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腳下守陵人用虔誠搭建聖潔的祭壇,讓我們敬奉一束鮮花吧

作為一個陝西人,我曾多次攀登華山。

上下山的路上,都要經過一個烈士陵園。裡面草木森森,肅穆莊嚴。因為那時候年紀小,我對烈士的概念還不太理解,對他們的故事也是知之甚少。

後來做了華陰的女婿,更少不了常常聽家人談起這座陵園,儘管不甚詳實,但烈士的故事還是讓我肅然起敬。

華山腳下守陵人用虔誠搭建聖潔的祭壇,讓我們敬奉一束鮮花吧

守陵人張順京向作者(左)講述陵園故事

2020年第七個“烈士紀念日”前夕,我有幸為華山烈士陵園拍攝宣傳片,對這座陵園的特殊價值、對烈士的感人故事,有了更多和更深的瞭解。目睹了一位傳奇守陵人用堅貞和堅韌搭建的聖潔祭壇,用傳承之心為社會、為青少年營造的精神家園。

華山腳下守陵人用虔誠搭建聖潔的祭壇,讓我們敬奉一束鮮花吧

華山日出

01.一座彙集各時期英雄的光榮陵園

華山烈士陵園是一座歷史悠久,功臣彙集的“英雄地”。

1936年,經過長征的紅軍到達陝北後,顛簸一年的紅軍有了穩定的根據地,傷病員也有了專門為他們設立的“紅軍殘廢醫院”。1938年,依據抗戰的需要,更名為“榮譽軍人教導院”。

全國解放後,榮譽軍人教導院(以下簡稱“榮院”)從延安遷往華山腳下,2000多名老紅軍、老八路、解放軍官兵在華山寬大的懷抱裡,療養休息。

隨著他們老去或病逝,長眠在這片神聖的土地上,彙集成一座令人敬仰的烈士陵園。

現任“榮院”院長陳繼強自豪地告訴我:

這是一座極其特殊的烈士陵園,它安放著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革命先烈,他們每一個人都是頂天立地的英雄,都有感人肺腑故事。

華山腳下守陵人用虔誠搭建聖潔的祭壇,讓我們敬奉一束鮮花吧

守陵人張順京向作者講述胡景翼將軍的故事

我順著陳院長的介紹,在肅穆的陵園裡靜靜地走,在每一墓碑上矚目的看。一個個叱吒風雲的英雄彷彿穿越歷史,重現在我們的眼前。

胡景翼將軍是這裡最著名的烈士。他曾投筆從戎,馳騁在辛亥革命的烽火硝煙裡,以超人的膽略和才華,成為北方著名將領,促成陝西靖國軍的成立,聯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在他主政的河南,最早實現了孫中山倡導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胡景翼將軍對孫中山先生忠誠追隨,敬愛有加。在孫中山先生突然病世的20多天後,悲痛欲絕的胡景翼舊傷復發,英年早逝,年僅34歲。馮玉祥為他在華山腳下修建了“胡公祠”,祭奠這位辛亥革命的有功之臣。

華山腳下守陵人用虔誠搭建聖潔的祭壇,讓我們敬奉一束鮮花吧

井岡山紀念碑

《朱德的扁擔》是一篇影響了幾代人的課文,描寫的是朱德率領紅軍戰士,用扁擔挑糧食打破敵人的封鎖的故事。在這批紅軍官兵中,有一位叫楊銀髮的戰士,他因為挑擔熟練,被朱德選為自己的挑夫。從此,楊銀髮跟隨朱德總司令,鞍前馬後,出生入死,多次負傷。

紅軍抵達延安後,朱德安排他在紅軍醫院療傷,解放後隨醫院到華山腳下休養。他有功不居功,人老不服老,到70歲還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直到病逝安葬在烈士陵園。

華山腳下守陵人用虔誠搭建聖潔的祭壇,讓我們敬奉一束鮮花吧

延安寶塔山

張開銀是在紅四方面軍進入他的家鄉四川時,加入了紅軍,並把家中唯一的一條船貢獻出來,為部隊強渡嘉陵江用,以策應中央紅軍順利長征。

在強渡嘉陵江的戰鬥中,5位戰友中彈犧牲,張開銀憑藉熟練的駕船技術,衝破封鎖線,把大部隊運送到對岸。

長征到延安後,張開銀被安排到毛主席身邊工作,在一次延河爆發洪水時,張開銀不顧個人安危,把主席安全地背送過河,一時傳為佳話。

長期作戰使張開銀渾身是傷,解放後入住“榮院”療養。1950年病逝,安葬在烈士陵園。

華山腳下守陵人用虔誠搭建聖潔的祭壇,讓我們敬奉一束鮮花吧

電影《智取華山》海報

電影《智取華山》以它驚險的場面贏得觀眾的喜愛,也打破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神話。帶領部隊登臨絕頂,消滅頑敵的常生林的原型就是此刻安息在陵園裡的王銀生

王銀生自幼隨父親在華山採藥為生,熟悉華山溝溝壑壑。當解放軍正面進攻華山西峰受阻時,他帶領部隊從後山懸崖上迂迴到敵人身後,解放了華山。

王銀生因此榮立一等功,成為聞名的戰鬥英雄,病逝後和先烈們安葬在一起。

華山烈士陵園裡,還有抗美援朝的志願軍烈士,有反越自衛反擊戰中傷殘而後病逝的英雄等等。他們與先烈們一起,把這座陵園裝扮成革命故事極其豐富的精神家園。

華山腳下守陵人用虔誠搭建聖潔的祭壇,讓我們敬奉一束鮮花吧

反越自衛反擊戰戰場

02.奇蹟般活下來的張順京為烈士虔誠守陵

張順京就是在反越自衛反擊戰中傷殘的一員。

他是在打穿插的戰鬥中,被敵軍的炮彈炸傷。戰鬥結束後,他仍處於嚴重的昏迷中,打掃戰場的人以為他犧牲了,就把他裝進運屍車。幸遇一位細心的護士發現他還有呼吸,救了他一命。

經過搶救和治療,張順京奇蹟般地活了下來,作為一等殘廢軍人到華山“榮院”療養。

華山腳下守陵人用虔誠搭建聖潔的祭壇,讓我們敬奉一束鮮花吧

張順京初到陵園時照片

他本可以在這裡按部就班地頤養天年,是他看到陵園的一幕,改變了他的命運,也改變了陵園的容顏。

那天他路過烈士陵園,發現因為歲月的剝蝕,陵園荒草叢生,墳堆交錯。他心裡極其難受,曾經立過汗馬功勞的先烈,竟然生活這樣的環境,實在對不起他們。我一個被戰友救下而獲得第二次生命的人,有義務為烈士守護,為烈士建設一個新的家園。

於是,身體還未完全恢復的張順京毅然決然地來到陵園,堅持守護了38年。

華山腳下守陵人用虔誠搭建聖潔的祭壇,讓我們敬奉一束鮮花吧

曾經荒蕪的墓園

當時的陵園沒有電、沒有水、沒有基本的生活設施。

張順京住進了一間存放骨灰盒的倉庫裡,四面透風,寒氣襲人。雨天,外面下大雨,屋內下小雨;夜晚,毒蛇、刺蝟、老鼠、貓頭鷹等動物,上躥下跳,不斷襲擾。

喝水,要到幾里外的地方一瘸一拐地挑回;照明,幾隻蠟燭點亮身邊一米左右的地方,也點亮張順京倔強而透明的心。

華山腳下守陵人用虔誠搭建聖潔的祭壇,讓我們敬奉一束鮮花吧

張順京初到陵園時照片

為了能有整治陵園環境的體力,張順京開始了自虐式的鍛鍊。他堅持不坐輪椅,走幾步摔倒了,爬起來再走;一隻能動的手吊在樹幹上,咬緊牙關堅持半小時。

兩年時間的苦練,張順京奇蹟般的行走自如,一隻手能幹體力活了。他一點點地把雜草除掉,種下綠草和小樹,每天給墓碑擦洗,給陵園鬆土。

荒蕪多年的陵園有了生氣,彷彿是先烈們露出了笑容......

華山腳下守陵人用虔誠搭建聖潔的祭壇,讓我們敬奉一束鮮花吧

以陵園為家的張順京一家人

為了張順京執著的信仰和責任,妻子頂著家族的壓力和社會的輿論,堅定不移地嫁給他,與丈夫風雨同舟地在陵園裡生活了38年。

新婚的洞房是放骨灰盒的倉庫,日子是陪伴丈夫一起守陵。夜裡張順京殘疾的腳凍得冰涼,她用自己的胸口把它暖熱,保證丈夫能睡一個安穩覺;白天所有的重活,她都搶著幹了,為了使丈夫早日恢復。

張順京的兒女在這裡出生,在苦難中長大。小時候連一雙像樣的鞋都沒有穿過,每支鉛筆都是用到頭才捨得扔掉。父親的工作和身體也使兩個孩子在精神上受到極大的壓抑和歧視,連開家長會都不敢讓父親去。

張順京的父母也得不到兒子應有的孝心,兒子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為烈士盡忠了。

華山腳下守陵人用虔誠搭建聖潔的祭壇,讓我們敬奉一束鮮花吧

幹部、群眾在“天福堂”祭奠烈士

張順京的忠心和苦心,引起上級領導的關注和重視,撥款將這裡進行了一番脫胎換骨的改造。

當年破敗荒涼的陵園,綠樹蔥蘢,花草燦爛;晴天是灰、雨天是泥的土路,鋪成平坦寬敞的水泥大道;200多座橫七豎八的黃土包,規整為一排排整齊的、簇新的墓碑;近300個無處安放的烈士骨灰盒,被迎進新修的3層小樓“天福堂”。

張順京興奮地對我說:

“天福堂”這個名字起得好!它標誌著國家一天天“強”起來,日子一天天“富”起來,革命烈士就應當享受這種待遇。

華山腳下守陵人用虔誠搭建聖潔的祭壇,讓我們敬奉一束鮮花吧

張順京為來陵園祭奠的各界群眾講解

03.守陵不僅是讓先烈的英靈安息,更要把先烈的遺志傳承下去

煥然一新的烈士陵園為人們的祭奠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烈士後代來了。他們在綠瑩瑩的草坪上,為父輩擺放各種祭品;面對大理石的墓碑,給親人訴說家鄉的巨大變化。

部隊官兵來了。他們仰望明亮的“天福堂”,用新一代軍人的鏗鏘誓言告慰前輩。

機關幹部來,他們在蒼勁的松樹下,開展活生生的的思想教育;撫摸烈士的墓碑,叩問自己的良知和責任。

華山腳下守陵人用虔誠搭建聖潔的祭壇,讓我們敬奉一束鮮花吧

青年人祭奠烈士

青少年來到這裡,猶如親臨硝煙瀰漫的戰場,領受戰火的洗禮,接受革命前輩的言傳身教。

特別是那些家長、老師都無法管教的“失足青年”,他們在這裡受到一次良心的敲打和激勵,從此改過自新,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他們工作後,第一時間來到這裡,表達對先烈的感恩之情。

從華山下來的遊客也來了。他們在這裡理解了什麼是華山之魂,什麼是民族脊樑,從而使他們的華山之行更有價值和意義。

華山腳下守陵人用虔誠搭建聖潔的祭壇,讓我們敬奉一束鮮花吧

張順京向幹部講解烈士的故事

在所有的祭奠活動中,張順京都擔當義務講解員。他把自己精心收集的烈士生平和革命故事,用樸實生動的地語言講出來,使大家進一步瞭解這座陵園的特殊意義,瞭解烈士的生命價值。

這種特殊的意義和價值,使這裡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張順京也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色傳播者。

張順京行為也帶動了“榮院”的療養軍人,他們組成一個講師團,在學校、軍營等地方,講述親身經歷,傳播紅色故事。

華山腳下守陵人用虔誠搭建聖潔的祭壇,讓我們敬奉一束鮮花吧

張順京赴四川萬源看望犧牲的戰友的家人

最可敬的是,張順京還走出華山,到全國各地尋找並資助那些犧牲的戰友的家人。

抗越自衛反擊戰中,張順京為了保護個頭小的戰友廖國富,讓他躲在貓耳洞裡邊,自己在洞外警戒。沒料到一顆炮彈炸燬了貓耳洞,把廖國富捂死在洞子裡。為此,張順京痛苦不已。

現在自己行動方便了,又有兒子開車同行。張順京一定要看望 廖國富的父親。

車在四川萬源的路上疾馳。臨近廖國富家時,恰逢修路,張順京只有和兒子步行。5公里的山路,健康的人行走都困難,殘疾的張順京硬是堅持走了3個多小時。

走在後面的張磐石望著父親高大挺直的身板,更覺得父親的堅強,更理解父親守護陵園的價值和意義。這種守護不僅僅是讓先烈的英靈安息,更是把先烈的遺志傳承下去,傳播開來。而自己正是傳承的一代,擔負著傳承先烈遺志和父輩精神的重任啊!

華山腳下守陵人用虔誠搭建聖潔的祭壇,讓我們敬奉一束鮮花吧

張順京和犧牲的戰友家人合影

廖國富的父親見到張順京,激動地說不出話來,他把張順京當做自己犧牲多年的兒子,仔細地打量,反覆地撫摸。張順京跪在老人面前:今後你就把我當兒子吧,有什麼需要儘管說。

這個村上幾位兒子犧牲在老山前線的家屬也聞訊趕來,看望與他們孩子一樣大的張順京。張順京藉此機會,表達他思量很久的心願:

我是一個守陵人,不僅守護華山腳下的烈士陵園,也要守護天下烈士的英靈。

華山腳下守陵人用虔誠搭建聖潔的祭壇,讓我們敬奉一束鮮花吧

張順京看望烈士的母親

帶著這種心願,張順京又看望了成都、貴州、雲南等地犧牲戰友的家屬,沿途還祭奠了幾座烈士陵園。

中央電視臺《等著我》欄目得知這一信息後,聘請張順京做嘉賓,講述他鮮為人知的戰鬥經歷,講述他為烈士守陵30多年的感人故事,講述他走出陵園,看望烈屬的“尋親夢”。

烈士的遺願、新的守陵理念通過強勢媒體的傳播,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華山烈士陵園,認識了富有傳奇色彩的守陵人張順京。

華山腳下守陵人用虔誠搭建聖潔的祭壇,讓我們敬奉一束鮮花吧

聖潔的白花

這正是張順京用堅韌、虔誠和寬闊的胸懷搭建的一座聖潔的祭壇,讓我們在第7個“烈士紀念日”之際,敬奉一束晶瑩的白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