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銀行淪為港交所“仙股”返A上市難上加難


哈爾濱銀行淪為港交所“仙股”返A上市難上加難

2014年在港交所掛牌的哈爾濱銀行,於港股市場苦熬7年,終究還是難逃股價一路下跌的命運,從當年2.9港元的發行價跌至如今1港元以下,淪為“仙股”。期間曾有150億元巨資入股,但依然難解經營之困,淨利率下滑、不良率高企、資本充足率降低,股價長期低迷之下,如何解決輸血通道?從2015年提出轉戰A股市場之後,阻力重重,上市之路撲朔迷離。

根據哈爾濱銀行2020半年報顯示,當期實現營業收入78.41億,同比增長5.61%;歸母淨利潤18.58億元,同比下滑14.61%。其中淨資產收益率相較上一期末下降50%,相較2019年同期水平下滑20%。總資產淨利率下降13.38%。盈利能力似乎已進入下降通道。

哈爾濱銀行淪為港交所“仙股”返A上市難上加難

撥備覆蓋率逐年下滑

今年上半年,哈爾濱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由上一期的1.99%擴大至2.39%,增幅達到20%。不良貸款規模從52.51億上升至66.89億。而撥備覆蓋率從2015年開始呈逐年遞減的趨勢,今年上半年更是銳減至132.69%,減少了19.81個百分點,減幅為13%。

另外,盈利能力的減弱與其運營能力直接相關,上半年哈爾濱銀行的存貸比僅為56.39%,相比於上一期減少了5.53個百分點,也就是說資金使用率並不高,存貸比過低,就會加大成本,減少收入。當然也並非存貸比越高越好,這要看業務經營能力,但是該行這一存貸比指標顯然相對較低。

哈爾濱銀行淪為港交所“仙股”返A上市難上加難

各級資本充足率同步降低 抗風險能力相對削弱

上半年財報顯示,本期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以及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0.08%、10.10%、12.30%,分別比上一期減少0.14個百分點、0.14個百分點和0.23個百分點。

哈爾濱銀行淪為港交所“仙股”返A上市難上加難

不良核銷致減值損失激增

不良率大幅攀升,不良貸款規模的上漲導致哈爾濱銀行上半年的減值損失同比增加了9.257億至35.868億,增幅為34.8%。其中上半年,其資產規模為6383.465億,較上一年增加了552.571億,增幅為9.5%,其中客戶存款總額為4959.620億,較上一年增長702.783億,增幅為16.5%,而貸款增幅卻僅為6.1%,導致存貸比數據不夠理想。

哈爾濱銀行淪為港交所“仙股”返A上市難上加難

不良貸款 量比雙增

值得關注的是,該行在五級貸款分類情況中,關注類、次級類、可疑類貸款無論是從規模還是佔比指標,都出現同步上升的現象,如果情況惡化,無疑將增加不良貸款遷徙率,從而對後續貸款管理、防範風險發生增加壓力。

哈爾濱銀行淪為港交所“仙股”返A上市難上加難

房地產類貸款規模排名第二 風險同步放大

當前部分二三線城市房貸利率呈現收緊跡象,這對於房地產行業來說又加了一道緊箍咒,房產炒作熱度一退再退。房地產行業作為各家銀行的大客戶,以往貢獻了較多的收入和利潤,但目前這種趨勢正在發生變化,也將會導致銀行把控風險的主力移至該行業當中。

通過哈爾濱上半年財報顯示,在投向19大類行業貸款的分佈中,房地產行業以359.83億的規模,高居第二名,佔總貸款規模的12.8%。這一數字比2019年增加了63.17億。發生的不良貸款規模也同步增加了2.63億,不良貸款比率上升了0.22個百分點。

哈爾濱銀行淪為港交所“仙股”返A上市難上加難

其中以單一借款人集中度情況來看,十大單一借款人中有四人均為房地產行業,合計貸款餘額規模超過81億。

哈爾濱銀行淪為港交所“仙股”返A上市難上加難

總體來看,該行運營能力、風險把控能力有待提高,業務分佈相對傳統,增值盈利能力不足,雖然銀行屬於穩健型路線,但針對業務創新這一新的發展要求也應該適度提升。

目前哈爾濱銀行的市盈率為3倍左右,本期每股淨收益僅為0.191元,加之淨資產收益率大幅下滑,與其高資產負債率並不相襯。大幅破淨的情況下即使返回A股,其如何確定發行價也較為困難。(編輯/水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