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新冠疫情危機將給中國經濟帶來增長新機遇

【俄羅斯龍報網特約記者李悅群編譯報道】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中國經濟出現深度下滑,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向備受外界關注。近日,多家俄媒注意到,3月中國很多經濟指標出現改善勢頭,顯示出中國經濟的強勁韌性。俄羅斯《自由媒體》新聞網近日刊發題為《新冠危機將給中國經濟帶來增長新機遇》的文章指出,中國經濟有能力在新冠疫情的危局之中,尋獲新機。

針對中國經濟如何走出衰退、未來將如何變化等問題,俄羅斯《自由媒體》新聞網近日訪問了俄知名經濟學家、中國問題專家弗拉基米爾·列梅加(Владимир Ремыга)。

弗拉基米爾·列梅加指出,為了抗擊新冠疫情,中國採取了非常嚴格的防疫措施,為此,中國經濟也付出了重大代價,一季度GDP歷史性地負增長6.8%。但是,到3月底,中國經濟情況已經開始好轉。多數大型企業已基本完成復工,中小企業也在陸續迴歸正軌。目前,中國的航空業逐步復甦,飯店和服務業回暖。即使新冠病毒爆發的震中——武漢,總體情況也恢復了正常。

儘管如此,中國想要從疫情的衝擊下迅速恢復經濟活力是不現實的,尤其是對外貿企業來說。《Valeurs Actuels》雜誌經濟部首席編輯弗雷德裡克·帕亞指出,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產業鏈豐富。正因如此,即使中國已經準備好復產復工,但世界上其他國家受疫情影響購買意願下降,中國企業承受著嚴重的外部需求萎縮衝擊。短期來看,全球疫情不會出現拐點,未來貿易保護主義或呈現螺旋式上升。

報道稱,在面臨很大外部風險的情況下,中國此前提出的擴大內需政策,有了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

弗拉基米爾·列梅加表示,龐大的國內市場是中國的優勢之一,目前中國正通過多舉措為內需市場熱身。“正如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所說的那樣,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商品供給正在逐步改善,中國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基礎”。

“通常有兩種方法來度過危機。一種是縮減開支,另一種是尋找新增長動力。事實上,在漢字中‘危機’(кризис)兩字本身就有兩重意思。而中國將側重點放在‘機’上,在困難的情況中尋找創新的辦法。這一點非常值得俄羅斯認真研究和學習,尋找我們自己的增長新動能。” 弗拉基米爾·列梅加說。

報道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底召開的會議上,部署了進一步統籌推進經濟發展的工作。著重增加了對外貿企業的支持,提高了近1500項產品的出口退稅率,總體上減輕了稅收負擔。同時,引入了扶植物流企業、擴大出口企業貸款規模、完善出口保險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中國官方還積極使用金融工具增加對經濟的調控力度。中國央行對中小銀行定向降準釋放長期資金4000億元人民幣,並下調金融機構在央行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受訪專家指出,這有助於中小微企業發展,降低融資實際成本。

弗拉基米爾·列梅加稱,這一系列政策,也被證實發揮了作用。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的商業活動指數(PMI)3月上升至52,比2月增加16.3點,明顯高於西方專家的預期。

“2003年非典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實例證明,中國總是有辦法以最小的損失擺脫危機,甚至以此鞏固了其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 弗拉基米爾·列梅加說,“許多權威機構也認為,在全球經濟衰退的背景下,中國經濟今年仍能夠實現正向增長。高新技術領域或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中國的生物醫學、醫療器械和防疫用品等領域正迎來發展機遇,中國也正在增加對該領域的投入。正如中國專家所提到的那樣,在傳統中醫藥領域,高新技術有廣闊的應用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