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藏寶樓位於上海浦東喜瑪拉雅中心的美術館內,這座建築由日本著名建築大師磯崎新設計,在中國是一座著名的建築。

藏寶樓是一棟來自江西景德鎮的清代民居,具體初始建造年代已不可考,運至上海的僅木構部分,原有磚瓦並沒運來,木構也有部分是後補的構件。原建築為二層三進院落,由於美術館空間有限,只能裝得下兩進。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景德鎮的古建築受明清兩代徽派建築的很大影響,這棟民居即是典型的徽派風格。其中兩進之間的天井最有代表性,稱為四水歸明堂,天井開口不大,但光影精煉,充滿儀式感,且日常起居非常實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幾處天花造型採用了拱形,是為了與古宅一層進門處一段木作拱形廊頂相呼應,這段廊上部是古宅原有的稱做回馬廊的空間,現在也做成了展區。美術館的空間在靠近這個角上的局部高度是夠三層樓,於是這展區邊裝了樓梯通至局部的三層小展室。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一層中庭部位的地面開始仿照古建築做法鋪了石板,四邊一圈高一步臺階,中間低下去(原為排雨水),但館方覺得不夠實用,尤其是觀眾在凝神欣賞展品的時候容易踩空、絆腳,後來統一改成了一樣平,便於佈置較大型的展品。兩邊廂房做為一層的主要展示區,地面鋪了仿古青磚。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兩層樓之間仍然採用了傳統的木構樓板體系。中庭頂上圓形天井是這個古宅的最大亮點,雕飾也十分精美,圓形天井在古代徽派建築裡並不多見。天井上部模擬了陰天時的自然天光,頗為逼真。美術館這一空間沒有任何自然光,為了不讓空間沉悶,在最裡端設置了一片從一樓至二樓的發光牆,正面給人“窗”的感覺,背後照亮了樓梯間。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古建築的主要元素木構、粉牆都有了,唯獨缺了“瓦”這一元素,因為這裡沒法複製屋頂。還缺了當地的“山、水”這兩個自然元素。於是在門樓對面的牆上用小青瓦片疊了幾座“山”,構圖手法來自於傳統山水畫,計白當黑,大面積留下的白牆仿若湖河的“水”。象徵手法的運用給人以無限聯想。牆角還設了幾根發光的“竹竿”,如同近景,使畫面有了層次感。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