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形象表達離愁?李白用流水,李煜用長江,李清照用小舟

佛說人生有八種苦,分別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與放不下。生老病死乃無可奈何的自然規律,沒人能逃脫;愛而不得生離死別,尤其悲傷,更別說想得到而得不到得到了又失去了。而放不下則是人類愁苦的根本所在,這就是佛家一直反對的執念。要是能放下執念,像莊子一般齊萬物,那世界將風輕雲淡,而人也逍遙自由了。

如何形象表達離愁?李白用流水,李煜用長江,李清照用小舟

人人做不到,但人人渴望解脫,這就是宗教產生的原因。

生而為人,愁苦是難免的。認識到這一點,也許我們的心能好受一點。

從風流皇帝到階下囚的李後主,在失去了家國之後,終於認識到,“人生愁恨何能免”:《子夜歌》:

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

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飽經離亂的李煜終於明白,在愁恨面前人人平等,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無論是飛黃騰達還是愁雲慘淡,每個人的心中,都在最隱秘的地方,藏著一種叫哀愁的東西。

從人的情感來說,愁是形色各異的。中國人深受農業社會“安土重遷”思維模式的影響,這讓我們對故土家園有特別深刻的眷戀,家鄉的雞鳴狗吠和裊裊炊煙,時時刻刻縈繞心頭,因此鄉愁是詩人筆下最美麗也最普遍的愁思。

古人重視遊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意味著漂泊,意味著遠離家鄉和朋友,因此離愁又是詩人筆下常見的題材。

楊柳依依牽絆著離愁,隋堤上灑滿了離人淚,灞橋與長亭歧路與渡口,中國詩歌中氤氳著離愁別緒。

詩歌既是情感藝術,其實更是形象藝術,說白了就是情感與意象融合的藝術。沒有情感的意象,像假花一樣了無生機;只有情感而沒有意象的詩歌,那就是祥林嫂般無趣的自言自語,因此,如何將無形的情感轉化為有形的意象,這是一個技術活。

愁思本來是無形的,如何把愁思形象地表達出來,讓別人心有慼慼焉,這就考驗詩人的想象力了。

如何形象表達離愁?李白用流水,李煜用長江,李清照用小舟

在雜曲歌辭《長命女》中,一個無名作者這樣寫道:

雲送關西雨,風傳渭北秋。

孤燈然客夢,寒杵搗鄉愁。

漂泊異鄉天涯孤客的思鄉之夢被孤燈點燃,而那綿綿的鄉愁竟然有了形狀,被放在木杵下的寒衣之中。在這熟悉的“萬戶搗衣聲”中,鄉愁就是那母親或妻子手中的寒杵,每一下都擊中游子內心的柔軟。

也有人說,這首詩是唐朝邊塞派大師岑參的作品,其實誰的作品並不重要,因為鄉愁是一樣。而岑參的抒發鄉愁的一首詩,確實受到了這首詩的影響。《武威春暮聞宇文判官西使還已到晉昌》:

岸雨過城頭,黃鸝上戍樓。

塞花飄客淚,邊柳掛鄉愁。

白髮悲明鏡,青春換敝裘。

君從萬里使,聞已到瓜州。

在詩經的傳統中,柳因為諧音是“留”,而被賦予了惜別的意義。岑參將無形的鄉愁掛在充滿離愁別緒的柳樹上,使之形象可感,想象力很豐富。

要比想象力豐富和行為方式的浪漫,沒人比得上李白。

李白自從出川之後,就再也沒有回過家。他“五嶽尋山不辭遠,一生好做名山遊”,這個好玩的詩人,有鄉愁嗎?有!不僅有,還非常強烈。“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浮雲尚且有遊子的情懷,更何況是情感豐富的李白了。

在李白眼裡,離愁是可以被牽著走的。他說,“橫江欲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愁思被江水牽著流向遠方。

也許水和愁思之間有著綿連不斷的共同特點,李白喜歡用水來表達鄉愁離愁。《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李白不僅讓離愁有了形體,更賦予了長度,他說離愁可以和長江比一比,看誰更能超過7000公里。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也喜歡用水來承載愁思,但比李白清麗含蓄一些。

同樣是愁思,李白和歐陽修讓愁思有了長度,而李後主又讓愁思有了長度和時間的維度。李後主在他的絕命詞中寫道: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後主說,我的愁緒,是亙古以來綿綿不斷向著故土流去的一江春水啊。

如何形象表達離愁?李白用流水,李煜用長江,李清照用小舟

談到用水來表達愁思,李白和李煜都沒有秦觀來的誇張。秦觀在一場春夢醒來之時,照了照鏡子,突然發現,原來人生最無奈的是“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於是秦觀春愁無限,以至於得用大海來裝了。他是這樣說的:

“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愁如海”,這個是不是很過分?

為何秦觀的“愁如海”很過分?因為他的愁思實在比不上晚年寡居流浪的李清照。這個清麗婉約的女詞人,中年之後為靖康之恥的時代大潮所裹挾,流落在江南一代,亡國之悲喪夫之痛,讓李清照愁腸百結。但她很含蓄: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自從李清照讓愁思有了具體的重量之後,詞人們競相模仿。董解元說愁思用馬馱不動,王實甫說愁思用車子裝不下,其實都沒有跳出李清照的想象範圍。

如何形象表達離愁?李白用流水,李煜用長江,李清照用小舟

把愁思掛在風中樹上;讓愁思如水流而綿延不斷和大海一樣無邊無際;說愁思船也載不動車也裝不下,這都是化無形為有形,讓人有真切的感受。但要說愁思本來就在心裡,且被重重疊疊砌成了一堵牆,讓人走不出逃不掉,這個愁就是很“高級”了。這種高級的寫法,來自於把愁誇張成“愁如海”的秦觀。

秦觀被貶時愁思氾濫,寫下了他的名作《踏莎行》: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一生跟著蘇東坡到處被貶的秦觀,雖然人長得跟李逵一樣粗豪,但情感細膩,以至於文壇把他寫的詞叫“女郎詩”。他遠沒有師父蘇東坡和師兄黃庭堅的曠達,沒有自我宣洩的渠道,以至於愁思在心中累積,他給自己造了一堵圍牆:“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愁思如同磚頭一樣,層層疊疊在心裡堆積,終於壓垮了愁腸百結的秦觀。

愁思的詩大多感人,因為它們能輕而易舉地侵入我們的內心。所以,愁思是一種悲劇美。但恰如李後主所說,愁思無法避免,既然如此,我們為何不該吃吃該喝喝,活在當下追求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