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靠什麼領導中國最牛的團隊?答案就在《毛選》!

有一句通俗的話,是這樣說的:“賺到沒留住的錢,叫賺過錢。賺到並且留住的錢,才叫賺到錢

”,用通俗易懂的來說“賺到錢卻沒有留下來,那你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提高對世界的認知加上行動,才能賺到錢和留住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毛澤東靠什麼領導中國最牛創業的團隊!

毛澤東靠什麼領導中國最牛的團隊?答案就在《毛選》!

很多企業家、創業者、企業高管在聊自己在企業管理方面遇到的一些困惑,我發現他們遇到的問題都有一些共性:

一些相似的問題層出不窮,即使解決了又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

剛解決完一個問題,下一個問題又冒了出來,總是“按下了葫蘆浮起來瓢”;

公司內部的團隊、產品、營銷,公司外部的公關、客戶溝通,每件事情都要管理者來解決,讓他分身乏術;

團隊的能力總是提升不起來,管理者不得不親自下場;

一大堆雜事、瑣事始終纏繞著管理者,沒有自由;

……

很多人都在說,僅僅管理一個十幾人的團隊,僅僅開一家店,就已經讓他們叫苦連天。

這些問題,成為了很多人的“天花板”,限制了團隊的成長及個人能力的提升。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很多朋友都在不停地找方法,可始終找不到所謂的“萬能方法”,於是陷入了“有問題→找方法→有問題→找方法”的循環裡。

每當這個時候,我都建議他們認真拜讀了一下《毛澤東選集》,深入思考其內在的邏輯,等讀通了,你就會恍然大悟:

最重要的不是升級方法,而是升級思維。

《毛選》裡很多文章都有著極強的邏輯思辨能力,有了這種邏輯思辨能力,不僅可以對當下事物作出合理的估計,準確的判斷,而且對事物未來發展的方向,衍變的可能性,也可以作出極其準確的判斷。

邏輯思辨能力並不是一種天生的能力,它是用唯物辯證法思考問題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去掌握的,只不過掌握的程度卻是因人而異。

唯物辯證法的本質規律是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但是我們今天不聊那麼龐大的體系,只聊一下由此衍變出來的一個小規律,一個可以即學即用的規律。

這個小規律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叫做——可能性估計。

用這個小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去分析事物、判斷方向、做出選擇。

這個方法一共分為四個步驟,我們一一的來聊一聊。

二、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之所以會迷茫,是因為缺乏合理的目標,而要確定一個適合自己的目標,就必須要對自己周圍的事物作出全面、準確的分析。

那麼這種分析的第一步是什麼呢?是判斷事物的可能性與不可能性。

《論持久戰》裡的邏輯思辨能力很強吧,那麼這種邏輯思辨的分析首先是從哪裡開始的呢?

就是從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可能性開始分析起來的。

那時候,一些人覺得中國打下去必然亡國,一些人又覺得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取得勝利。

於是亡國論和速勝論出現了。

亡國論的出現會給抗戰造成悲觀情緒,帶來負能量,任其發展下去,就可能出現妥協、投降的危險。

而速勝論也很危險,發展下去便會出現決戰、陣地戰、盲動、冒險的思想,會給抗戰力量造成極大的損失。

那麼《論持久戰》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自然就來了,中國同日本之間的戰爭,到底有沒有勝利的可能性?

而要對一件事物發展的可能性作出分析,就必須分析事物內部的矛盾。

因為事物的發展,是由其內部矛盾規定,外部條件促成的。

於是我們在《論持久戰》的分析中,就首先看到了毛澤東對當時中日戰爭這對矛盾著的兩方面進行了分析。

一方面是日本的特點,一方面是中國的特點。

通過對矛盾著的雙方進行全面的分析和估計,最後首先可以得出結論,中國抗戰勝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我們是有可能打得贏的。

雞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孵化出小雞,但是石頭不管給它什麼條件,它也不會變成小雞。

這就是說,事物的發展由內部矛盾規定,矛盾是其可能性的內在依據。

而分析一件事物的成功是否存在可能性的意義就在於,不會讓你盲目的花費精力去做無用功。

那麼,我們通過對事物內部矛盾的分析,可以首先確定這事有沒有可能性,但是這只是第一步,如果只停留在這一步,那是遠遠不夠的。

接下來,我們要進行的是第二步:區分現實可能性還是抽象可能性。

如果我們只是說可能,那是不足以說服別人的,你甚至連自己都說服不了。

比如,你說你要成為下一個中國首富,這事有可能嗎?

咱也不能全然就說它不可能,但是它給人的感覺是非常的抽象,抽象得讓人不知所措。

我們說抽象的可能性與現實的可能性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區別就在於,現實的可能性能找到非常充分的依據,而抽象的可能性則無法找到足夠的依據。

你是一個師範大學的學生,你說你計劃五到十年的時間,成為你們當地的十大優秀青年教師,這事就是現實的可能性。

同樣的,你是一個師範大學的學生,你說馬雲也是師範畢業的,所以你將來也要成為中國首富,那這事就是抽象的可能性。

抽象的可能性並不是說完全不可能,而是支撐它的依據非常薄弱,你無法給你的目標確定合理的條件。

你說你師範畢業,要成為十大青年教師,那麼你很容易就由此確定出實現你的目標,需要哪些外部條件。

比如先找一個你們當地的好學校,然後再通過哪些考試,然後再帶出多少優秀的學生等等。

你通過對這些條件的確定,就可以支撐你實現你的目標,當然也許將來不一定是十大青年教師,也可能是別的什麼榮譽或者成功,但是你一定是朝著目標的方向在一步步靠近,這就是一種非常成功的體驗了。

而反之,如果這種可能性非常的抽象,那麼其實你是很難給自己明確需要創造哪些外部條件的,從而導致你的努力都無從談起,你的下一步怎麼走也無法明確。

抽象的可能性帶給人一種美好的想象,激發人的鬥志,並不是全然沒有意義的。

比如,毛澤東還在讀師範的時候,就喜歡和一群校友談論如何挽救民族危機,創造一個新中國。這對於當時他們的實際情況來講,簡直比你要成為中國首富還抽象得多,但是你能說它沒有意義嗎?

抽象的可能性可以給人一種精神上的鼓舞和對於未來的展望,但是你不能把它當做你下一個階段制定的計劃和目標,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否則就變成了空談主義。

《論持久戰》裡闡明瞭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幾個條件,這幾個條件是:

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

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

日本國內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運動的興起。——《論持久戰》

區分抽象可能性和現實可能性的意義就在於:現實的可能性能夠找到充分的依據,通過這種現實的依據,可以幫助我們確定實現這種可能性需要的條件,有了這些條件,我們就有了目標,就知道該怎麼辦,該做些什麼。

《論持久戰》裡給出了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理論依據,比如我們有了新的人,新的政黨,新的抗日政策,新的軍隊,並且這些都在不斷的發展,這種發展體現出了我們的進步性與正義性。

通過對這種正義性與進步性的深度分析,就可以確定出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幾個條件,大家也就有了奮鬥的目標。

然而到了這一步是不是就夠了呢?還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做的第三件事,是區分好的可能性和壞的可能性。

四、

在事物內部矛盾鬥爭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著兩種相反的現實可能性,不是一方取勝,就是另一方獲勝。

好的可能性就是內部矛盾中好的一方戰勝舊的一方,促使事物向前發展;

壞的可能性就是內部矛盾中,舊的一方暫時戰勝了新的一方,使事物出現停滯、倒退、復辟等現象。

同樣的例子,你師範畢業以後,要成為當地十大優秀青年教師,是一個現實的可能性。

但是你也要估計到,萬一畢業沒拿到學位證呢?萬一沒能考進理想的那所學校任教呢?萬一你設定的證書計劃一個也沒拿到呢?

提前對事物可能出現的壞的可能性作出充分的估計,有兩個意義:

其一,可以幫助我們明確的同這種壞的可能性作鬥爭,藉以消滅壞的可能性出現的機會。

其二,做好足夠的準備應對壞的可能性出現以後的局面。

這種思維方式,是毛澤東一生處理各種複雜事件中常常用到的一種思維方式。

比如在紅軍強渡大渡河的時候,因為船隻有限,不能在敵人包圍紅軍之前全部渡過大渡河,所以必須有一部分紅軍選擇從另外一個渡口渡河,這個渡口就是著名的瀘定橋。

然而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毛澤東只在書本上看到過100多公里外有一座瀘定橋,但是現在那座橋是否還存在,他都不敢確定,更不要說能不能成功飛奪瀘定橋了。

所以他當時就作了最壞的打算,給從大渡河渡口先渡河的紅軍部隊,配備了一支極強的幹部隊伍,如果剩下的紅軍不能渡河,那麼就由這支先渡河的部隊,自己獨自去開展局面,他就帶著剩下的部隊輾轉去打游擊。

當然,後來的歷史證明了那裡真的有一座瀘定橋,而且橋還沒有被毀,紅軍又完成了飛奪瀘定橋這種難以想象的艱鉅任務。

這種思維方式在後來也常常出現,比如胡宗南進攻延安的時候,毛澤東便把中央指揮系統一分為二等等。

《論持久戰》裡也能體現,它對抗日中可能出現的妥協、投降空氣、甚至反共、反人民的可能性都做了充分的估計,有了這種估計,就能提前作好應對方針,並對可能出現的不利局面作好準備。

到了這裡,我們對可能性的理解是不是完成了呢?還沒有。

我們還有最後一步,對可能性作出量的分析。

五、

複雜事物的內部往往不只有一種矛盾,而是存在多種矛盾的,而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間是有可能出現相互轉化的情況的。

所以事物發展的每一種可能性實現的或然率是不一樣的。

所謂或然率,指的是可能性的數量和發展程度的一種範疇,比如一個實驗,嘗試100次,只成功了10次,那麼或然率就是0.1,這就意味著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論持久戰》強就強在,它對這種可能性的量的估計十分準確——中國必勝、日本必敗。

也即是說這種可能性的量的估計是100%。

這種量的估計不是隨口說來的,比如我們摘一段:

“敵之企圖是攻佔廣州、武漢、蘭州三點,並把三點聯繫起來。敵預達此目的,至少出五十個師團,約一百五十萬兵員,時間一年半至兩年,用費將在一百萬萬日元以上。敵人如此深入,其困難是非常之大的,其後果將不堪設想”——《論持久戰》

《論持久戰》對敵人的特點,力量,矛盾都作出非常全面的分析,對雙方實力的估計準確到了兵力部署上,你找不到它還沒有分析到的地方。

同時也對我方的各種特點、力量、矛盾都作了全面分析,最終得出這種可能性的估計是中國必勝、日本必敗,這種估計是能夠令人信服的。

這種估計最後從外在表現出來的,就是未來的可知,未來的精準預測。

要想對事物可能性作出量的估計,必須建立在足夠全面的事實上,而不是建立在一廂情願的,主觀的猜測上,否則這種量的估計就不準確。

對事物可能性的量的估計,其意義在於幫助我們作出選擇,在關鍵時刻,你選擇什麼?放棄什麼?

很多時候,你選擇一樣東西,往往意味著要放棄另外一些東西,這種時候是非常考驗一個人的判斷力的。

而我們說一個人的判斷力是否準確,其實質說的就是這個人對事物可能性作出的量的估計是否準確。

六、

以上,就是培養邏輯思辨能力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叫做——可能性的估計。

這種方法分為四個小步驟:

第一,分析可能性與不可能性;

第二,分析現實可能性與抽象可能性;

第三,判斷好的可能性與壞的可能性;

第四,對可能性作出量的估計。

四個步驟的核心,還是在於矛盾的分析。

《毛選》中有很多這類方法,其本質是唯物辯證法的一種外在體現。我們拿著這種思路去讀《毛選》,就能看明白當時毛主席為啥面對同樣的事物,能作出這樣的分析,他為什麼要這樣去思考?

很多人覺得管理十幾人的團隊、開一家店都覺得累,可那些傑出的人管理的是幾萬人的團隊、幾百家的連鎖店,而毛主席管理的是幾百萬人的軍隊、幾千萬的共產黨員、幾億的中國人民。

顯然,毛主席的思維方式與一般人絕對不一樣。

那麼問題來了:毛澤東靠什麼思維領導中共呢?

毛澤東靠什麼領導中國最牛的團隊?答案就在《毛選》!

其一:看待問題時的思維

一般人的思維:看問題的表面現狀。

“遇到了問題,那就解決問題嘛”,這就是一般人的思維方式,所以他們的行動路線圖是:有問題→解決問題。

這種思維方式看似沒錯,但相信很多人已經有了相應的痛苦體驗:治標不治本,只解決問題的表面會使問題不斷的反覆、反覆、反覆,也使人們不斷地重複無效行為,很多問題變成了“頑疾”。

這些問題就像時刻在耳旁“嗡嗡嗡”的蚊子一樣,如果只是揮手去驅趕,那麼即使它飛走了,過一會兒又回到耳旁繼續“嗡嗡嗡”,讓人不厭其煩……

毛澤東的思維:看問題的核心本質。

毛主席在遇到問題時,會多問幾個“為什麼”: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發生這些問題的根源是什麼?

如果改變了一些因素,就可以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那麼這些因素是什麼?

所以,毛澤東發表的很多見解都是非常深刻、入木三分,他的行動路線圖是:

有問題→思考問題的本質是什麼→從問題的本質入手→解決問題

毛澤東靠什麼領導中國最牛的團隊?答案就在《毛選》!

1927年5月,蔣介石、許克祥在長沙發動了“馬日事變”,上萬人共產黨員、人民群眾被殘忍殺害。危急關頭,毛澤東質問陳獨秀:“為什麼要下達不反擊的命令?”

陳獨秀回覆:“如果反擊那國共就再也難以合作,現在還要依靠國民黨,難道要跟汪精衛、譚延闓、唐生智等人翻臉嗎?我也知道汪精衛搖擺不定,不是還有馮玉祥嗎?”

毛澤東說:“難道我們要一直受制於人?西山會議反共,我們只能依靠蔣介石;蔣介石反叛了,我們又寄希望於汪精衛;現在汪精衛搖擺不定,我們現在又寄希望於馮玉祥?這些表面的方法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根本原因就是我們手上沒有兵!”

是啊,之所以出現一大堆的問題,根源就在於“我們手上沒有兵”。

隨後大革命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8月7日,在武漢舉辦的“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論斷。

這就是解決“我們手上沒有兵”這個根源問題的方法。

毛澤東靠什麼領導中國最牛的團隊?答案就在《毛選》!

那麼,依靠誰來拿起槍桿子呢?

毛澤東說:革命為了誰,誰就是我們依靠的力量。中國有90%以上的人口都是農民,他們的力量大得很。所以,答案一就是要建立屬於工農群眾自己的武裝力量。

怎樣讓廣大農民行動起來呢?

毛澤東說:顯然,農民最需要土地,只要讓最廣大的農民耕者有其田,農民就會行動。所以,答案二就是土地革命。

後來,毛澤東明確提出:

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根本問題是農民的土地改革問題。

看到了嗎?

毛澤東看待問題是直指本質核心,解決問題的方案是針針見血。因為他知道:其他花裡胡哨的方法都是表面工作,如果不直接觸達問題的核心本質,那麼類似的問題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

那麼,我們呢?是想從表面解決問題,還是想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其二:達成目標時的思維

一般人的內在發問:我怎麼達成這個目標?

基於這種發問,一般人的行動路線圖是:

有目標→一路往前衝→努力、加油、奮鬥→達成目標

若只是個體,用這種思維倒是可以,但若是團隊創業者、領導者擁有這種思維,又會讓他們陷入瓶頸,比如:

任何情況下都是“事必躬親”,使自己被淹沒在細枝末節的事務之中,反倒忽略了更重要的事:領導團隊看大方向。

你只有一個大腦、兩隻手,你的一天只有24個小時,如果什麼事都是自己幹,那麼勞累、時間不自由等問題就隨之而來;

很多人只會自己幹,卻不知道怎樣把能力複製給團隊的其他人,可這樣會讓達成的結果是有限的。

……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十幾人的團隊只靠你一人“幹活”來達成目標,你怎麼可能不累?除非你三頭六臂。

假如幾百萬的解放軍部隊只靠毛主席一人“幹活”來達成目標,那還怎麼得了?幸好,毛主席的思維根本不是這樣。

毛澤東的內在發問:我怎麼讓所有人都能達成這個目標?

作為領導人,毛主席知道他必須關注大方向、大路線、大戰略,所以,他不會把過多精力投入到細枝末節的具體事務之中。對於達成目標,他的行動路線是:

有目標→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來測試→形成達成這個目標的方法論→將方法論傳達給整個團隊→讓團隊所有人都達成目標

毛澤東靠什麼領導中國最牛的團隊?答案就在《毛選》!

在《實踐論》中,他提出了“人類認知發展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復”這樣的哲學思想!

他將《實踐論》中的哲學思想運用到了現實中,他總結了井岡山遊擊鬥爭的經驗和教訓,制定了“游擊戰十六字訣”

如果說“招術”就是所謂的方法,那麼“游擊戰十六字訣”就是方法論了。

它是方法的昇華,來源於方法、高於方法,同時又可以衍生出無窮無盡的方法。

正是“游擊戰十六字訣”的方法論指導,戰士們通過不同的地理情況,不同的氣候情況,衍生出了麻雀戰、地雷戰、地道戰、破襲戰、圍困戰、伏擊戰、窯洞戰、聯防戰、捕捉戰、水上游擊戰、拔點戰、攻心戰、堅壁清野等戰法。

毛澤東靠什麼領導中國最牛的團隊?答案就在《毛選》!

一般人的思維是“讓自己幹”,毛澤東的思維是“讓所有人幹”;

一般人研究的是讓自己能幹成的“方法”,毛澤東研究的是“如何讓所有人幹成”的哲學問題,以及讓所有人都能創造方法的“方法論”。

只要讓大家都能達成目標了,自己就可以抽身出來,反而事半功倍。

其三:面對多種多樣問題時的思維

一般人的第一反應:這麼多問題,錯綜複雜而且矛盾重重,我該怎麼解決?

工作中,我們遇到的問題並不是一個一個到來,有時是成串成群的到來。企業裡,管理者往往要同時處理市場、營銷、人事、產品、財務、策劃等一系列的事務,這些問題不但看似繁雜、沒有章法,而且互相內耗,讓人感覺“顧得了東頭,就顧不了西頭”……

很多人最怕遇到這一大堆問題,他們的行為路線是:

遇到各種問題→搞不清頭緒,不知從何下手→手忙腳亂,毫無章法

結局上的“顧此失彼”來源於佈局上的“一盤散沙”,佈局上的“一盤散沙”來源於行為上的“毫無章法”,行為上的“毫無章法”來源於思維上的“亂七八糟”……

說到底,一切都是思維層面的結果。

毛澤東的第一反應:這些問題裡,主要矛盾是什麼?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麼?

毛澤東會對問題有深層次的認識,然後進行歸類、識別,然後將精力花在只解決重要問題上。他的行為路線是:

遇到各種問題→尋找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提綱挈領,只抓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毛澤東靠什麼領導中國最牛的團隊?答案就在《毛選》!

在《矛盾論》一書中,毛澤東指出:矛盾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也就是說各種問題的重要性並不在同一層次,需要找出所有問題中最主要的矛盾,並始終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毛主席本人將這種思維實踐得最經典的一次,就是他1956年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論十大關係》,該文也於1976年12月26日刊載在《人民日報》上。

一個團隊、一家企業遇到的問題再多,也沒有新中國在發展初期遇到的問題多吧?如果真要一個一個的說,那恐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可毛主席卻運用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在紛繁複雜的“問題海洋”裡抽絲剝繭,從十個不同的角度提煉出了十大關係,抓住了主要矛盾。

毛澤東靠什麼領導中國最牛的團隊?答案就在《毛選》!

這“十大關係”好像也有些繁瑣?

好,那毛主席進一步抓核心,最終提煉出一句話: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思想,是必須根據本國情況走自己的道路。

諾大一箇中國,各種各樣錯綜複雜的問題,卻被這麼一句話總結了。

服不服?什麼叫眼光獨到?什麼叫提綱挈領?什麼叫綱舉目張?

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只要把精力花在解決核心本質問題上,其他問題都會煙消雲散。

05

其四:交待下屬完成任務時的思維

一般人的思維:我要比下屬能力強才行,這樣才能指導下屬如何工作。

擁有這種思維的人,會很容易陷入瓶頸之中:

工作需要各個方面的能力,難道你在任何方面都要比下屬強嗎?如果這樣的話,你需要“自我提升”多久?

你是團隊裡、企業裡能力最強的人,那麼你本身就成為了團隊、企業發展的“天花板”;

如果看到下屬做得不如你好,你常常會忍不住說“放著我來”,結果把太多本該由下屬承擔的擔子又壓到了自己身上;

如果一直指導下屬如何工作,那麼整個過程中下屬一直是被動接受的,成長緩慢,久而久之又將你自己放在重擔之下;

……

試問,如果領導者的能力要比下屬強,那還要下屬幹什麼?身為領導者必須打破這個思維慣式,從更高的思維層面指導下屬。

毛澤東的思維:我只抓戰略部署,並在戰略要點方面讓下屬為結果負責,具體工作都放權給下屬做。

我們知道,毛澤東是個名副其實的戰略家、軍事家,他指揮過千軍萬馬,但他本人一生中很少拿槍,除大柏地戰役之外,他從未持槍上過戰場。

下面這張照片,是他千千萬萬張照片裡唯一一張拿槍的照片。即便這樣,那也是解放後的1964年。

毛澤東靠什麼領導中國最牛的團隊?答案就在《毛選》!

若單論戰場上衝鋒殺敵的能力,毛澤東恐怕比不上眾多軍事將領。

那麼,毛澤東憑什麼能讓眾多軍事將領聽他指揮呢?

筆!

拿破崙曾說:“世界上有兩種東西最有力量,一是劍,二是筆,而筆比劍更有力量!”

毛澤東這雙很少拿槍桿子的手,卻時時刻刻握著筆桿子。通過筆桿子,他向各位傳達思想主義、戰略部署。

面對這些驍勇善戰的軍事將領,他絕不會“外行指導內行”的教他們如何提升殺敵技巧,只要下屬明白其戰略意圖,能為結果負責,他就充分尊重下屬們的意見,放手讓他們大幹一場。

最值得稱道的一次發生在1948年,那時還處於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通過中央軍委,命令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南下,渡江躍進閩、浙、贛,此時卻遇到前線將領粟裕提出不同的建議。

毛澤東靠什麼領導中國最牛的團隊?答案就在《毛選》!

毛澤東非常重視,立即電邀粟裕前來面商。

粟裕是從無數次實戰中走出來的軍事將領,他在毛澤東面前詳細分析了當前的戰局形勢,認為只有在中原實施打大殲滅戰才能改變整個戰爭態勢,這才是最佳選擇。

同時,粟裕還從軍力資源的角度上分析,認為在中原實施打大殲滅戰是可以執行的。

最後,粟裕表示能完成自己的戰略構思,並願立軍令狀。

此時,毛澤東公開誇讚粟裕的戰略構思比自己高明,表示放下渡江躍進閩、浙、贛的原計劃,並任命粟裕為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兼代政委。

只有領導那些專業能力比自己強的下屬,才能形成狼性的團隊。

如何才能使下屬願意為結果負責呢?

靠思想、靠格局。

其五:規範團隊管理時的思維

一般人的思維:我要制定一些規章制度,告訴大家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說實話,誰願意被人說教?就算把一大堆“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規章制度貼在牆上,有幾個人自覺遵守了?又有幾個成功的團隊是靠規章制度管理出來的?

我們見過最無效的管理行為,就是不停的給團隊講道理、講道理、講道理

事實上,人性天生就不願被一堆規條所束縛,當那些人因管理不善而抱怨“團隊不按規定來”時,是否考慮到根源在於自己思維的侷限?

毛澤東的思維:我要在組織裡營造文化氛圍,靠文化驅動團隊。

靠什麼呢?

靠團隊文化。

團隊文化是怎麼形成的呢?靠團隊領導人的以身作則。

1939年2月,毛澤東在延安生產動員大會上發出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行動號令,提出了“自己動手、生產自給”和“發展生產、保障供給”的方針。

每個共產黨員都必須下地幹農活,連毛澤東自己都不例外。

那些將蔣介石捧為“高高在上”的委員長的國民黨幹部,他們一定想不到,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也是一個幹農活的好手。

就這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文化氛圍就根植於每個共產黨員的心中,即使沒有任何制度監督,也沒有人偷過懶。

毛澤東靠什麼領導中國最牛的團隊?答案就在《毛選》!

1946年,24歲的毛岸英從蘇聯到達了中國延安,時隔19年後才見到自己的父親毛澤東。

此時的毛岸英已經養成了在蘇聯軍隊的習慣,無論是穿著還是行為舉止,都與紅軍的文化氛圍格格不入。

見面後,毛澤東說要考一考兒子,毛岸英還以為父親是要考他在蘇聯伏龍芝軍事學員裡學到的知識。誰知毛澤東一說出問題,兒子就傻眼了:

陝北的一畝地,一年能打多少小米?

一頭豬崽多重算是出欄?喂到出欄需要多長時間?

……

顯然,不熟悉農活的毛岸英肯定回答不上來。在他看來,這些問題不值得拿出來說。

可毛澤東不這麼認為,他告訴兒子:中國是農業國,農民佔90%以上,如果你不懂農活,怎麼深入群眾?怎麼了解中國國情?

就這樣,毛岸英剛從蘇聯回國才1個多月,就被毛澤東送到了“勞動大學”學當農民。

毛澤東的要求是,皮膚就要像農民一樣黑,手上要有農民手上一樣的老繭,如果學不成,就不能回延安。

毛澤東靠什麼領導中國最牛的團隊?答案就在《毛選》!

1950年爆發抗美援朝戰爭時,毛岸英也作為一名普通志願軍戰士奔赴前線。

他是毛澤東的兒子,但絲毫不享有特權,那時“保家衛國”就是整支解放軍部隊的文化,千千萬萬的英雄戰士靠這種文化的驅動,雄赳赳、氣昂昂的跨過了鴨綠江。

整個解放軍、共產黨,甚至整個新中國的文化氛圍是如何形成的?就是靠偉大領袖毛澤東以身作則做表率。

當一個組織不靠規章制度來管理,僅靠文化氛圍就能充分驅動的時候,你知道團隊的力量有多大嗎?

曾經的我也走過一段思想上的成長曆程:

當我還是一個學生時,我對於課本上的那些枯燥的政治概念、黨史非常頭疼,若不是為了考試分數,誰會主動去讀這些呢?

可當我步入社會、閱歷增多時,當我有了創業經歷,遇到企業管理的困惑時,再回看《毛澤東選集》才如撥雲見日一般豁然開朗,原來答案一直在身邊:

那些看似很高大上、青澀難懂的概念其實並不神秘,這裡不全都有體現嗎?

自己創業時親身經歷的迷茫和困惑,這裡不是已經從根子上解惑了嗎?

創業裡栽過的坑,迷茫時走過的彎路,執行時難以突破的瓶頸,這裡不就是答案嗎?

原本頭腦裡亂七八糟的碎片化認知得到了梳理,對創業路程經歷的很多錯誤想法得到了糾正。

時至今日,我還不敢說我完全看懂了《毛澤東選集》,僅僅憑他領導中共的思維就足以讓我受益匪淺。

對比毛澤東領導中共的思維與一般人的思維,至少我們會有以下領悟:

1,產生問題的思維裡,找不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只能讓思維站高一線,那些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2,“思維的升級”高於“方法的升級”。只有在思維上看清了問題的本質、抓住了問題的核心,才能達到“升級方法”永遠也達成不了的結果。

3,心中裝的事業有多大,思維的領域才會有多大。若將領導幾百萬人、幾千萬人、幾億人的智慧講給心中只容得下十幾人、小團隊、甚至只有自己的人,並讓他們融會貫通,那是不可能的。

4,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範圍外的錢,除非你靠運氣。

但是靠運氣賺到的錢,最後往往又會靠實力虧掉。

這是一種必然。

5,你所賺的每—分錢,都是你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你所虧的每一分錢,都是因為對這個世界認知有缺陷。

這個世界最大的公平在於:當一個人的財富大於自己認知的時候,這個社會有100種方法收割你,直到你的認知和財富相匹配為止。

2500年前,孔子其實就已做過提醒: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人人都得為自己的愚蠢買單,這並不過分。

與你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