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評價:山東只換上一個羅榮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

作者:相忘於江湖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這話用在“儒帥”羅榮桓身上很貼切。

毛主席評價:山東只換上一個羅榮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

抗日戰爭時期,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建立了幾十塊根據地,七大戰略區,其中有幾個影響更大,比如陝甘寧是敵後抗戰的心臟,聶榮臻的晉察冀被譽為“模範根據地”,劉伯承和129師“我們在太行山上”,項英的新四軍戰鬥在江南。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區域——山東抗日根據地。

山東根據地的特殊之處,就在於與其他根據地不同,不是由八路軍和新四軍創建,而是由土生土長的本土武裝山東縱隊打下基礎,在八路軍115師到來之前,已經有四五萬的隊伍。

正因如此,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形勢比其他區域更加錯綜複雜,日軍、土頑、漢奸、保安隊、遍地的土匪、蔣軍的抗日派隊伍、本土抗日武裝山東縱隊、八路軍115師……

所以,地理位置重要的山東根據地需要合適的掌門人,由誰來掛帥最合適?

毛主席評價:山東只換上一個羅榮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

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開闢

黎、郭、朱、徐、羅,羅榮桓後來居上

黎玉、郭洪濤、朱瑞、徐向前等先後開赴山東,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黎玉由北方局派遣,重建被破壞多年的山東省委,組織發動了徂徠山起義在內的十大起義,組織了四五萬武裝;郭洪濤是延安任命的山東分局書記;朱瑞也是延安派來的幹部,1941年山東分局書記;至於徐帥,則是129師副師長,八路軍總部任命的第一縱隊司令,統領山東、蘇北等地的革命武裝。

面對這些個頂個的大牛,秋收起義時期警衛團特務連的黨代表、抗戰時任115師政委的羅榮桓,在歷時5年的激烈戰鬥中最終脫穎而出,實現了山東根據地的一元化領導。

拋開主席信任、山東軍民擁護等外在因素,究竟是什麼“特質”,讓羅帥後來居上脫穎而出?

我們不妨回到戰火紛紛的戰爭年代,從“五大特質”解析一下羅帥的成功之道。

毛主席評價:山東只換上一個羅榮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

山東根據地創始人之一黎玉

特質之一:忠誠執行上級的精神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蔣氏拿地方軍閥沒有辦法,最終黯然離場。

羅榮桓是主席為之賦詩的元帥之一,與彭大將軍的勇猛不同,羅帥最大的標籤是“忠誠”。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團隊的忠誠力就是是最大的戰鬥力。舉個簡單的例子,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為了全局自我犧牲,蔣氏做夢都想,但派系林立的軍閥隊伍不可能做到。

抗戰初期,山東地區武裝力量主要有三支,一是由張經武、黎玉領導的八路軍山東縱隊,二是肖華、孫繼先等領導的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支隊,三是由陳光、羅榮桓率領的115師師部及686團。

山東縱隊總兵力超過4萬人,東進抗日挺進支隊2萬人,115師師部和686團8000多人。不過,1941年以後開始整編,1942年北方局領導的到來,開始著手解決山東一元化問題。1943年9月,羅榮桓被任命為山東分局書記,統一領導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工作。

有資料記載,毛主席1962年曾評價:“山東只換上一個羅榮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東的棋下活了,全國的棋也就活了。山東把所有的戰略點線都搶佔和包圍了——北佔東北,南下長江。”

顯然,在與郭洪濤、陳光、徐向前、朱瑞的“競崗”中,羅榮桓最終勝出,這和毛主席的信任是分不開的。而羅榮桓向來以堅決執行力著名,更是1955年軍銜評選的主持人。

毛主席評價:山東只換上一個羅榮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

特質之二:能文能武,能打仗的政工幹部

在我軍軍史上,能文能武的高級將領並不多見,比如劉伯承、徐向前、粟裕、陳賡,都是以職業軍人的典範形象示人,能夠在盤根錯節的山東根據地把控全局,軍事上沒有幾把刷子是不行的。

1939年2月羅榮桓和楊勇686團開始了山東之行。1939年3月1日,經河北、河南交界越過黃河,進入山東境內。115師能不能在山東站穩腳跟,有幾次戰鬥非常關鍵,羅榮桓發揮了重要作用。

1、樊壩戰鬥

樊壩位於鄆城西北,是當時日偽軍的一個重要的據點,由一個偽軍保安團駐守。

1939年3月3日夜,剛剛到達魯西南八路軍115五師686團,根據當地群眾和士紳的反映,全殲外圍偽軍1個連後,在炮火掩護下,用炸藥在樊壩上炸開一個缺口,經8小時激戰全殲守敵。

第二天,駐守團柳樹的偽軍一個連懾於被殲,全部投降。樊壩戰鬥,共斃傷俘偽軍800餘人,俘虜團長劉玉勝,繳獲輕重機槍13挺,步槍500餘支,並擊退鄆城日軍增援,首戰大捷。

2、反擊“太河慘案”的戰鬥

劉伯承元帥曾經形象地把反擊頑軍的鬥爭,比作“前門拒虎,後門打狼”。就在115師進入山東不久,蔣軍頑固派秦啟榮製造了“太河慘案”。羅榮桓組織反擊,楊國夫、廖容標收復太河鎮,消滅了王尚志的警衛大隊,又殲其襲擊山東縱隊指揮部駐地沂水悅莊土頑一部,給了山東土頑沉重打擊。

3、陸房突圍的背後邏輯

羅榮桓與陳光“依山伴湖向外發展”,日軍第十二軍司令官尾高龜藏,8000餘人兵分九路,合圍泰西。第115五師師部、第686團、津浦支隊與魯西區黨委機關等3000多人陷入包圍圈。

此時羅榮桓去了東汶寧支隊,陳光等經過激戰突圍成功,日軍傷亡1200人,包括一名大佐等50多名軍官,八路軍傷亡360多人。陸房戰鬥,得到總部嘉獎,蔣氏也打電報給朱、彭“殊堪嘉慰”。但是羅榮桓察覺到,平原地區不宜大部隊集中行動,需要化整為零分散出擊,象漁夫一樣把網撒開。

毛主席評價:山東只換上一個羅榮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

4、梁山戰鬥

梁山戰鬥發生在1939年8月,得到敵情彙報以後,羅榮桓沒有輕易決斷,而是根據敵情、我情進行周密思考。隨後,同陳光一道到梁山南坡的一片松柏林孟林勘察地形。最後決定在茫茫高粱和玉米地的青紗帳,消滅孤軍深入的日軍。定下決心後,陳光調兵遣將,羅榮桓不再越俎代庖。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獨立旅第一團政委戴潤生領受任務後,不負眾望,幹掉了400多人的進犯日軍,具有皇族血統據說是天皇外甥的日本少佐長田敏江,也在這裡被消滅。

毛主席評價:山東只換上一個羅榮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

紅軍時期的羅榮桓

特質之三:遠見的大局觀與獨到的務實

1940年10月,華北大地“百團大戰”風起雲湧,可是13萬山東八路軍為什麼偃旗息鼓?

在八路軍總部指揮下,129師、晉察冀邊區、晉中軍區、120師對敵後交通線發動了大規模破襲,在4個月裡,先後投入105團鬥,1800多次作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

不過,八路軍第115師以及山東其他部隊的13萬八路軍,為什麼沒有參加呢?

羅榮桓傳記記載,百團大戰第一階段結束後,八路軍集團總部曾打算擴大戰果,要求山東八路軍在膠濟、津浦和隴海路東段進行大規模的破襲戰。山東的115師師部也擬定了計劃,但計劃不如變化大,山東的破襲戰最終沒有發動,主要原因是時局發生了重要變化,主要有幾點:

1、史載,百團大戰之後,日本驚呼“對華北應有再認識”,決定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實行“更大規模的報復作戰”。

2、蔣氏積極策動對付我軍,10月19日,限令大江南北八路軍、新四軍一個月內開赴黃河以北,蘇皖形勢,頓時緊張起來。山東日偽軍、國民黨軍和八路軍的鬥爭日益尖銳。

3、山東分局、第115師師部和山東縱隊三大機關擠在一起,給養問題不好解決,目標太大。從長遠打算,羅榮桓認為山東根據地必須韜光養晦、積蓄力量,積極開闢敵後根據地。

山東八路軍不參加百團大戰,既是時局變化,但也從一個側面看出羅榮桓的長遠與務實。

特質之四:在實踐中創新,敵進我進與翻邊戰術

留田突圍戰鬥,是非常能夠顯示羅榮桓軍事才能的一次決策。根據《羅榮桓傳》記述:

1941年起,日軍在山東推行“治安強化運動”,進行頻繁的“掃蕩”,秋天,重點“掃蕩”沂蒙山區。為了解決山東作戰統一指揮問題,總指揮部決定,山東分局、115五師師部及山縱指揮部靠攏,山東縱隊歸115師指揮。  11月,日軍第十二軍司令官土橋一次中將調動5萬餘人,向沂蒙山區“鐵壁合圍”,分區“清剿”和“輾轉抉剔”,第115五師師部、山東分局和機關2000餘人被合圍在青駝寺東北留田一帶,只有第115師一個特務營和山東分局一個特務連,別把守留田周圍的山頭、隘口。

在突圍方向上,羅榮桓、朱瑞、陳光、肖華和陳士榘,或主張向東,過沂河、沭河,進入濱海根據地;或向北,同山東縱隊會合;或向西,進入蒙山。沒有一個人主張向南,因為臨沂是畑俊六的大本營。

然而,羅榮桓卻主張向南,理由也很簡單,敵進我進!

羅榮桓這一反常規決策,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隨隊的德國記者希伯也親身經歷了突圍,事後把這奇妙的經歷寫出來,登在115師《戰士報》上,題目叫“無聲的戰鬥”。

總結1940年魯南反“掃蕩”和1941年留田突圍的經驗,1942年羅榮桓正式提出“翻邊戰術”這一名詞,提出“敵打到我這裡來,我打到敵那裡去”。

實質上,在反掃蕩問題上,羅帥的“翻邊戰術”與劉帥的“敵進我進”有異曲同工之妙。

毛主席評價:山東只換上一個羅榮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

羅榮桓在山東

特質之五: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縱觀歷史和現實,並不是每一個部隊的政委都有海一樣的胸懷。

在陸房突圍後,被動挨打,騾馬輜重損失不小,引發指戰員對現場指揮員陳光的議論。

代師長陳光心情煩悶,新形勢的巨大挑戰與性情急躁、略顯狹隘的缺點,形成了突出矛盾。羅榮桓在無鹽村同陳光促膝談心,一起總結經驗教訓,振作精神,還對一些中層幹部做工作,鼓舞士氣。

山東根據地的創建、鞏固與發展,陳光做出了巨大貢獻,作為政委的羅帥同樣功不可沒。

團結陳光、朱瑞、黎玉等幹部,是羅榮桓人格魅力的體現,也是成功的基礎。

山東根據地的創始人黎玉,1936年被北方局派往山東,重建山東省委,抗戰爆發後,領導了著名的徂徠山起義,後來擔任起義部隊政委,協助延安幹部張經武,在短短兩年山東縱隊發展超過5萬人。

但是,山東縱隊和115師沒有統一指揮的問題隨之而來。到1943年整編合併以後,新的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是羅榮桓,黎玉改任副政委,山東根據地一元化正式形成。而此時,羅榮桓的病情卻越來越嚴重,但為了大局著想,毛、朱覆電:“你的病如果還不是很嚴重,暫時很難休息。”

在這1943年4至9月,山東軍區幹部多次調整,各個軍分區人員配備基本就緒,司令和政委的搭檔漸漸成形,為山東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膠東許世友、林浩,冀魯邊黃驊、王卓如,清河楊國夫、景曉村,魯中王建安、羅舜初,魯南張光中、王麓水,濱海陳士榘、符竹庭……

與此同時,羅瑞卿外訪新四軍,分享聯合作戰經驗;內部減租減息,落實“十大政策”,到1944年,進行減租減息的村莊佔山東解放區2.34萬個村莊的63%,組織群眾達400多萬人。

毛主席評價:山東只換上一個羅榮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

解放戰爭時期的羅榮桓

羅榮桓的五大特質,讓他在殘酷的抗日戰爭中脫穎而出,最終執掌大戰略區之一的山東。

抗日戰爭結束後,山東根據地給四大野戰軍都提供了優質的兵員,奔赴各大戰場。更重要的是,山東作為進軍東北的橋頭堡,貢獻了6萬多精兵強將,渡海跋涉,開赴東北黑土地,從那一刻開始,蔣家王朝的根基已經註定要被推翻。羅帥從此攜手林帥,開始瞭解放戰爭的風雲際會。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