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年民间慈善机构——甪直同仁堂


  众所周知,北京有家“同仁堂”药店,由乐显扬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那么,甪直怎么也会有家“同仁堂”?难道有一家是山寨?其实,两家都为民造福,并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虽南北有别,情怀却殊途同归。

  据清光绪间许起《甫里志稿》载:“同仁堂,在里之西美桥北,乾隆五年,里人金三才创,始收埋代葬,舍棺施药,始赁保圣寺后房为同仁局,至二十六年如拓地营建,陛抚陈改局为堂,各大宪给匾奖,汪鼎煌乐输襄助。”


两百年民间慈善机构——甪直同仁堂


  甪直的同仁堂,由金三才创建于乾隆五年(1740年),刚开始租了保圣寺的后屋办公。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同仁局在西美桥北堍东侧,一直到寿仁桥北堍,建屋30余间,作为新的办公场所。同仁局的善举,在苏州地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江苏巡抚陈弘谋亲临甪直镇,命将“同仁局”改名为“同仁堂”,同时题写了“笃善可风”“乐善不倦”的匾额,予以褒奖。

  甪直有个很好的风气,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的德善之风。甪直金家涉足医药行业的历史,并不比北京同仁堂晚。据《金氏家谱》记载,金三才的爷爷金玉音(1639-1718),字正禧,精习医业。甪直同仁堂开展的业务,一开始就包括免费施药。金三才的儿子金滨(1719-1772),字师尚,号松涛,继续前辈的善举,督抚又颁给“推广仁术”的匾额。医者,仁术也。

  金三才(1701-1770),字兼六,一字建六,号退舟。长洲国子生,乐善有干练才。偕里中同志创建同仁堂,掩埋暴骨以万计。他的慈善事业,得到了同乡夏启麟、汪鼎煌的支持。后来,参与善事的乡绅商贾一天天多起来,同仁堂的资产逐渐充实,金三才整理了一本《问心编》,记录同仁堂的经费往来、行善者的姓名和捐助金额等。乾隆年间状元金德瑛路过此地,有感于金三才“居心廉洁与立法久长”,欣然为其作了一篇《序》。许自昌的曾孙许廷鑅,也为《问心编》写了序言,称赞金三才的做法与人品。


两百年民间慈善机构——甪直同仁堂


  为了保障同仁堂能持久地运转下去,金三才捐元和、昆山、新阳三地田产720余亩于堂中作为义田,其他参与者捐助的钱物也与日俱增。同仁堂有了义田,经费充足,更加兴旺,逐渐拓展到助学济贫、捐资救灾、代葬施衣、疏浚河道、时疫医治、添置消防设备、修桥铺路等社会公益慈善的方方面面。甪直镇好几所“水龙宫”(救火会)是同仁堂出资置办。修建苏州葑门黄石桥,甪直同仁堂捐过资。金鸡湖筑堰堤,甪直同仁堂也捐过款……同仁堂还专门建造一批房子,供镇人寄放棺木灵柩,并出售棺材等丧葬用品,既方便群众,也增加了同仁堂的收入。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春,九十五岁的苏州名士、诗人沈德潜乘船来到甪直,受金三才之邀在同仁堂欢饮畅谈,并赋诗《建六金君招游同仁堂观牡丹信宿甫里赋赠》云:“晚岁交金君,推诚露肝膈。常抱恻隐思,仿古行掩骼。筑室择高腴,数载劳经昼。好义赖素心,成裘藉集腋。古圣曾有云,始勤终罔斁。作善自降祥,昌后在树德。明年开牡丹,重坐花前席。”

  金三才的祖先金应徵、金士衡,是明中期的进士,官做到御史,在官场上刚正不阿,颇有作为,而金三才的着力点却在民间,尽着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周围的人排忧解难。也许他意识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相较于祖先在仕途上“为民请命”,或许会有许多力不从心的地方,而身体力行地“救苍生”,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能帮一个是一个。


两百年民间慈善机构——甪直同仁堂


  金三才的孙子金成(1744—1796年),字槐宸,号墨堂,晚年自号指石道人。候选按察司经历。生平搏学多才,琴棋诗画俱精,继承先辈遗志。督抚又奖给“绳武推仁”的匾额。他是第一位呼吁保护修缮保圣寺罗汉的甪直人,他的《甫里竹枝词》云:“断梁佛殿创梁朝,保圣禅堂今寂寥。天下闻名活罗汉,劝郎修造免飘摇。”这比当年顾颉刚、叶圣陶呼吁修缮保圣寺剩下的九尊罗汉,早一百五十年左右。  

  许虎炳的《重建张林桥记》,提及同仁堂曾捐资重建张林桥。“距甫里南三里许,有村曰张林,有桥曰张林桥……以其跨阖塘,故又名阖塘桥……己酉(1849年)水灾,桥梁多坏,此当水汇,尤易倾欹,积今八九年,基址益危,其石或翘或陷……同仁堂董金君质人闻之……商诸同志,以堂积余资一百七十千文,先充经费,庇材鸠工,克日兴役……”文中的同仁堂董事金质人,就是金成的孙子金辂。金辂(1800-1880),字绍商,一字息繁,号质人,候补布政司经历随带加二级。清道光己亥年(1839年),金辂编纂了甪直的《金氏家谱》。甪直同仁堂的积极影响,已超越了家族和地域的局限,如同一块金字招牌,在岁月的磨淬中熠熠生辉。

  据清乾隆间《吴郡甫里志》载,玄坛庙北侧有座桥,名寿亭桥,因在庄家湾南,又俗称庄家桥。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桥名,却是“寿仁桥”,为何不同呢?2017年,古镇管委会修缮寿仁桥时,发现桥内镌刻有字,揭开了这个谜底。桥洞内刻有“大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壬子八月袁尚志募捐重建”,桥北堍西侧桥石刻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癸卯夏六月同仁堂重建”,南侧桥洞内壁阳刻“大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二月里人金辂重建”。据传,金辂将母亲七十寿辰收到的礼金用于重修此桥,里人感其孝仁,故改名为“寿仁桥”。


两百年民间慈善机构——甪直同仁堂


  同仁堂在金辂的管理下,数十年如一日,修缮整顿,力善不辍。金辂晚年力有不逮,就举荐了本镇的殷棫(字槱材)、沈国琛(字宽夫)来代理同仁堂事务。清咸丰十年(1860年),甪直地方武装和太平军在西美桥一带发生激战,附近的同仁堂遭战火损毁严重。太平军退去后,由甪直乡绅募资重建同仁堂。清同治四年(1865年),同仁堂由金辂的孙子金国治(字安定)、金国桢(字书云)负责理事。此后,同仁堂不再归金家主管,而由地方乡绅商贾推举名人司事司月,管理日常事务。遇有大事,召众商议行事,董事会的管理模式日渐成熟,深获吴县、昆山两地各界的赞扬。

  金三才创设的同仁堂,自乾隆五年(1740年)到1949年交由政府接管,这家民营慈善机构存续了两百余年,难能可贵。新中国成立后,同仁堂旧址归甪直粮管所,那些老房子曾作为粮仓。2000年,同仁堂所在地,被改建为西美花苑小区。曾经的匾额和碑刻,散佚难寻,唯有一块从西美花苑建设工地掘到的刻有沈德潜题诗的碑石,现存于保圣寺内,让人对甪直同仁堂造福乡梓的慈善之举,心生钦佩,不尽追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