会在至少三种以上的家庭文化里成长,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种族认同,国家认同都会是孩子成长中无法避免的问题。随着外派时间的截止,孩子面临对刚熟悉的文化分离,在心理上会产生对新文化的抗拒,不利于在新环境中的成长和生活。

3. 在国内长大的国际人。比如说赴美生子潮里的夫妻,要面临的也是孩子第三文化的冲突。很多出生在美国,跟随父母回到了父母的母国。原生家庭文化和自己的身份差异,在进入国际学校后更加明显。学校里教授的知识可以相似,但是国际文化甚至是西方文化的浸润会让孩子产生文化困惑。如果父母不能够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文化体系,或者站在更高的整体文化价值点告诉孩子文化的参差多样可适性,孩子对某一方的文化排斥会造成家庭矛盾和学业难题。


4. 海外留学工作人员。这样的群体或许不能够完全属于第三文化人,可是文化认同也会是困扰他们的问题。成长在与父母相同的文化维度中,但是在出国学习工作后,环境和阅历让自己的价值观被重新洗牌,与原来家庭社会形成的理念有了诸多差异,所谓的“回不去的故乡“,也就是在文化认同上找不到可以落脚的点。对自己的母文化没有足够深的认识和理解,对新文化片面不全的认知,这样形成的文化价值观有时会极端地排斥母文化,也就是会成为完全远离摒弃母文化的人。


第三文化的人是在追求一种文化,群体上的认同。很多专家说第三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群体文化,不必过多的追求自己到底是属于哪个群体,或者一定要归属于哪里。

根据我的理解,第三文化里的多样性是很多人无法寻求归属感的重要原因。自己的本身就是在一种多变不成型的一种动态文化群中,该如何找到和自己相仿的文化群体?这时候,或许调整我们的认知,知道自己的优势,产生对文化的包容,对多样性的弹性理念的理解以及看到可选择范围的广阔性,这样,我们自身就拥有了更多可能而非限制。

随着世界一体化,这会是个新的文化形式,要多学习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信息,才可以更好地面对全球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