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讀完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表示:這是個病句,家長無力反駁

在教了很多年書後,筆者總算意識到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孩子們讀古詩詞時,腦子裡想的東西有時候真的和我們不一樣。

孩子讀完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表示:這是個病句,家長無力反駁

他們讀到“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時,會認為這是在胡說,他們會認為:最後一句明明寫著“大雪滿弓刀”,大雪天哪來的大雁?他們讀到“大漠孤煙直”時,會想到大漠裡風沙大,煙怎麼可能保持直的呢?這些問題看起來有些較真,但是其實回答起來並不會太難。告訴所有被孩子們問得頭大的家長們一個絕招,大家只要明白讀古詩讀的是一個意境,再結合詩的上下句找到詩人這麼寫的妙處,就能解釋這些問題。

孩子讀完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表示:這是個病句,家長無力反駁

但是這兩天,一位家長求助我,原來他家小學二年級孩子的一個觀點,實在是讓他無力反駁。孩子讀的是杜甫《絕句四首.其三》:

《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孩子讀完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表示:這是個病句,家長無力反駁

孩子認為“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個病句,他們認為“個”字是不能用來形容鳥的。從現代漢語的規則來看,孩子說的其實也並沒有錯,如果他們在作文寫“天空有一個鳥”,大概率是會被判斷成病句的,這也正是家長們無力反駁的原因。

事實上,這首詩咱們讀了這麼多牛,很多人還是不懂杜甫為何不用“兩隻”,是因為唐代還沒有“只”這個字,所以用“個”替代嗎?這種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就有“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而且杜甫自己也曾寫過“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筆者認為究其原因,其實有三個:

孩子讀完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表示:這是個病句,家長無力反駁

首先,大家仔細翻看《全唐詩》就能發現,“只”這個字在唐代用來做量詞的情況是很少見的,一般都是當“只是”和“僅僅“的意思來解。李商隱的“只是當時已惘然”,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都是這種用法,做量詞用幾乎找不到。

其次,用“只”字,從平仄上來看不如用“個”字完美。杜甫寫詩的工整度大家都知道,雖然“個”和“只”按一般人的觀點,在平仄上其實是可以互換的,但是“個”是短促的入聲,比起用“只”字從音律上明顯要高明得多。

孩子讀完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表示:這是個病句,家長無力反駁

再次,用“個”這明顯更接地氣。杜甫寫這首詩時,其實心情是還不錯的,當時他已經入蜀,也有了自己的草堂,安頓了下來,所以這首詩整體的詩風是明快的。用“個”字這種更口語化的字眼,則明顯更適合這種風格。與之類似的還有辛棄疾的《西江月》,辛棄疾當時賦閒,一直不得志的他晚上出來散了個步,看見村中百姓喜談豐收,也跟著開心了起來,所以在詞的首句他便寫道“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在這裡用“個”,明顯也比用其它字更接地氣,更有味道。

綜上,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杜甫用“兩個黃鸝”都是有道理的,不但不是病句,而且很高明。但是我們的孩子們在平時造句時,寫成“一個鳥”顯然就不合適了。不過筆者認為,若是孩子們將來嘗試寫詩,或者其它文學創作時,為了寫出不一樣的意境之美,故意用“一個鳥”其實也沒什麼問題。大家覺得呢?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