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借力土地“增减挂” 促城乡发展双赢

近年来,我市坚持“保耕地、促发展、惠民生”根本目标,规范管理,统筹实施,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不仅盘活了农村低效、闲置建设用地,拓展了城镇用地空间,而且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

自2007年以来,我市共实施增减挂钩项目15.9万亩,为城乡建设提供用地指标11.9万亩,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用地指标近4万亩。实施“增减挂”后,缺少用地指标这一我市发展路上的重大制约,得以迎刃而解。

通过土地“增减挂”,我市实现了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双赢。


亳州:借力土地“增减挂” 促城乡发展双赢

这个药葫芦造型,成了药王村的象征

增色村民美好生活

谯城区古井镇药王村,因2016年9月被选为农村题材电视剧《王初一与刘十五》的外景拍摄基地而远近闻名。从市区出发,沿105国道驱车向北12公里,行至谯城区古井镇境内后,沿着一条往西的宽阔柏油路径直向前,看到一个巨大的药葫芦造型时,就知道药王村到了。

走进药王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别墅式住宅,便民办事大厅、幼儿园、小学、文化休闲广场、超市、卫生所等城市设施应有尽有。老人、小孩在休闲广场嬉戏,不时传来阵阵笑声……一派和谐安康景象。环境优美、舒适宜居让药王村远近闻名。

但五年前,现在的药王村并不存在。

“这是俺们的新村。”村民孙邦江正在给门前的蔬菜浇水。他现在住的药王村,是由原来的赵楼村、王集村合并成立,共有29个自然村,人口10347人,土地31768亩。2014年,药王村中心村作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开始建设,2016年通过验收。现在的药王村中心村共有5个自然村的村民搬迁而来(其他的在原址改造),规划400户。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土地“增减挂”共整合土地460亩,去掉新村建设用地240亩,节约土地220亩,通过土地增减挂项目的实施,孙邦江他们以前的宅基地已经复垦。

“我以前住在孙土楼,宅基地近2亩,实施土地‘增减挂’后,在新村分得的半亩宅基地上建起了这座两层楼房,多出的宅基地复垦后已经流转出去,每年能净得1000多块钱。” 孙邦江说,以前住的村庄延续了农村多年的面貌,每家每户都在自家宅基地上随意建房,房前屋后浪费了不少土地,趁着土地“增减挂”,家家户户集中到新村统一按规划建房,居住条件好了,还能节省不少土地。

药王村党委书记李玉良告诉记者,有了土地“增减挂”政策,如何在肥沃的土地上做出好文章,这是我们要具体实施的,也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目前,药王村正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着手打造药王村田园综合体项目,目前雏形已现。“现在已经吸引9家企业入驻,我们还将打造民俗村、采摘园,通过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方式,带动村民就业,帮助村民增收。”在距离药王村中心村一公里处的民俗村,李玉良告诉记者,这个利用旧村改造的民俗村占地50亩,计划投资12亿元,未来这里将是药王村发展的核心,可以为游客提供游、购、娱一条龙服务,同时可以带动村民就业,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增出更多美丽乡村

其实,放眼全市,像药王村这样依靠土地“增减挂”政策进行土地整合,从而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村庄还有很多。

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简单地说就是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简称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也就是,将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直接挂钩,若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建设用地。

在实施增减挂钩工作中,我市优先保障美丽乡村用地需求,将美丽乡村用地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随卷报批,未经批准的,不得建设。同时,我市还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主题,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高标准基本农田、补充耕地等项目为平台,引导、聚合各类资金投入到村庄拆迁和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实现增加耕地规模、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积极破解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和用地难题。

土地“增减挂”,促进了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增减挂钩工作后,许多“空心村”“零星村”得到整治复垦,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十二五”以来,全市依托增减挂钩项目建设,共建成了415个美丽乡村(中心)村,涌现出了谯城区十河镇大周村、城父镇刘楼新村,蒙城县乐土镇双龙村、范集镇韩寨新村、许疃镇土桥新村,利辛县王人镇曹店新村、西潘楼镇五里新村等一大批亮点示范村。

土地“增减挂”,同时还促进了土地流转使用。对在实施增减挂钩项目中复垦的农地,在保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大部分由村集体组织发包和管理。2010年以来,全市共流转复垦后的土地近15万亩,并列入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做到“确权不分田,离土不离股,发包得收益”。

增进县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市统筹实施,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为盘活农村低效、闲置建设用地,拓展城镇用地空间,促进城乡一体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自2007年以来,全市共实施增减挂钩项目15.9万亩,其中,谯城区(包含市本级)实施7.1万亩、利辛县实施3.2万亩、蒙城县实施3万亩、涡阳县实施2.6万亩。近5年来,项目实施面积和质量位居全省前列。

市土地规划整理中心副主任董玉林说,通过实施增减挂钩,合理规划和调整村庄布局,将旧自然村庄归并,减少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优化了农村建设用地布局,促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土地“增减挂”还增进了县域经济发展。通过开展增减挂钩置换出的土地,补充了新增建设用地的不足,有效缓解了城镇建设用地压力,保证了县域经济发展用地需求。

据统计,我市自实施增减挂钩项目以来,已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用地指标11.5万亩,极大地缓解了全市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矛盾。乡镇利用其中一部分指标开展土地招拍挂,解决了乡镇财政脱困和小城镇健康发展问题。市本级用于城市新区发展超过3万亩指标,为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董玉林表示,土地“增减挂”政策在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活力的同时,也在助力城乡发展,通过土地增减挂,可以把土地指标进行合理调剂使用,为城乡发展扩充空间,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双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