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木工在新西兰的移民之路

图&文:Suyuan Liu


最近帮助一位木工成功通过技术移民方式拿到了新西兰的PR。出于保护隐私的原因,前面就称他为Carpenter吧。


木工做技术移民,有几个大难关。


其一,是考英语。如果没有在政策规定的若干英语国家留学的经历作为替代,是需要结结实实考出雅思总分6.5或等效分数的。40多岁的年纪,要在体力劳动之余学习英语,之前英语基础还很薄弱,考英语不啻为申请技术移民路上一个巨大的障碍。


其二,是熬年头。如果选择在新西兰本地就读木工课程的话,会非常耗费时间(这位木工就读在BCITO,完成用了三年),这不是一个所谓“短平快”的留学移民路线。当然这三年的时间也没有白费,通过学习和同时进行学徒的历练,这位木工成功拿到了LBP,也找到了高薪资的工作。


第三,是凑分数。技术移民要打够160分方能申请,为了凑足分数,申请人使用上了高薪资的奖励加分(给时薪达到二倍中位数而设,加20分),还需要证明繁杂的国内工作经验来算足分数,这位木工前后使用的新西兰、中国工作经验(不算申请时的工作)足有7份之多。


最后,是和自己的年龄作斗争。不论是备考雅思、学习和学徒、积累工作经验,都是需要耗费时间的,而年龄的加分随着年龄的提高还会减少,所以达成上述的一切准备工作还都有时间约束,太缓慢的话就会翻车。


作为移民顾问,我觉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作用,也就是在证明来新西兰以前的国内工作经验(在国内可不是做的木工哦)和证明当前高薪的合理性上做了一些工作。


重点是,我从这位木工身上看到了一种特殊的可能性。与“短平快”截然相反,考雅思、学木工、积累木工技术和经验,走的路子是打硬仗、拼硬功,一路走来是扎扎实实、久久为功。


访谈正文


LSY:学习木工耗费的时间挺长的,为何当初想到去学习这个呢?或者说,有没有别的一些可能看上去学习的时间更短的科目,为什么没有选择那些,选择了木工?


Carpenter:我学习木工一半是偶然,一半是兴趣使然,其实我一直认为我的个性和兴趣是比较适合做技术工人,比如工厂里钳工,或者电子技术员,电工,木工之类的工作。


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国内我一直没有从事这方面工作。但来新西兰后,一个偶然机会让我进入这个行业,我觉得这是我的兴趣所在,而且还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本地文凭,又可以养家糊口,所谓一举多得,所以我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它。


我认为,能从事一个你有兴趣的工作,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所以我并没有选择其他学习时间更短的科目。

LSY:办技术移民还得要考英语,你考了几次,前后历时多长时间?能分享下你学习考雅思的一些学习方法么?


Carpenter:考雅思是整个移民过程中最煎熬,最辛苦,压力最大的一段过程。我学习前的测试只有4.5分左右,而且以40多岁的高龄去冲击雅思6.5,白天还要从事体力劳动,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已经记不清考了多少次,但一共的历程是两年时间,这两年中,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都花在英语学习上了,一度我认为自己永远也考不过去了。


对于移民的雅思要求,其实我是心存感激的,如果不是有这个要求,我的英语不会有这么大进步(尽管我现在认为6.5也只是刚刚入门,刚刚够用而已)。


如果我没有去学习雅思,就不会有我后面的频繁跳槽,跳去洋人公司工作,同时带来薪水的大幅提升。英语的进步,使我有了更广阔的就业面,同时也极大的帮助我学习和提升工作技能。


对于雅思学习的心得,主要有3点。


一,一定要心态正确,感谢移民局有这个要求,这是会极大的帮助你融入当地社会和帮助你职业发展的,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


二,一定要想办法给自己创造一个英语的工作环境,这会逼着自己全方位提升自己英语水平。


我当时面对洋人的上级和洋人的 council inspector,压力极大,有时和他们对话真有汗流浃背的感觉,但我厚着脸皮坚持下来,带来的结果是我可以开口说(我知道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开口说”是一道大障碍)。


我雅思成绩中最稳定的恰恰是口语,一直没低于6,倒是阅读经常上上下下。


三,如果自己的雅思成绩没有到6左右,千万不要报名去所谓的雅思提高班,那是浪费钱。


一定要先下苦工提升单词量,弄清楚英文的基本语法,听力方面,三和四部分至少能大概听明白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这样的基础下,去雅思提高班是性价比最高的时候。


关于雅思,我还有个不是很正确的建议是,如果能考到均分6以上,一定要在学习的同时,多去考试(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一是可以适应考场的节奏,二是考试还是有一定的运气成分的,说不定运气好遇见一个自己熟悉的科目,一下提高一分从而达到均分6.5分不是没可能的。

LSY:就你的亲身感受,木工这个行业对工签持有者求职,是否容易?就华人老板,和非华人老板分别讲讲吧。


Carpenter:以这几年来说,木工求职是相当容易的,当然这是在你具备木工技能的前提下。


华人老板相对来说更务实,求职的成功率更高,但缺点是生活工作难以保持平衡,华人老板多数都希望你每周能更长时间的工作。


在工作环境上,华人老板的工作环境会让华人在心理层面上更舒服,我说的这种舒服是指在语言沟通上和认同感上,毕竟和同胞在一起工作不会有文化隔阂。


非华人老板相对来说求职成功率会低很多,我想原因可能是他们不想花太多的时间在招聘上,所以他们希望一次就能招到他想要的人,而不是去反复测试。但在他们的公司工作生活和工作比较容易均衡。

一位木工在新西兰的移民之路

客人自称自己的工作是一个“挥锤子的”,从接触中也能感觉到为人分外的朴实


LSY:就你的亲身感受,木工这个行业的发展路径是什么样的?


Carpenter: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在我刚刚开始学习木工时,他的教材中就包含了职业规划,其中一条就指向了你以后要有自己的生意。


当时我不太理解,但现在随着对新西兰和对本行业了解的加深,知道这是相当多的木工最终的目标,而且这个行业特性也支持你最后成为一个contractor。


当然还有另外很多发展路径,比如很多人不愿意把精力放在开发客户,追要欠款,做大堆的文字工作上,他宁愿就做一个打工的木工,收入不错,下班后开开心心,简简单单。


还有的发展路径是向管理方向发展,木工在整个的建筑项目中是主工种,一个成熟的木工一定会参与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一个好木工相当于大半个site manager,所以向management方向发展是另一个路径,很多的manager也都有木工背景。

LSY:就你的亲身感受,木工这个行业的职业发展、求职和跳槽中,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Carpenter:向上面我所说,我认为排第一的是兴趣,这不仅是木工,别的职业也应该是一样,有兴趣,才容易坚持和发展自己的职业。


第二是要有强烈的学习能力,有意愿去提升自己。木工虽然被列为低技术工种(LSY:ANZSCO分类里定位为3级技能性工种,1-5它正好在中间,其实还好),可是它对人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一点也不低。


作为一个注册木工,注册组织就要考核木工每年在技能提升方面的实际操作。而我们每年都会遇见新的材料,新的施工工艺,新的设计,所以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是一个好木工必备的素质。

LSY:从提交申请到获批,前后用了15个月多,赶上了疫情影响,还换过签证官让新签证官重新调查了一遍工资发放、交税什么的。这个过程里,精神上是否煎熬?如何排遣?


Carpenter:这个过程中最煎熬的部分是赶上了疫情。


不夸张的说,这次疫情影响了全世界的经济,在这种背景下,新西兰为了自救,为了降低失业率,或者为了大选迎合选民的想法,有没有可能对移民政策做重大调整甚至于一刀切?


这是最让我焦虑的,因为这次疫情是大事件,不排除政府推出极端政策的可能。


这种煎熬,我相信每个申请移民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我认为,家庭成员的互相支持是最有帮助的,我和太太始终有共识,我们一定会想办法合法的留在新西兰,我们尽全力努力,但如果不受我们控制的情况发生了。我们也只能坦然接受。

LSY:移民成功了,用这边的俗话说就是“上岸”了,有什么感受?觉得“上岸”和“没上岸”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Carpenter:最大的不同好像是忽然间觉得没压力了,人的心情放松很多,其它好像区别不是很大,PR不能当饭吃,生活还是像以前一样继续。

LSY:最后能谈谈对新西兰和中国,两个国家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对于孩子的教育呢,新西兰式教育和中国式教育之间的差别,有什么体会?


Carpenter:两国之间的最大不同是,在新西兰,你可以生活的很自我,活出自己想活的样子,不用在乎别人的想法。


在新西兰,职业和性别等各方面的公平性体现的更好。很难想象在国内我能从事木工行业,而在这里,并不会有人因为你的职业而歧视你,其实现在国内成熟木工的收入也不低,问题是职业地位?社会地位?


在新西兰可以自由迁徙,不需要考虑太多。我曾经很想去南岛工作,想尝试一下更田园的生活方式,可是因为气候原因放弃了。


孩子的教育肯定是这里好,虽然很多中国家长认为这里的学校对孩子太放纵。以我的观察,这里其实并不放纵孩子,只是不用填鸭式的教育而已,这里更看重孩子的主观性而不是强压孩子把孩子教育成大人想要的样子。


我孩子的班上,同一个科目孩子们分成不同的LEVEL,顶级的和最后的差距非常大,举例来说,数学顶级的孩子已经会两位数乘法了,而最下面一级的连加法还不会。但老师和家长会允许这种差距的存在。


所以你孩子在什么LEVEL上,取决于孩子的天分和努力,不能完全说这里的老师是放牛式的教育,如果孩子有天分,有兴趣去取得更高的LEVEL,老师是会配合的,老师会给出相应作业和指导,关键是家长你能引导孩子走向这个LEVEL吗?孩子在不牺牲天性的情况下能有兴趣向这个方向发展吗?


我个人总结这里的教育是:学校有充分的资源和能力去培养优秀的学生,关键是孩子有这个天分和意愿吗?家长有这个能力配合吗?如果你想把孩子扔给学校,希望学校用统一的教育模式培养出一群会考试的学生,还是中国的教育方式更合适。


我孩子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差不多,但有几个特别惊艳的孩子,有的数学能力超乎常人,有一个女孩体育音乐数学阅读样样顶级,简直疑为天人(不是我同胞),也未见她学习的有多痛苦,参加了多少辅导班,我们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要想达到顶尖,是需要天分的,而这里的教育是有这种资源的,关键是你是不是能取得这种资源的人,这是我的观察。


LSY:特别谢谢你抽出时间参与访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