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人物」陶光华:一个把“官”做小了的人

陶光华是个土生土长的马关人,于1947年2月出生在马关县金厂镇老寨行政村下天雨二村小组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生于斯长于斯,陶光华对自己家乡有着深厚浓烈的情感。1997年,陶光华结束了32年的工作历程光荣退休,现年73岁的他历任武装干事、司法干事、镇纪委书记,3个岗位角色的转变,49年的党龄,2017年又出任下天雨村村长、古稀之年仍然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如今的陶老,看上去依然身体硬朗、干劲十足。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苗家人特有的淳朴、耿直和热情,更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文山人物」陶光华:一个把“官”做小了的人

古稀之年挑大梁

下天雨二村共有69户25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63人,全村全部为苗族。这里交通闭塞,条件艰苦,连种庄家都只能靠人背马驮,根本留不住年轻人。2017年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时期,村里最后一位上过几天学的中年人也撂下挑子外出务工去了,村子彻底失去了主心骨,为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文山人物」陶光华:一个把“官”做小了的人

“名单翻了几十遍,村子里上到60岁,下到十几岁根本找不到一个适合的人当村长。”驻村工作队队长兼包村干部王开勋说。

担任一个村的村长,不仅需要一定的学问,还需具有一定的公信力、魄力、能力,这样群众才能服,工作开展起来也顺畅。王开勋思来想去还是去问了陶老,他以前当过干部,只是年纪稍微大了点,当村长应该没问题,群众也愿意听他的。

当王开勋把情况给陶光华说清楚以后,陶老的儿子陶金向说什么也不同意,他担心老人家年纪大,身体吃不消。儿子的反对让王开勋内疚万分,正当王开勋犯愁之时,陶老答应了,勇敢的担起了重任。

“村子本来就穷,既然党和政府觉得我还行,我也想为村子再出一份力,我一定可以把工作干好的。”陶光华坚定地说。

身体力行显担当

「文山人物」陶光华:一个把“官”做小了的人

担任村长以后,作为村子领头雁,陶光华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摆在首要位置。通路一直是全村群众多年来的夙愿,陶光华明白,一个地方要想富,要先修路,路不通,一切都是“白日梦”。为了让山区群众早日过上好日子,从2017年起,借着脱贫攻坚政策的东风,陶光华组织带领天雨片区的5个自然村的村民掀起了修公路热潮,充分利用政府的补贴及村民投工投劳的方式将14公里通村全部硬化成为水泥路面。其间,有些群众不理解,认为修路不一定要从自己家的地里面经过,陶光华了解情况以后,主动上门作群众工作,并且明确表示等道路修过自己家地的时候一定会成为整条道路最宽的一段,果不其然,道路经过他家地时,成为了整条公路的会车路段及车辆掉头的地方。

「文山人物」陶光华:一个把“官”做小了的人

“作为一个党员,思想必须要比群众靠前,干事必须要为群众多着想,这样群众才能服你。”陶光华说。

作为一个老干部、老党员,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村子的各项短板补齐工作越来越困难,陶光华依然迈着年迈的步伐,行走在村子的各家各户:“小陶,你家的鸡、狗赶紧拴起来,把牛拉到牛舍里面去,你看看你家这个卫生赶紧扫扫;老陶媳妇,家里面还有什么困难没有啊?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没有啊?有问题要跟政府说啊……”

「文山人物」陶光华:一个把“官”做小了的人

“陶老为人和善,我们都愿意听他的,他叫我们干的事情都是为我们好,都很支持他,希望他一直干下去。”村民陶光亮说。

就是这么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本应该安度晚年、享受清福,但倔强、执着的陶光华却始终放不下心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两年多来,他走村窜巷,真正做到知民情、释民惑、解民难,以身作则,带领当地的干部群众苦干巧干加油干,脱贫攻坚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目前,全村新建户厕16个,牛圈3个,公厕1个,活动室1个,实施庭院和入户路硬化54户889平方米,改造危房58户,引导15户档卡户种植刺梨、李子65亩、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63人,全部脱贫出列。

由于村子距离国境线不足100米,2020年春节,陶光华接到疫情防控通知后,他一边组织群众进行联防联控,一边组织群众守好边境,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如今,陶老依然坚守在边境线上,守护着祖国边境及他热爱的村庄,他乐此不疲,笑在脸上,乐在心里……


来源:文山新闻网

编辑:都市时报一点关注 汤维

审核:祝小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