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山水畫《遊春圖》欣賞

中國最早的山水畫《遊春圖》欣賞

《遊春圖》 作者:虔簡介

畫家展子虔簡介

展子虔是北齊至隋之間(約550年~600年)的一位大畫家,由於他擅畫山水人物,《宣和畫譜》稱讚他“寫江山遠近之勢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這幅經宋徽宗題寫為展子虔所作的《遊春圖》卷,是畫家傳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為止存世最古的畫卷。畫面上湖光山色,春光明媚。畫家用青綠重著山水,用泥金描繪山腳,用赭石填染樹幹,遙攝全景,人物佈局得當,開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畫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中國最早的山水畫《遊春圖》欣賞

《遊春圖》 局部

作品簡介

長卷,絹本,橫80.5釐米,設色縱43釐米。

此圖描繪了江南二月桃杏爭豔時人們春遊情景。全畫以自然景色為主,放目遠眺:青山聳峙,江流無際,花團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點綴其間。筆法細勁流利。在設色和用筆上,頗為古意盎然,山巒樹石皆空勾無皴,但線條已有輕重、頓挫的變化。以濃烈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機。

這幅畫的技法特點是以線勾描物象,色彩明麗,人物直接以粉點染。其雙勾夾葉法和點花法等對唐李思訓一派青綠山水產生很大影響。

《遊春圖》的出現,結束了“人大於山和水不容泛、樹木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階段,使山水畫進入青綠重彩工整細巧的嶄新階段。

中國最早的山水畫《遊春圖》欣賞

《遊春圖》 局部

筆墨技法欣賞

《遊春圖》中的山巒樹石皆用細筆勾勒輪廓,而不加皴斫,線條無甚大的粗細提按變化,然卻顯得樸拙勁朗;所繪人物全以細勁的線條勾描,纖如毫髮,人物形態雖無太大的變化,然卻神采奕奕;其畫山水,更是一絲不拘,畫面顯得柔美流暢;而所繪樹葉,縱有勾筆、散點畫法,卻類似“個”、“介”字點法,似不成形,然顯得樸拙古拗。那山頂坡腳的點苔,勁健爽朗,顯得渾樸謹拙;樹雖繪有多種,樹幹形態卻千第一律,無甚穿插多姿的變化,似遊離于山石坡頂似的,然由於運筆較為成熟,筆法墨法有輕重變化,雖未用皴法,卻仍能看出山石樹木的質感。這種畫山石不作皴斫,畫松幹不用松鱗,畫松枝不作細針,即山不似山,樹不似樹的筆法特徵,正好展現出山水畫從雛形階段發展到初創時期的風格特徵。這三是漢魏兩晉南北朝後山水畫的表現方式。既改變了遠古山水“若伸臂布指”的那種稚拙的山水圖式,也體現出隋時這種“蓋創為山水之初,法之末備然耳”(詹景鳳語)的山水樣式。

設色敷彩

《遊春圖》的山石樹木雖然空勾無皴,然全以色渲染。全圖山水以青綠設色為主。山頂以青綠敷之,山腳則用泥金;樹葉設色,或以色染,或以色填,或點以白粉桃紅,松樹不寫松針,直以深綠點之。全圖在青綠設色的統一格調下,顯得瀲灩而生拙,豐富而單純,富麗而古豔,充分展示出我國早期山水設色那種“青綠重彩,工細巧整”的樣式,標誌著山水畫的創作,已從原先設色古豔而富有裝飾意味的圖式,向較為完整的山水畫創作過渡,自此始開青綠山水之源。

構圖佈局

《遊春圖》的章法佈置也極有特色。右上6部分繪有崇山峻嶺,山巒起伏,數峰疊起;右下部繪有土坡,低坡叢樹,山路逶迤,既為崇山峻嶺的下段延伸,又作為輔墊,使全圖具有穩重感。左下部繪一低巒小山,與右上邊山脈遙相呼應,形成對比;中間繪有大片水域,波光瀲灩,湖天一色。一小船點綴其間,船內繪有三四人物,姿態不同,形態各異。全圖比例恰當,層次分明。這種以山水為主體,人物為點景,恰當配以殿閣舟橋,並開始注意客觀物象之間的遠近,高低、大小的一般關係,以及深度、層次、比例等透視關係的變化處理,使山水畫創變得較為合乎現實生活的新格局,這正是隋朝山水畫的特有表現形式。也正如《後畫錄》所評述展子虔的山水“遠近山川,咫尺千里”和《宣和畫譜》論展子虔的山水畫“寫江山遠近之勢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相合相成,渾然一體。 編輯 張迎春

中國最早的山水畫《遊春圖》欣賞
中國最早的山水畫《遊春圖》欣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