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地秧歌口述史采录记事之满族舞蹈研究专家栾荣年

抚顺地秧歌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抚顺地域所特有的一种民间舞蹈项目,如何保护传承这一项目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近些年,随着广场舞的普及,这种带有浓郁地方特俗的民间艺术形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抚顺地秧歌口述史采录记事之满族舞蹈研究专家栾荣年

社会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渠道广泛多元,地域阻隔逐渐被打破,文化日益趋同。秧歌这种曾经人们的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也开始变得不在常见,要知道,八十年代编纂“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抚顺调研的时候,秧歌可以说遍地都是,不但有东北大秧歌、鞑子秧歌,还有高跷、竹马、跑旱船、龙舞狮舞等等,品类极其丰富。但能够传承至今的寥寥无几。因此,笔者在开始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时候,就有做老艺人口述史的想法,但由于单位人手紧张,既缺设备又缺经费,终未能成行,几次尝试与高校联合,也因种种原因,最终被搁浅。这期间,一些老艺人离世,还有一些老艺人逐渐丧失了传承能力,这些活态的文化遗产或随青烟而去,或掩于年迈不能之躯壳,更让我感到这项工作的紧迫。好在自己之前做戏剧工作时,购置了一些设备,还有做视频的朋友愿意不计酬劳、不辞辛苦协同开展老艺人采录,这项工作总算是可以开始了。

抚顺地秧歌口述史采录记事之满族舞蹈研究专家栾荣年

栾榕年先生是我最早想采录的对象之一,她是抚顺地秧歌、满族民间舞蹈的挖掘者,国家艺术科学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辽宁抚顺卷《抚顺民间舞蹈集成》的主编。今年已经80岁高龄,她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满族舞蹈研究。我和栾榕年先生就采录工作的开展有过多次沟通,时间也是一拖再拖,一是她虽年事已高但依然致力于抚顺地秧歌、满族舞蹈的研究,一直也停不下来,二是我这边总会被手头的工作牵绊,始终未能成行。今年年初,我们再次沟通,决定无论如何在今年也要把采录工作开展起来,但因疫情肆虐,决定等平稳后再开始采录,也因疫情许多工作被搁置,所以可以腾出手来开始采录。


抚顺地秧歌口述史采录记事之满族舞蹈研究专家栾荣年

我们在电话里确定了采访时间和地点,开始时间定在2020年6月初,地点在栾榕年先生位于高尔山附近的家中。5月27日,拍摄团队一行来到栾榕家中,勘察拍摄现场,商讨采录计划和具体内容,最终确定了第一次采录时间为6月2日。

抚顺地秧歌口述史采录记事之满族舞蹈研究专家栾荣年

6月2日至6月17日期间,采录一共开展了6次,每天开始的时间大约是上午的9:30左右,结束的时间根据栾榕年先生的状态,一般是下午6、7点钟结束,最晚的一天到晚上8点多才结束,采录的过程不止于叙述和问答,有时还有一些探讨和交流。由于谈的比较畅快,几乎每次都忘了时间,中间的休息也仅是片刻,就迫不及待的又开始进入主题。午餐的时候休息的时间稍长一些,由于我们对附近的社区商业不熟悉,去采访之前,就先准备了面包火腿肠等应急的食物作为备选午餐,但因为进入主题太快,就把备选的午餐当成了正餐。栾荣年先生则在我们早上到来之前,就为我们准备了汤、菜和咸鸭蛋,等到中午吃饭的时候,热一下就可以喝了,这样午餐就变得丰富了。先生说自己不会做饭做菜,自己在家的时候糊弄一口就完事了,习惯把时间留下来做研究,所以做的不好吃,但是我们吃的却津津有味,可能是我们也有类似的习惯,愿意把更多的时间留下来做些有意义的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菜和咸鸭蛋是先生从妹妹家带回,平时她住在妹妹家,定好采访的日子之后,她就提前一天从妹妹家回来。我们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就决定把采访地点改在先生的妹妹家。先生已经八十岁的高龄,来回奔波我们实在是担心她的身体。

抚顺地秧歌口述史采录记事之满族舞蹈研究专家栾荣年

先生的妹妹家住在东洲区哈达镇阿及村,是一个偏僻而美丽的小山村。蓝天白云下的村庄显得格外恬静,远处群山环绕,近处村庄跃然于沃土之上。以前在文艺作品里经常用到一句话:“村头有棵大树”,阿及村的村西头还真有棵大树!先生的妹妹家就住在村西头的大树旁。“哈达”是满语山峰的意思。在前清历史中有两个重要的节点跟“哈达”这一词汇有关,一是公元1583年,努尔哈赤在虎拦哈达(烟囱山)以十三副铠甲起兵,二是努尔哈赤在崛起的时候,首先吞并的就是海西女真的哈达部,不知道哈达镇的“哈达”有没有什么历史渊源,阿及村的“阿及”又有什么讲究没有,这一问题留待今后采访的闲暇之余再解,或有哪位高知可以在下方留言。

抚顺地秧歌口述史采录记事之满族舞蹈研究专家栾荣年

这是一处典型的辽东农家小院,院子里有两座房屋,一新一老,都是对称设计。老房子是红砖青瓦的起脊房,两头各有一烟囱,室内厨房在中间,东西两边是卧室,后面是杂物间,卧室炕靠北空地在南,炕上有炕琴柜,地上摆放家具及会客。烧炕做饭吃饭都在厨房,大锅大灶,适合烧柴火,倍显辽东人的豪迈。新房是红砖红瓦白瓷砖罩面,地基高起近1米左右,室内没进去看过,应该跟老房子格局差不多。屋子前后有院,前院里有西仓房、苞米楼子、鸡鸭笼子、柴火垛和一个小园子。小园子里面种了黄瓜、西红柿、小白菜、生菜、香菜等常吃的蔬菜。院外是柴垛鸡架鸭窝。后院种的是苞米(玉米)、土豆(马铃薯)、葫芦等农作物和一些果树。屋檐上则住着好几窝小燕子。有刚来的时候,老人先生兴致勃勃的给我们介绍着院子里的种植的各种蔬菜和各种小动物,讲着这座房子里的故事。老房子是妹妹和先生居住的地方,我们的采访也在老房子,相对于新房子,我们采访团队也更喜欢老房子,因为在这里能感受到到浓烈的生活气息,能够感受到这里的烟火气,尤其是大锅烧热的时候,热气升腾,就感觉这生活,有滋味!先生说妹妹的几个孩子早就想把老人接到城里的楼房去住,可是妹妹不习惯,还是愿意住在乡下。我想如果是换做我也是不愿去的。先生一家姐妹三人,先生是老大,这是二妹家,先生介绍完二妹后,说我们叫二姨就行,于是我们就有了一个亲切的二姨。

抚顺地秧歌口述史采录记事之满族舞蹈研究专家栾荣年

采访开始的时间同样定在早上的9:30,拍摄的地方设在老房子东卧室靠南窗的位置。房间不大,炕和地各占一半,炕上地上都被我们摆满了设备,就连厨房的角角落落我们也没放过。

抚顺地秧歌口述史采录记事之满族舞蹈研究专家栾荣年

由于空间狭小,两位摄像师有了不同的待遇,我们的小摄像师只能蜷缩在炕上进行拍摄,而另一位摄像师则只能躲在厨房里看着机器。农村的小院相对于城里的房子更加安静,也更符合抚顺地秧歌这一非遗项目的传统状态,我们布置好设备,伴随着虫鸣和远处若有若无的鸡鸣犬吠声,开始了抚顺秧歌口述史的采录。

抚顺地秧歌口述史采录记事之满族舞蹈研究专家栾荣年

采录的内容从成长经历到舞蹈学习经历,从做民间舞蹈集成到如何开展舞蹈研究,从如何编舞到如何带队伍,从满族舞蹈的挖掘到满族舞蹈的创新等等,话匣子打开就一发不可收拾,我觉得即使用聊到“昏天黑地”这个词也不为过,因为我们有的时候确实聊到很晚。

抚顺地秧歌口述史采录记事之满族舞蹈研究专家栾荣年

在我们采录的过程中,二姨一直没闲着,她一边为我们打水摘菜做饭,一边拾掇屋子、喂鸡喂鸭、耕种菜园子。我们中午的采访还没有结束,二姨已经将一桌丰盛的农家饭菜备好,不但有鸡有肉有青菜,还有田间地头的野菜。二姨热情的招呼我们先吃饭,别饿坏了,上桌之后还不住的嘱咐,让我们多吃点。二姨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女人,爽快、勤劳、善良、好客,她用一双勤劳的手将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他质朴的脸上刻满了生活的痕迹和不畏艰难的刚强。

抚顺地秧歌口述史采录记事之满族舞蹈研究专家栾荣年

吃腻了城里的棚菜细粮,再到乡村田野吃田间地头的本味时蔬、水饭碴子,甭提有多香了。大锅炖的土豆茄子、现摘的嫩黄瓜、翠绿的小葱、水灵灵的婆婆丁,即有田园的乐趣又有大地的芬芳,我们的小伙伴也是丝毫没客气,甩开腮帮子就开造,一阵风卷残云,吃的贼拉香。

抚顺地秧歌口述史采录记事之满族舞蹈研究专家栾荣年

午饭之后小憩,没下过乡的小伙伴们开启了房前屋后的发现之旅,二姨的草帽成了我们拍照的道具,村子里寻常的压井也变成了神奇的物件,两个没见过世面的家伙,又洗脸又洗手,然后捧着水就开始喝,一边喝还一边叫嚷:这水好凉啊,像泉水一样!引得二姨在一旁咯咯的笑。

抚顺地秧歌口述史采录记事之满族舞蹈研究专家栾荣年

就连上厕所之余,这俩货也没闲着,在后院又发现了樱桃树,通红通红的小樱桃,一颗挨着一颗,压满了枝头,不一会儿就摘了一大把,连洗都不洗就直接塞到了嘴里,然后就皱起了眉头:酸!

抚顺地秧歌口述史采录记事之满族舞蹈研究专家栾荣年

短暂的休憩过后,我们的采录工作就又开始了,到了下午人的精神头就差了很多,明显变得发苶,幸好我们的小摄像师每次都为大家准备了咖啡,栾榕年先生也为大家准备了茶水,于是我们喝着咖啡就着茶水就开始了下午的采录工作。

抚顺地秧歌口述史采录记事之满族舞蹈研究专家栾荣年

我和栾榕年先生说的正起劲,回头发现某些人挺不住了,眼皮正打架呢,然后头一歪就睡着了,于是我回身就给拍了张照片。让我意外的是,这货刚闭上眼就扑棱一下又爬了起来,直勾勾的盯着摄像机继续工作。我问:你自己咋这么就醒了呢?他说:咱不得有点职业道德吗,干着活那能睡觉呢。当天采访结束的后,我给他看这张照片,他说:嗯,这张照片照的好,挺有仪式感,再摆点花就更好了。我想了一下,这么好的照片我不能独享,所以就发到网上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抚顺地秧歌口述史采录记事之满族舞蹈研究专家栾荣年

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一天的采访也就快要结束了,而每到这个时候我们总感觉意犹未尽,总是感觉心里充满不舍。意犹未尽的是传统文化的底蕴,越是走进就越是觉得它的好;充满不舍是担心这些好的非遗项目、好的民间文化会离我们而去,我们无力去挽留。栾榕年先生已是耄耋之年,而我们的采录工作才刚刚开始,时不我待,很多非遗传承人的采录工作已经是迫在眉睫,而我们却深感自身力量的微薄。采访已经进行了10余天,还有很多秧歌的老艺人没有采访,但面对先生却依然感觉还有很多问题要问,还有很多资料没有收录。前方任重而道远,我们只能竭力前行!

抚顺地秧歌口述史采录记事之满族舞蹈研究专家栾荣年

最后这张照片是二姨家所在的抚顺市东洲区哈达镇阿及村的全貌,我们离开的时候用无人机拍摄的,本想用跟随功能拍摄我们出村的全过程,但是却忘记了按拍摄键,结果无人机是跟了出来,影像却没有拍到。这或许就像我们做的采录工作一样,即使穷尽最大努力去做,也不可能做到完美,有些项目终究会失传,但是至少我们能给它留个影儿,还能让后人看到它的样子,还能让世界感知它的存在!

#我的家乡在抚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