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 人工智能为金融插上“智慧翅膀”

视点 | 人工智能为金融插上“智慧翅膀”

近年来,在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5G技术创新发展以及新基建浪潮方兴未艾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推动金融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央行在《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将“稳步推进人工智能”列为重点任务。人工智能已然在金融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金融发展插上了“智慧翅膀”,发挥1+1>2的作用。

作者 | 杨望(IMI研究员)、谭镇宏

以下为文章全文:

1 智能金融“无处不在”

人工智能已成为金融创新的核心技术,给金融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在金融产品、服务渠道、服务方式、风险管理、授信融资、投资决策、人才管理等各个层面深刻地影响了金融业态。当下,已经落地成熟的人工智能应用主要有:

(一)智能投资顾问:

利用互联网技术,根据投资者对投资的风险偏好、财务状况、收益目标等指标,利用投资组合理论建立量化模型,给客户提供基于指数型基金的资产及财富管理服务,并随时动态追踪市场情况,并根据市场情况对资金池和持仓情况随时进行调整,进而针对每一个投资者的独特特征制定科学客观的投资理财方案。

(二)智能客服:

机器人客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模拟人类,实现规模化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客户服务管理。智能客服机器人也能够深度挖掘客户的需求,在极大降低人力、物力、成本的同时,大大提升客户转化率、服务效率以及客户体验度。

平安银行在此类服务中,人工替代率超过了80%,在过去的几年时间中,平安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了数倍,而其消耗在人力上的资源却同比下降了40%,实现了“多快好省”。

(三)风险管控与融资授信:

通过机器学习,了解用户的行为模式,再结合大数据黑名单的数据支持,能够有效地在用户业务申请和审批流程中发现异常行为,进而做出判断,准确地把握风险程度。

金融平台需要有效识别客户的真实性,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需要经过前中后台的层层审批,耗时数日是家常便饭,人工处理效率低下且错误时有发生,而包括语音识别、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有效提升了流程速度,数秒之内就能完成审批任务,发放贷款,并且大大降低人为错误率。

毋庸置疑的是,人工智能在金融圈的应用不仅仅限于此,未来还有更具革命性和想象力的应用。

2 智能金融“普惠便捷”

对于金融机构,人工智能应用的落地,将金融业最核心的服务特性提到了新的高度。人工智能使得金融机构无需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实体网点不断地与客户直接接触,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而是直接通过线上服务,使机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模拟人的功能,实现批量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客户服务,将整个金融服务链条智能化,从产品介绍到销售再到售后服务,实现前中后台的精准化、高效化和专业化。

同时,金融机构能够采取更加主动的模式,金融业态呈现出跨时间和跨地区的趋势,即使是远离城市的广大农村地区能够很好的接受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的购买、转账金融服务。

客户在选择金融服务的同时,通过与机器进行咨询了解,能够横向纵向地比较适合自身的金融产品,大大降低对单一金融机构的依赖程度。在技术板块,金融行业存在着大量的冗余数据以非结构化的形式存在,机器学习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转化为结构化数据,使得数据指标提取模式化,高效化。

简言之,人工智能使得金融机构在创造智能化服务链条的同时,不断促使金融机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技术水平,实现以“提高自身服务效率和不断开发新金融产品”为目的良性竞争。

3 智能金融“老兵新将”

人工智能的应用带来了金融业态的就业形势与人才结构新的变革。这一影响,需要我们辩证看待。

人工智能能够通过建立模型程序替代人工中那些遵循标准化流程的常规性工作,以及那些不需要创新能力和人类情感认知的简单应用场景工作。比如前台业务,未来,客户服务中心将会直接被智能机器人替代,包括银行业的柜员、保险业中核保承保、证券公司中普通从业人员而后台中那些提供支持保障性质工作的从业者,也将从密集型的劳动中走出来。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中国已经有800万金融从业者,到了2027年预期会达到上千万人,这其中将有超过230万的金融工作岗位会因人工智能的普及受到颠覆性的影响,而剩下的岗位不会被替代,如无法通过数据利用机器和算法处理的资本市场业务。

但是,人工智能能取代以前部分低认知程度和简单的工作模块所需的劳动力或者帮助提高人工操作的精确度,整体工作会有约38%的人均效率提升,工作时长将减少27%。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9年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分析,我国相关人才缺口超500万,包括数据科学家、系统架构师、开发工程师、算法及系统测试师等技术型岗位,负责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品相关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确保相关产品的质量稳定、法律和业务合规性的运营型岗位以及算法解释分析师的业务型岗位。

回顾历史上每一次产业革命,新兴技术与行业在替代许多传统行业与岗位的同时,也会创造大量新的就业岗位与机会,据《经济时报》报道,研究机构Gartner表示,人工智能会带来超过230万的新兴就业岗位。

而新型人才也成为了每一次技术革命中的中流砥柱,人工智能也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创造新的专业性人才。未来,既需要对金融市场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可以建立相应的计量模型的传统人才,又需要能进行机器人培训监督、程序设置、外形设计等高精尖人才以及精通多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需要我们认识到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远未到达其真正的高度,且仍有诸多法律、伦理、监管问题尚未定论,在推动金融业态自动化水平,支持智能分析决策以及催生新的金融产业和新型人才等方面,人工智能发挥了重大作用。

从“数字时代”跨越到“智能时代”,未来需要脚踏实地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引领智能金融良性、健康、有序发展,让用户随时随地享受到真实化、智能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

视点 | 人工智能为金融插上“智慧翅膀”

编辑 文锡炜

来源 公众号:科技与金融杂志

责编 金天、蒋旭

监制 安然、魏唯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视点 | 人工智能为金融插上“智慧翅膀”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视点 | 人工智能为金融插上“智慧翅膀”
视点 | 人工智能为金融插上“智慧翅膀”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