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狼狽”,其實最聰明:這4點值得餐飲業學

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

——尼采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受到衝擊最大的行業莫過於線下餐飲:原本春節是餐飲業的旺季,往年的年夜飯是一筆重要的收入。

今年,疫情導致大量退餐,根據溫州市餐飲協會統計,春節期間,僅溫州一市,就取消年夜飯和各種訂餐20.5萬桌。

年前大量囤貨,突然的疫情讓餐飲業遭遇重創。不僅如此,面對疫情的不確定性發展,不知何時才能重新開業的老闆們,卻依然要支付大量員工的工資。

2月1日,西貝董事長賈國龍接受投中網的直播採訪時表示:西貝受疫情影響嚴重,400家門店基本停業,只有100家有外賣業務,預計春節一個月損失7-8億,2萬多名員工工資照發,每月支出1.5億元,企業現金流不夠支撐3個月。

西貝作為餐飲行業的明星企業,首先發聲,一石激起千層浪,眾多中小型餐飲企業爆出疫情危機,一時間餐飲企業應該如何“自救”,成為了熱點話題。

這篇文章就和大家聊聊,【疫情給餐飲企業哪些啟示,又應該如何自救?】借西貝的成長,以及面對疫情的反應,為餐飲企業提供一些思路。

看起來“狼狽”,其實最聰明:這4點值得餐飲業學

01 餐飲企業為何極其脆弱,經不起一點“風吹草動”?

1、行業特點:三高一低

餐飲行業有個外號,叫“百業之祖”,在沒有任何行業前,就先有了餐飲業。反正各家都要做飯,無非多做點,賣給別人。

餐飲業看似門檻低,但卻是個極其不好做的行業。業內有“三高一低”的說法:房租高、人力成本高、食材成本高;利潤低。

2016年,中國餐飲百強企業的平均銷售利潤率僅為4.7%,2017年為6.0%,2018年為8.3%。

(數據來自歷年《中國餐飲企業百強和餐飲五百強門店分析報告》)

② 餐飲業多“草莽”: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美團曾做過一份調研:《中國餐飲行業報告》,有一個數據很說明問題。

2017年底,北京有20.4萬家餐館,2017年關閉11.4萬家,新開張8.5萬家。成都和廣州等20個城市的數據也驚人的相似。

也就是說,中國一個城市的餐館,一年將近關閉一半,再開新的,然後再關,再開。

很多人都有一個創業夢,而其中一半以上人都會想過開餐館,餐館看似人人熟悉,但想做好,能盈利,能長期穩定盈利卻並不容易。

梁寧老師在《增長思維30講》中,將企業定義為四類:草莽企業、腰部企業、頭部企業和頂級企業。

什麼是草莽企業?沒有背景,起於民間,靠抓住一個機會,展露頭角。

餐飲可以做成夫妻店,它門檻低,包容性非常強。但草莽創業在這個競爭極度激烈的時代,極易“速生速死”。且不說有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黑天鵝事件”(小概率發生的不確定性事件),就算平時,對餐飲企業來說,活下去的挑戰也非常大。

③ 同質化嚴重,缺乏對品牌的重視

沒有品牌就沒有溢價,沒有差異化就難以競爭。

很多飯店的菜品不錯,裝修也不錯,但普遍缺少鮮明的特色,“千店一面”,消費者吃完,記不得吃了什麼。面對激烈的競爭,不斷有新店冒出來,缺乏品牌建設,導致餐飲業的回頭客消費難以提升。

然而品牌建設不是一日之功,這對低利潤的餐飲業來說,持續在品牌上投入變得困難。這又加劇了這種低利潤,讓餐飲業的護城河變得更低。

下面我們借西貝,聊聊關於餐飲企業的成長和對抗不確定性風險的啟示。

看起來“狼狽”,其實最聰明:這4點值得餐飲業學

02 在疫情前,西貝做對了哪兩件事?

有人說,西貝已經不是普通的餐飲企業了,它一夜之間就火了,其實,西貝最初只是做西貝菜的鄉土菜館,和很多不知名的飯店一樣,普通的不能再普通。

很多人說,西貝之所以能在這次疫情裡受到關注,是因為它已經成為為餐飲行業的領頭羊,有流量、有粉絲、有規模、有品牌,才能獲得如此多的支持。

那麼我們不妨回到西貝的“過去”,看看它是如何從一個只有幾個單店的小企業成長為今天在全國擁有400家連鎖餐飲集團?從中找到可以借鑑和學習的經驗。

(一)聚焦、聚焦、再聚焦:西貝的“斷舍離”策略

1、門店:聚焦到shopping mall,砍掉原有的街邊店,“包房換小桌”,提高坪效

2014年前,西貝的店都開在大街上,整棟樓,有很多包房,有大桌子,100多道菜,平均60多塊錢的客單價。

這樣的餐飲店到現在還有很多,但普遍沒有鮮明的特色,“千店一面”。

2013年,西貝發現了商業地產的一個變化,就是shopping mall的興起,在此之前,中國商業地產的業態更多的是百貨商場。買東西和吃飯是分開的,彼此是兩個獨立的生態。顧客經常是購物完,從百貨大樓裡出來,去到附近的酒樓裡用餐。

而且那時去酒樓吃飯更多的是七八個人點一大桌子菜,叫“下館子”;shopping mall興起後,家庭、朋友、同事小聚越來越多,2-4人的吃飯需求多了起來。

西貝果斷下手試水,2014年,在北京財富廣場租了一間297平米的店面。原來的街邊店多大呢?3000平,一個廚房就有300平。這樣就帶來了兩個改變。

① 去掉包房,提高坪效。

297平米的店裡,肯定不能再設置包房了,但好處就是提高了“坪效”。

什麼是坪效?坪效就是每平米產生的收入。坪效=營業額/店鋪面積。

坪效上來了,利潤自然就提升了。

② 店裡只留“明廚”,把複雜的加工放到“中央廚房”

這樣,西貝把每家飯店拆分為“堂食區+廚房區”,把廚房區又拆分為“中央廚房+N個簡單加工的明廚”,形成了中央廚房支撐的“中臺”系統,不僅保證了菜品的標準化,還從多個變成“中央廚房+”的模式轉變,極大降低了租金成本,支持了西貝的快速擴張。


看起來“狼狽”,其實最聰明:這4點值得餐飲業學

↑自制示意圖,便於理解

2、菜單:從100多道菜砍到了33道菜,做到了“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 ”

西貝的口號就是“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這個口號非常有“穿透力”,它很好的解決了顧客點餐時的“選擇恐懼症”,同時,傳遞出降低顧客選擇成本的理念。

傳統酒店強調“選擇度”,拼的是數量,“顧客想吃到什麼,我這裡都有”。但西貝一反常態,強調“好吃率”,比的是質量,“不管顧客點什麼,每道菜都好吃”。

怎麼做到呢?答案是:砍菜品。

西貝把原來的100多道菜,精挑細選,砍到了33道菜。

做這樣的決策是有風險的。剛開始很多老顧客都來投訴,平常點的菜怎麼都沒有了,這還是原來的西貝嗎?賈國龍最堅決,他說如果不願意來沒關係,不願意來就不是我的客戶。

要想得到,必先放棄。這是兵法的基本原則。

慢慢的,越來越多的人,記住了西貝的特色菜:蒙古牛大骨、招牌莜麵、烤羊腿。今天有很多餐飲店,菜品也不難吃,但是吃了一桌菜,顧客卻記不得吃了什麼。

多則惑,少則得。西貝縮減菜單,正是擊中了顧客的痛點和需求。

有些網友評論,說正是由於西貝盲目擴張,400多個店,所以難於抵抗這次疫情的風險。但不得不說,西貝每個店都已經縮減到了“最低冗餘”的程度,在經營上,西貝的“斷舍離”策略,確實做的不錯。

看起來“狼狽”,其實最聰明:這4點值得餐飲業學

(二)持續打造品牌:品牌資產是企業最大的財富

很多餐飲企業說,西貝已經是餐飲業的“槓把子”、“明星企業”,發聲自然有人聽,我們是小企業,品牌也不響亮,怎麼辦?

品牌建設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長期經營,但一旦形成,就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

可口可樂公司總裁說過的一句話:“即使一夜之間大火燒掉了我所有的有形資產,只要可口可樂的牌子在,第二天我就可以從銀行貸到足夠的錢重新建立可口可樂的生產線。”

這就是品牌的力量,這塊牌子不是物理的牌匾,而是在用戶心智中的形象和定位。我們來看看,西貝是如何定位的?又是怎麼打造自己的品牌?

1、定位:去“西北化”,走大眾路線

西貝最早的定位是西北菜,所以整個店面都是西北風,帶著濃濃的西北鄉土風情,很像陝北窯洞。

看起來“狼狽”,其實最聰明:這4點值得餐飲業學

著名營銷專家,華與華董事長華杉曾為西貝做諮詢顧問,他說:

有風情就很難有規模,因為有風情的東西,風格太明顯,有人會喜歡,有的人就不喜歡,也就難以快速形成品牌規模,就會淪為小眾品牌。

所以,西貝的店面設計採用了舒適、簡約的店裝風格,有了明亮的殿堂和明廚。

看起來“狼狽”,其實最聰明:這4點值得餐飲業學

2、品牌是企業的文化資產,是一套符合體系

西貝的定位清晰後,品牌符號體系也經歷了一次重大的變革。

西貝借鑑了“I love NewYork”的經典文化符號,演變為“I love 莜”(you),這既解決了大多數人不認識“莜麵”的“莜”字的問題,也為西貝注入了國際化的品牌能量。

看起來“狼狽”,其實最聰明:這4點值得餐飲業學

品牌需要重複,消費者才能記住。西貝把營銷活動放在每年2月14日,從“I love you”的角度,關注愛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推出了“親嘴打折節”,“親個嘴,打個折,親嘴的難度越高,打折力度越大”,持續強化和輸出西貝的品牌文化。

看起來“狼狽”,其實最聰明:這4點值得餐飲業學

通過對品牌文化的建設,西貝完成了自身明確的定位和品牌符號體系的建設,讓更多人記住了西貝莜麵村:“I love 莜”。

03 疫情下,西貝如何快速反應,絕地反擊?

疫情下,眾多企業陷入困局,尤其是很多中小企業,西貝在疫情中,又可以給我們提供什麼啟發,共渡疫情難關呢?

(三)“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放下面子,盡最大努力獲得外界的支持和幫助

西貝發聲後,網上出現了“企業自救還是他救”之爭,很多人對西貝“哭窮”的做法不滿,認為國家正在遭受災難,沒必要把自己的“難”放大,不要想著國家兜底,要勇敢自救。

不過,很多問題自救和他救並不矛盾:如果賈國龍不發聲,誰又能知道怎麼幫助西貝?這世上很多事情的解決方案原本不在自己身上,這是一個產業鏈,一個關係網,當單純靠自己無法解決問題時,聲援獲得外界幫助無可厚非。

如果真要“純”自救,除了裁員、閉店別無他法,西貝已經龐大到無法靠一己之力能扭轉乾坤的龐然大物。餐飲業是是勞動密集型行業,牽一髮動全身,單西貝的2萬多員工,背後是2萬多個家庭,如果西貝倒下了,將會有更多餐飲企業應聲倒地,當整個行業會釋放幾千萬失業人口給社會,到那時,豈不更可怕?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西貝很幸運,獲得了各方的支援。

① 獲得客戶的認可:很多粉絲聲援西貝,說等疫情過去,一定要吃回來。

看起來“狼狽”,其實最聰明:這4點值得餐飲業學

② 得到產業鏈的互助:盒馬鮮生“返租”1000名西貝員工,既保證了不裁員,又能讓員工維持之前的收入。

③ 得到員工的理解和體諒:總部員工率先表態,願意延後領取工資,主動和企業共擔風險。

看起來“狼狽”,其實最聰明:這4點值得餐飲業學

④ 獲得銀行“及時雨”一般的貸款資金,並快速到賬

2月6日,浦發銀行北京分行完成核批西貝餐飲授信額度5.3億元,2月7日,通過遠程線上核保、簽署合同後,浦發銀行立即落地1.2億元流動資金貸款,入賬西貝餐飲集團。

現金流有了,西貝有救了。但餐飲業如果僅僅靠外界和員工的支持、幫助、理解,遠遠不夠抵禦未來商業的“不確定性”。

(四)在危機中“ 主動變異”,擁有反脆弱的能力,生長出新的業務

如果說,外界的幫助可以緩解一時的困境,擁有在危機中的“反脆弱”能力,則是餐飲企業長期必須具備的。

1、餐飲業如何看待未來商業的不確定性?

什麼是反脆弱?

脆弱的反面不是堅強、堅韌,堅強或堅韌只是保證一個事物在不確定性中不受傷,保持不變,卻沒有辦法更進一步,讓自己變得更好。而脆弱的反面應該不僅在風險中保全自我,而且變得更好、更有力量。

樊登老師在一次節目中做過一個精闢的類比:玻璃杯掉到地上就碎了,這就是脆弱,紙團掉到地上 不會摔碎,維持原狀,這不是反脆弱,反脆弱是乒乓球,不僅不會摔壞,反而彈得更高。

《反脆弱》的作者塔勒布定義了“反脆弱”:

和脆弱剛好相反,指向了另一個方向,指出事物在風險和不確定性面前並不是束手無策的,完全可以扭虧為盈。“反脆弱”能力的精髓:在不確定性中獲益。


看起來“狼狽”,其實最聰明:這4點值得餐飲業學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每一次危機,也蘊含著轉機,每一次“黑天鵝”事件發生,都是一次新的洗牌。

就像這次疫情的發生,未來可能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人們不敢在外就餐,那是不是“下飯館”的需求消失了呢?這對餐飲企業意味著哪些變革?

2、如何在危機中“主動變異”,生長出新的業務模式?

如果我們把“下館子”的消費需求拆分開,它解決了消費者哪些訴求點:

① 社交需求:請客、宴會、聚餐

② 節省時間需求:沒時間做飯,或者不會做飯

③ 美味的需求:自己會做,但做的不好,沒有飯館的好吃

④ 健康食物的需求:食物可以解決飢餓

疫情對餐飲業最大的衝擊是①社交的需求,但②、③、④的需求是否降低甚至消失了呢?並沒有,反而③和④的需求更加強烈了。

① “大外賣,小堂食”:用線上的繁榮,彌補了線下流量的缺失

幾天之內,西貝已經從原來100家外賣快速調整,增加到200多家外賣,50%的西貝店已經開始線上營業。未來會有越來越多餐飲企業加強線上渠道的建設。本質上,外賣業務就是把堂食區搬到了辦公室、家裡。

看起來“狼狽”,其實最聰明:這4點值得餐飲業學

除了加強線上業務,還有什麼方式,可以幫助餐飲企業在疫情中“主動變異”,生長出新的業務模式?

② 微信群:和顧客建立親密關係,幫助顧客解決餐飲問題

知名知識IP秋葉大叔自己就是武漢人,對武漢商業的變化非常有感觸,他在公眾號中提到:“感覺全武漢的大媽,突然都學會了微信團購”。

線下消費被壓抑了的人們,在線上買東西的熱情更高漲了。

很多社區餐館利用微信群,一邊把春節前的囤貨都消化了,一邊利用原有蔬菜、肉類的供應鏈,每天發佈菜品信息,幫助顧客採購食材,反而成為顧客的代言人,加強了顧客的粘性。

③ 直播:喚醒味蕾,接受健康監督

火神山和雷神山的施工現場直播再一次將“直播”推到了大眾的視野中。有的餐飲企業將“直播”變成了一種營銷工具,向顧客展示製作過程,在餐館後廚開了一檔直播節目,一邊教大家做飯,一邊接受下單,喚醒了顧客的味蕾。消費者可以看到製作過程,對安全和質量也更加放心。

悲觀者還在發愁如何在危機中“活下來”,樂觀者已經開始在不確定性中“活得更好”。

結語

“民以食為天”,只要有人,就要吃飯,餐飲業生生不息,疫情改變了消費方式,“人被隔離了,但需求不會因隔離而消失”。

但這次疫情,對所有餐飲企業都是一個啟示:

平時要加強成本控制、品牌建設;出現危機時,不僅要尋求外部最大化的幫助,更要從自身出發,尋求改變,才能擁有“反脆弱”的能力。

本質上,所有的商業都是消費者獲益。當消費者的需求改變,企業也要快速調整,將自己變成顧客的“代言人”,就能在不確定的時代活下來,甚至活得更好。


看起來“狼狽”,其實最聰明:這4點值得餐飲業學

參考資料:

1、華杉《跟華杉學品牌營銷》

2、塔勒布《反脆弱》

3、梁寧《增長思維30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