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爱国当成"生意",那才是最大的不爱国


今天多家官方主流媒体报道了针对近期出现的"多国渴望回归中国"系列公众号文章被删文、封号的消息。澎湃新闻在报道中甚至直接用了让人印象深刻的"删文227篇,封号153个"这类包含数字的标题,微信官方对此回应称,这类文章涉嫌夸大、误导普通民众。

近日,多个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诸如"哈萨克斯坦为何渴望回归中国?"、"印度'曼尼普尔'为何渴望回归中国?"、"越南为何渴望回归中国?"等等。其中"哈萨克斯坦为何渴望回归中国?"这篇文章在网络上经过多层级传播,引起较强的舆论关注和恶劣的社会影响,导致这篇文章传到哈国后,中国驻哈大使被该国外交部长召见并提出强烈抗议,认为这与两国协议中强调的多边战略伙伴关系严重不符,甚至哈国不少人士认为这显示出中国对哈国领土有觊觎之心。如果以"渴望回归中国"进行文章搜索,你会发现,无论东西南北,从近处的中国周边各个国家,到遥远的非洲、俄罗斯边境部落;从你熟知的国家,到你从未听说过的地区、部落,几乎被一网打尽,他们有一个共同而急切的愿望:回归中国。这些批量生产的网络"雄文"基本上一个套路,不是"某国、某地区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就是"自某朝代开始,中国已经对其行使管辖权",又或者是"这支部落在战乱年代颠沛流离,辗转至此定居下来,但他们运用汉语、保留汉俗,世世代代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根在中华"。


如果把爱国当成


如果把爱国当成


与"渴望回归"系列类似的还有早些时候的"华商太难"系列,尤其是借着疫情全球蔓延的大背景,这些文章从华人的视角,讲述外国的疫情之危急,政府之无力,民众之慌乱,胡乱编造故事、拼接图文,营造恐慌氛围。导致许多不明真相的华人华侨、留学生恐慌性扎堆儿回国。刚送走"华商太难",又迎来"渴望回归"。实际上,这种罔顾事实、制造恐慌的营销文早就在网络世界里存在着了,通常都会配上耸人听闻的标题,还要自带高昂而骄傲的爱国主义情绪。


如果把爱国当成


在移动互联时代,越来越多的这类文章出现在我们的手机上、PAD上。为什么如此没有价值的文章会不断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自媒体的发达、媒介介入门槛的降低、互联网监管的不完善等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低劣的批量文动不动就会收到上万甚至上十万的阅读量,俨然自媒体时代的流量收割机。这些文章故意带节奏、误导人,甚至拉低我国的国际形象,但却可以一路畅通无阻,流传甚广,让人们在热血沸汤中忘了自己早已被带歪,沉浸在中国式幻想中难以自拔,还不忘给作者打赏。只因它有一把"爱国主义"的尚方宝剑作为护身符,同时,在互联网上也形成了这样的氛围——高喊爱国不会有错,这些文章太有市场了。于是,披着"爱国"的外衣,做着网民的生意,你在流泪感动,它在默默数钱。我们真应该想想,到底什么样才是真的爱国?如果说这样高举高打就是爱国,那实在是对爱国的简单歪曲。看看下面这些词语是多么的夸大其词、耸人听闻!


如果把爱国当成


写到这里,不禁让人想到最近引起诸多话题的方方日记。方方日记要在西方出版的消息犹如当初的方方日记本身一样,再次引发了巨大的舆论争议,多数意见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甚至有些当初曾经支持方方的人也对此表示后悔和遗憾。发表在公众号上的方方日记几乎每一篇都有留言说希望结集出版,自己一定会买,可是为什么现在国外出版社要出版了,大家却着急了?后悔了?最主要的是觉得内外有别,家丑不可外扬。方方日记无异于主动为西方抹黑中国送枪送弹,等于牺牲全中国的集体声誉成就方方的个人成就。这种心情和担忧可以理解,但实际上对于这件事我们完全可以放轻松:首先,如方方本人所言,她的日记是对于武汉疫情的微观、个体化的记录,不能取代其他媒体、其他角度的记录,如果我们把一本私人日记想像成威力无比的大炮,想像成西方理解中国疫情的唯一窗口,这不仅错误地定位了方方日记的作用和价值,更需要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各路新闻大军、官媒系统生产不出如此引人共鸣(哪怕是带有些许争议)的作品?其次,西方出版社在把方方日记列入选题,也不可能是基于抹黑中国的原因来考虑。它们大多是私人企业,追求商业利益才是首要的考虑因素。方方日记的快速出版恰恰反映出出版商选题对市场收益的预期:对纪实性作品追求时效性;经过前期舆论发酵所带来的足够的话题性。假如方方日记没有在网上首发,没有任何社会关注度,直接拿给出版社,会出版吗?也许会,但至少没有这么快!另外,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会因为一本书的出版就坍塌。这句话我相信方方说的是实话。大家可以想想,从始至终,国家对于方方的日记是允许它浮出水面的,虽然也有许多波折。正如方方日记被拔高了定位一样,我们也不必低估国家层面对互联网上个体声音的容忍度。


如果把爱国当成


爱自己的国家,有多种方式。我相信方方同样是爱国的,虽然她发出了批评的声音,虽然她被认为过多地关注了社会底层和社会阴暗面。但正如方方在视频中所说的,文学千百年来一直都有它的魅力,它更开阔地表达了一种情怀,它经常与落伍者、寂寞者和边缘人为伍,它关心和鼓舞那些被前进的社会所冷落的人。我想文学它从本质上和弱者是心息相通的,所以我会觉得文学它在某种程度上是照顾人心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找到同伴,找到参照,找到力量。

在大众媒体上,爱国一直是个敏感的话题,很多观点和意见都能成为爱国与否的判断标准,受到热捧或者攻击。比如上面的方方日记,从对方方本人的批判变成了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攻击和撕裂。在这种态势下,"聪明人"的做法是保持沉默,不碰不谈;也有的人会选边站队,让自己处于安全的舆论环境中。不可否认,在自媒体时代,"表达观点"已经蜕变成一门收割流量的"生意",而"爱国"是最保险的标签。但是,爱国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是一种朴素的国民精神和情怀。假如把爱国当成"生意",这才是最大的不爱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