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擔重、人多地少,宋朝農民如何"被逼" ,實現農、工、商一體?

宋代經濟穩定繁榮,第一次在歷史朝代裡面出現“一體化”的概念,而宋代則是

“小農、小工、小商”三個不同領域的人交接在一起,三位一體的趨勢,與當時的社會環境,人多地少,市場機制的導向有很大的關係。

負擔重、人多地少,宋朝農民如何

宋代打破了歷朝歷代傳統的經營方式,打破了人們固有的界限,從事兼業的農民越來越多,農民的經濟也越來越好,相比之前更加豐富、多元化了。

一、生活所迫,不得為之而為之

在古代是沒有太多抵抗天災人禍的能力,在生產效率還沒有提高的情況下,土地所能承受的人口是有一定的上限的,而宋代可以說是人口大國、人口超過了土地的上限。人們迫切希望改變這種狀態,所以漸漸農民開始從事兼業來提高自己的經濟收入。

1人多地少的矛盾

在宋代由於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民單憑農業上的經濟來源很難維持自己的生存,對於封建王朝來說,農業永遠是立國之本,歷代帝王強調“民以食為天”。

人多地少的矛盾不可避免的導致了經營土地的成本增加,土地所帶來的生存能力下降,這樣的客觀環境正好導致了其他資源成了農民轉型的目標,人們慢慢的對土地的依賴程度漸漸降低。

人口與土地比例不均衡還會產生另一個後果,那就是勞動力下跌,農村勞動力資源過剩,導致了失業人數增加,許多失業人口開始走向手工業和商業,宋代當時的社會環境正好在工商結合的階段,產業的繁榮也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

負擔重、人多地少,宋朝農民如何

2負擔重

宋代有三次土地兼併的浪潮,宋代封建國家的賦役的隨著土地兼併也先後出現三次高潮,再加上農民還要遭受,官府、地主的層層剝削。

農民負擔加重,民間雖有很多人盡全力耕種農田,但是面對天災人禍的能力確實非常小的,農民獲得的利益,還要交給國家納稅,農民遇到這種情況已經沒有能力在繳納稅務了,這就漸漸產生了放貸者,高利貸的出現,更加加重了農民對於高利貸的依賴。

這正導致了農民迫切需要改變經營方式,轉業到其他行業,才能賺取用來納稅的費用。

3脫貧致富

“農民”一詞在宋代是一個籠統的稱呼,作為當時朝代的一個社會群體,內部情況是很複雜的。當時的農民急切希望改變自己的現狀,非常渴望脫貧致富,所以出現了小農的創新熱情被激發起來,加上宋代科技水平略高,許多四大發明在宋代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下農民的價值觀被改變,提出了“等貴賤,均貧富”這樣響亮的政治口號,在當時是無法想象的,出現這種現象可以說是傳統意識和市場觀念共同結合的產物,在商品經濟的激盪之下。出現了“凡人情莫不欲富,至於農人、商賈、百工之家,莫不晝夜營度,以求其利”的社會形態,小農階級也有了發財致富的夢想。

負擔重、人多地少,宋朝農民如何

二、市場導向,優勝劣汰

土地減少,為了增加糧食產量,農民在一次次的困境中煎熬,為了迎合市場導向,他們精耕細作,改善種植技術,力求糧食產量有所提高。還有的農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因地制宜的改善種植方法,農業開始有了新的發展,大力開始向市場來提供經濟作物,提高了自身效益,農民肯定不會滿足現狀,在閒暇之餘便產生了“兼業”。

1宋代的市場活力旺盛

宋代的市場活力旺盛,人們開始注重產業內部的競爭力,開始改良自己的技術,提出了許多對技術進步和管理方法的意見,隨著科技的進步帶來的是生產率的提高。也就是相同時間內所創造的財富比之前增加了許多。

國民的富裕程度提高了,老百姓兜裡有錢了,他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與之帶來的是消費水平的提高。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發現,宋代對商品的需求,無論是種類還是數量上都達到了一個超乎想象的增長。

大眾對休閒娛樂文化的關注方面也有所提高,這促進了許多農民通過自己的技術或者自己獨特的工藝來創造價值,農民還是逐漸向手工業和小商發展。

2兼業的出現

負擔重、人多地少,宋朝農民如何

宋代的“小農、小工、小商”的三位一體化是農民通過兼業實現並表現出來的,他們在進行農業生產的同時,通過兼業的方式來進行物物交換和盈利為目的,

進行手工業的商品生產、小商業自營、來實現自己身份的轉換。

農民通過進行農業的同時,兼營手工業小商品生產,絕大部分農民都是在自己家內開展起來的。在手工業中紡織業商品最多,大多做出來的紡織品都用來銷售到市場當中,這正是手工業經銷商的具體表現。

在紡織業當中對於維持家中的收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手工業小商的補充,農戶們生活將是處於水深火熱當中。“金溪陶戶,大抵皆農民於農隙時為之,事體與番陽鎮中甚相懸絕。今時農民率多窮困,農業利薄,其來久矣。恰好說明了這樣現象

紡織業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許多農民利用農閒,走出家門出去打工,到附近或者外地從事手工業生產,這是宋代才出現的現象。之後開礦、冶煉等手工業中的一些部門也發展起來,為市場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其中大部分都是,利用農閒前來兼業的農民。

3經商風暴

棄農經商的人歷代都有,宋代更是繁多。很多農民都是靠著農閒來蜂擁走向市場,有的養殖業靠賣牛來維持生計,在贛州一帶的農民還經常販賣私鹽,大多數人已經養成了農閒時間進行經商的習慣,販牛和販私鹽有些需要跨州進行遠距離交易。

所以在其中的食宿經營和人力物力都需要相應的資金,在農閒時間長時他們也會踏上漫長的商路。“淳熙二年,偕其僕陳二負擔至摘星嶺”宋代開始逐漸發展起來新模式的市場網絡,手工業和小商業開始發展起來,農民就成了這個市場的主要經營者。

負擔重、人多地少,宋朝農民如何

三、三位一體,政策使然

宋代經濟繁榮光依靠農業人轉行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政府的支持,下達相應的政策,當時的政府不但不歧視商人還儘量保護商人的利益,有時還允許商人做官,商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激發了老闆姓經商的積極性。

1對外開放

宋代指南針被很好的應用於航海業海,航海業成為了世界上最發達的地區,海上聯通海陸和南亞各國、南歐多國進行海上貿易,利潤是十分可觀的。宋代開始生產能力加大,生產能力的進步肯定離不開科技的進步,生產能力的提高成為了宋代經濟繁榮的一項重大條件。

北宋時,重農抑商的色彩逐漸淡化,城內的市場不再由官府管轄,商人們可以自行選擇交易地點,自由選擇交易時間,交易場所大大增加。

宋代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其中最著名的是廣州、明州和泉州三個地方,宋代設立蕃市

,促進了海外貿易區域,設立地方來供海外商人居住,還設立蕃學來給海外的商人子女作為教育,不久宋朝經濟相比之前翻了一倍。

2兼業新氣象

宋代農民通過兼業的方式,改變了他們原有的生活方式,推動力貨幣經濟的發展,之前只能看著官僚、地主和貴族他們生活的方式、現在他們也能觸手可及,他們熱衷於市場當中。

兼做小手工業、小商人,現在他們的生產生活已經達到了經常性的聯繫,體現了他們在社會經濟結構中的地位,富有生命力。

負擔重、人多地少,宋朝農民如何

眾多的兼業農民活動增加了市場商品流動的商品和種類,也擴大了商品的消費,之前的小農家庭也還是存在的,但剩下的都是一些零零散散微不足道的家庭,宋代兼業的農民成為了宋代商品經濟主要經營者。

結語

宋代“小農、小工、小商”三位一體化,是因為兼業在從中充當融合劑,個體的小農通過增加自己的勞動來彌補了,土地上的收入不足,在一個極低的生存條件下,實現了收支平衡,打破了小農家庭的自給自足狀態,這種自給自足的狀態得到了較大範圍內的擴大。

不僅增加了商品的種類和數量,而且還帶動了市場運作,市場網絡初步形成。直到今天農民仍然把以工補農作為提高經濟水平的重要手段,宋代農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這使得宋代經濟文化穩居當時世界的最前列,自耕農民的數量之多佔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

宋代商品經濟的空前發展始於當時農民希望改善自己生活狀態的積極性是分不開的。

參考文獻

《宋朝階級結構》

《宋代東南市場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