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同一時期的君士坦丁堡陷落和北京保衛戰

15世紀中期,特別是在1450年左右的那幾年,世界歷史上發生了兩次極為重要的城市保衛戰,對世界歷史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兩次戰役都極為慘烈,一邊是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親自上陣,並最終戰死沙場,以身殉國;一邊是皇帝親自坐鎮,誓與北京共存亡,兵部尚書于謙親臨戰陣,上下一心,眾志成城。

這兩場至關重要的城市保衛戰就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之戰,和1449年的北京保衛戰。

發生在同一時期的君士坦丁堡陷落和北京保衛戰

君士坦丁堡


發生在同一時期的君士坦丁堡陷落和北京保衛戰

于謙曾親自鎮守的德勝門

其一、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的影響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從歷史意義上說,就是象徵著歐洲最古老燦爛的文明堡壘被攻陷了,歐洲文化出現了斷崖式後退,散漫的基督教被更加團結包容的伊斯蘭教擊敗,歐洲跌落谷底。而且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標誌著,歐洲通往東方印度和中國的道路“古絲綢之路”被土耳其人控制,歐洲沒有了香料、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

但是,正是因為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讓黑暗的歐洲開始觸底反彈。大批東羅馬帝國的知識分子西逃,促進了歐洲的文藝復興。歐洲因為無法打通前往東方的陸路,於是轉而開始走向海洋,並最終成就了後來統治海洋的局面。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最終導致了基督教國家開始求變,然後開始崛起,隨著海洋時代的到來,歐洲最終走向強大;而伊斯蘭教在攻陷君士坦丁堡後漸入巔峰,開始保守,開始故步自封,最終在維也納失敗後走向衰落。

其二、北京保衛戰勝利的影響

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避免了大明王朝重走南宋的老路,保住了北方的半壁江山。同時也保住了大明仍是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更是避免了更多更大規模的戰爭的到來,數千萬百姓免於戰禍,大明開始了更好的經濟發展。

強大到重新統一蒙古的瓦剌大軍,在北京城下的失敗,也導致了國內的分裂,很快又被重新崛起的韃靼取代。一旦瓦剌大軍攻下北京,幾乎就等同於當初的蒙古大軍野狐嶺大勝金軍,進而大可以牧馬整個河北,然後虎步中原,一個強大的蒙古帝國又回來了。不難預料,可能也先率領的瓦剌大軍將作為第三代上帝之鞭,又會順著當年窩闊臺的道路跨過中亞草原重臨歐洲,歐洲或許不再是今天的歐洲,而中國必定不會是今天的中國。

發生在同一時期的君士坦丁堡陷落和北京保衛戰

瓦剌汗國

發生在同一時期的君士坦丁堡陷落和北京保衛戰

兩場戰役後世界形勢

其三、轟轟烈烈的過程

1、君士坦丁堡陷落

君士坦丁堡陷落之戰打得異常慘烈,作為世界上最堅固的壁堡之一的君士坦丁堡,一面依小丘,三面環海,易守難攻,正因為此,君士坦丁堡歷史上抵禦了上帝之鞭匈奴人阿提拉、扛住了阿瓦爾人和波斯人的聯合進攻。在此之前,只有十字軍曾經攻陷過君士坦丁堡。憑藉此堡壘,拜占庭帝國已經和突厥人對抗了許多年。

軍事對比,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親率步兵7萬多,騎兵2萬多,戰艦320艘,總計十二萬人左右,而君士坦丁堡城內駐軍僅有9000人,另有20艘戰艦,當然戰艦噸位遠大於土耳其艦艇。

土耳其大軍從水路兩面夾攻,填溝壑,架雲梯,用巨炮轟,一次次被打退,又一次次重新組織起進攻。最後土耳其軍隊損失慘重,連穆罕默德二世最後的親軍12000精銳都全部用上了,以拼死一搏。

而這時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君士坦丁堡內城一扇平時用處不大的側門科克波塔門(凱爾卡門)竟然沒有上鎖,頃刻間,上萬土耳其軍士便從這扇門衝進了城中,先前趕來支援的熱那亞將士還有奮戰多日的君士坦丁堡勇士們早已被土耳其封鎖得彈盡糧絕,沒能抵擋住蘇丹精銳這最後一波的衝擊,幾乎所有人都戰死在了這場戰役中,羅馬帝國最後的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英勇戰死,君王死社稷。

君士坦丁堡就此陷落,這個象徵著當時歐洲最高文明的城市就此被阿拉伯佔據,再也沒有回到基督教手中。

發生在同一時期的君士坦丁堡陷落和北京保衛戰

君士坦丁堡


發生在同一時期的君士坦丁堡陷落和北京保衛戰

陷落後的君士坦丁堡

2、北京保衛戰勝利

北京保衛戰,明軍主力在兩個月前的土木堡全軍覆沒,朝廷大批優秀人才,一半以上的各部堂官和精英官員將領也和20萬明軍精銳都葬身在了土木堡,上皇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京城極度空虛,只餘下四五萬老弱病殘的雜牌軍。

于謙臨危受命,短時間內動員了長江以北所有能來的雜牌預備役軍隊,總計22萬人,駐守北京。瓦剌太師也先,在利用朱祁鎮敲詐勒索不成的情況下,悍然揮師10萬大軍南下,10萬鐵騎猛不可當,彈指間攻破紫荊關,兵鋒直指北京城。

北京城內看似人多,實則並非如此,北京城太大了,總共九門,22萬大軍分散守九座城門,每個城門不過也就區區2.44萬人。而也先是騎兵部隊,機動性很強,大可以集中力量攻擊一座城門,而且城內守軍不可能各城門之間協作,因為城外的騎兵更快,說不定轉眼間就會攻打其它城門。

于謙先是利用神機營埋伏,全殲了也先大軍的先鋒部隊,而後採用小股部隊襲擾,大軍伺機而動,主動出擊的戰略,再加上萬眾一心,軍民協作,一次次打退了瓦剌騎兵。這次戰役,明軍在於謙的帶領下,沒有選擇龜縮城內,而是選擇主動出擊,以攻為守,打出了氣勢,打出了信心。

也先所統帥的不可一世的蒙古騎兵,在北京城下,幾番血戰,損兵折將後連北京城牆都沒有碰到。只得灰頭土臉地撤回了塞外,被石亨等眾將一路追殺,兵敗如山倒。

於是北京保衛戰就此勝利了,不可一世的瓦剌大軍敗了,從此橫貫北中國草原的瓦剌迅速內亂衰落,而明帝國戰後很快恢復了元氣,之後很快又迎來了社會經濟的繁榮。

發生在同一時期的君士坦丁堡陷落和北京保衛戰

土木堡慘狀


發生在同一時期的君士坦丁堡陷落和北京保衛戰

北京保衛戰勝利

其四、總結

兩場城市保衛戰,都是在國家頗為虛弱的時候,曾經的東地中海霸主拜占庭帝國只剩下不到一個縣城的領土和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孤城,而大明王朝剛剛經歷了土木堡慘敗,二十萬精銳盡失,都城北京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幾乎都是面臨絕境,奮死一搏,可結果卻一勝一負,改變了東西方的歷史。一個讓西方基督文明觸底而尋求改變;一個讓東方華夏文明迅速在頹勢中恢復元氣,繼續保有燦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