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點不亮的“歐洲明燈”

古往今來多少史料證明,落後就要捱打,這句話不僅對人民適用,對國家也十分適用。經濟與發展有利於保障國家長治久安。所以,想要強國,一定要發展經濟。

對於大國而言,謀求經濟與軍事的發展是不斷摸索的過程,需要幾代、乃至是幾十代人的辛勤勞動,付出成倍的人力、物力、財力,去奉獻、去犧牲。

相反,對於體量較小的國家,在經濟發展中,只需要找準時機或尋求大國的援助,便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綜合國力。

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就是這個道理。但如果小國自身不上進,即便外力再強勁,結果也是枉然。

阿爾巴尼亞:點不亮的“歐洲明燈”

阿爾巴尼亞

謀求發展的阿爾巴尼亞

阿爾巴尼亞位於巴爾幹半島西南部,與希臘,馬其頓、塞爾維亞和黑山接壤,因地理位置特殊被稱為“歐洲明燈”。

除了地理位置的優勢,阿爾巴尼亞的人口及地理面積也十分有限。

阿爾巴尼亞的首都在地拉那,國土面積2.87萬平方公里,人口僅286餘萬,是一個地狹人稀的小國。

這樣的小國謀求發展,需制定完善的發展方案,儘可能得到大國的經濟援助及支持,才能逐漸站穩腳跟。假以時日,雖然比不過發達國家,但是也能夠與中等發達國家齊頭並進。

例如,位於地中海南海沿岸、土地面積稀少,沙漠居多的以色列。以色列是標準的小國體量,初期與周圍鄰國經常發生摩擦。後來尋求大國援助,獲得“大佬”美國的青睞。

靠著美國的援助,以色列在經濟、政治、軍事領域都出現明顯好轉,國情穩定,呈現繁榮發展的態勢。很快以色列就從周邊小國中脫穎而出,在中東地區有了一席之地,現如今已經成為不容小覷的國家之一。

所以,體量小並不是劣勢,有能力依靠大國,很容易在經濟上實現富裕,成為以色列一樣富裕強國的典型。

阿爾巴尼亞沒有實現長足的經濟發展,是因為沒有強國的支持嗎?其實不然。

阿爾巴尼亞:點不亮的“歐洲明燈”

阿爾巴尼背靠蘇聯、中國兩座大山

當時很多小國都希望能夠得到大國的援助,但是這並不容易。

但阿爾巴尼亞的運氣十分好。第一個向阿爾巴尼亞伸出援手的是大國蘇聯,在二戰之後,蘇聯的綜合國力迅猛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成為“領頭羊”。有大哥的照顧,阿爾巴尼亞自然不差。

蘇聯不僅在軍事方面頗為強悍,經濟體量方面也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作為超級大國的蘇聯,想著擴大國際影響力和提升國際威望,於是將自身的優勢滲入阿爾巴尼亞,讓阿爾巴尼亞順利成為蘇聯打入國際社會的跳腳板。

跳腳板就跳腳板吧,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是十分值得的。

因此,自1946年阿爾巴尼亞建國時,蘇聯就傾注大量心血。在經濟方面,蘇聯為阿爾巴尼亞提供了充裕的發展資金;工業方面,蘇聯先後派遣成熟的工人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前往阿爾巴尼親授指導,併為阿爾巴尼援建各種基礎設施和生產工廠。

阿爾巴尼亞:點不亮的“歐洲明燈”

蘇聯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

有了蘇聯的援助,阿爾巴尼亞在此後的十五年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富足,社會和諧安定。顯然,這並不是蘇聯要的,蘇聯希望看到的是阿爾巴尼亞蓬勃發展。

兩國在發展理念上出現嚴重的偏差,阿爾巴尼十分厭惡“指手畫腳”的蘇聯,蘇聯也十分不爽阿爾巴尼的傲慢。最終,蘇聯並沒有等到阿爾巴尼亞的發展,兩國就鬧掰了。

驟然失去大國庇護的阿爾巴尼亞慌了,沒有了資金的援助,意味著可憐的阿爾巴尼亞又再次變成貧窮的小國。

這不是阿爾巴尼亞想要的,所以阿爾巴尼亞迅速打起精神,再次尋求大國的幫助。

這次阿爾巴尼亞將目光放在與蘇聯關係破裂的中國,開始頻繁向中國示好。中國本著人道主義精神,向阿爾巴尼亞伸出援助。

阿爾巴尼亞:點不亮的“歐洲明燈”

中國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

同蘇聯一樣,中國每年都會為阿爾巴尼亞提供各方面的援助,不僅派出大量專家和工人團隊,還為其修建基礎公共建築,比例政府大樓、公路鐵路及市政措施,給予大量資金支持。

面對中國不遺餘力的友好援助,阿爾巴尼亞人特地創作了一首《北京-地拉那》來讚美兩國的友誼。《北京-地拉那》這首歌的歌詞大致描繪,當地人自從和中國建交之後,比之前蘇聯人幫助的時候,過得更加的幸福安定。

這樣的援助一直持續整整20年,對於當時正處於社會主義初期發展,綜合國力尚且薄弱的中國而言無疑是困難的,但即使再困難,我國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依舊每年照常。

反觀,背靠兩大強國,獲得經濟援助近35年的阿爾巴尼亞至始至終都沒能夠把握機會。在脫離蘇聯、中國的援助之後,阿爾巴尼亞依然還是那個貧窮的小國。

如果說阿爾巴尼亞佔據了“天時地利”都還是沒有獲得成功,那是不是“人和”出現問題?

阿爾巴尼亞:點不亮的“歐洲明燈”

依舊貧窮的阿爾巴尼亞

35年都亮不起來的阿爾巴尼亞

因著強國提供的源源不斷的幫助,阿爾巴尼亞擁有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還有人建設城市建築,規劃城市佈局,搭建城市體系。阿爾巴尼亞幾乎不費一兵一卒便實現了其他小國夢寐以求的。

阿爾巴尼亞完全成了甩手掌櫃,幾乎不用操心經濟如何發展,更不用擔心未來發展。阿爾巴尼亞如同城市的主人,享受著大國帶來的便捷,悠閒地度日。

阿爾巴尼亞的散漫、懈怠使得大國的援助付諸東流,不僅浪費了人力、物力、財力,還傷害了彼此之間的友誼。

阿爾巴尼亞:點不亮的“歐洲明燈”

慵懶的阿爾巴尼亞人

阿爾巴尼亞與蘇聯的關係中,阿爾巴尼亞習慣了蘇聯的援助,沒有絲毫的感激,甚至在蘇聯對阿爾巴尼亞進一步改革控制的時候,阿爾巴尼亞人表達了強烈的不滿,阿爾巴尼亞與蘇聯就此決裂。

雙方因此反目,蘇聯政府正式對外宣佈永久暫停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

阿爾巴尼亞在與蘇聯關係破裂後,仍舊不打算髮展經濟,而是將目光再次放在強國上,渴望再次獲得援助。當時中國與蘇聯的關係正處於僵化階段,阿爾巴尼亞果斷出擊,主動示好,並在公開場合,表達對蘇聯的不滿。

我國提供了長達20年的各個方面的援助,但是阿爾巴尼亞人並沒有未來規劃的遠見,導致一切都成為泡影。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國內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便暫停了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沒想到,這麼多年來阿爾巴尼亞的國內狀況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改變,而得不到援助的阿爾巴尼亞,露出真實的嘴臉,開始於我國交惡,並在聯合國中不斷排擠我國。

35年的時光,很多人終於明白阿爾巴尼亞就是養不大的白眼狼,不管給予它多大的援助,它依然會覺得不滿足,甚至於會反咬一口。

如今,四十年已經過去,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阿爾巴尼亞的國內狀況依然沒有改變。人們也終於相信,阿爾巴尼亞果真是現實版扶不起的阿斗。

阿爾巴尼亞:點不亮的“歐洲明燈”

阿爾巴尼亞人

總而言之,阿爾巴尼亞這樣的小國,擁有改變國運的條件和能力,特別是獲得兩大強國的持續援助,卻沒有牢牢把握。

這樣的結果與阿爾巴尼亞人好逸惡勞、貪圖享樂,厭惡勞動分不開。

《後漢書·郭玉傳》中提到:“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強,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

第四點就是好逸惡勞,當人處於長期安逸的環境中就會逐漸喪失鬥志、不思進取,導致自身倦怠散漫。這樣的人多了,國家就危險了。

阿爾巴尼亞:點不亮的“歐洲明燈”

好逸惡勞的阿爾巴尼亞

總結

素有“歐洲明燈”之稱的阿爾巴尼亞,在經歷了大國援助,獲得蘇聯援助,到與蘇聯斷交;再次尋求大國援助,獲得中國援助,再到與中國交惡,足以證明,

一個小國的強大與自身積極謀求發展的態度與時刻拼搏的精神息息相關。這也是阿爾巴尼亞人身上缺乏的品質。

不可否認,外在的附加條件,確實能夠給阿爾巴尼亞帶來經濟的富裕、國情的穩定,但那只是表象,並不是阿爾巴尼亞通過勞動獲取的,所以一旦外力不存在,現實就會一落千丈。

阿爾巴尼亞正是接受不了這種結果,才會氣得跳腳。相信經過這兩次長達35年的援助,也讓更多的國家看清楚了阿爾巴尼亞的真實面目。想要走捷徑的阿爾巴尼亞,即便再次尋求大國援助,也不會有國家願意如此幫助它了。

如今,看著中國一步步走向強大,登上國際的舞臺,再也不是阿爾巴尼亞能夠攀附的。不知,阿爾巴尼亞是否後悔當初的決定,但是這顆“歐洲明燈”怕是再也不會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