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U:娜塔莎》,世紀爆款還是噱頭爛片?

在震動柏林電影節後,DAU系列電影在4月中旬開始逐步上線網播

,率先出場的是《DAU:娜塔莎》和《DAU:退變》。

不過,原先引發了轟動效應和廣泛討論的DAU項目,在揭開神秘面紗後,反而沒有“出圈”,漸漸沒了什麼聲響。即便是失望與質疑,似乎都顯得無聊。

《DAU:娜塔莎》,世紀爆款還是噱頭爛片?

關於DAU項目,源頭來自前蘇聯物理學家列夫·朗道。他曾於1962年因其“關於凝聚態物質”的開創性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導演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痴迷於他,本來只想拍攝一個他的傳記片,但一切漸漸一發不可收拾

他起初復刻了烏克蘭物理技術研究院的建築群,復原當時的時代風貌。隨後,攝製團隊在這裡招募演員,讓他們擁有一個在封閉空間、集權世界裡的沉浸體驗,並進行集體生活和“真人秀”式的觀察與拍攝。人們遵循著前蘇聯時期的生活,但同時也有著相對的自由,在忍受不了時也可以喊停。

《DAU:娜塔莎》,世紀爆款還是噱頭爛片?

最終,DAU成為了一個大型藝術項目,其中一部分是電影,一部分是行為實驗。DAU在2011年宣佈殺青,至此,一共有35萬人參與到了這個項目中,拍攝了超過700個小時的鏡頭,並逐漸剪輯成了14部影片。這些影片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序列,講述了前蘇聯1938-1968的歲月流轉和時代變遷

《DAU:娜塔莎》是系列的第12部,但卻成為了第一部面向大眾的作品。電影聚焦於50年代蘇聯的一家秘密研究所內經營的小食堂。這裡彙集了研究所的員工、科學家和外國訪客。

《DAU:娜塔莎》,世紀爆款還是噱頭爛片?

食堂員工娜塔莎的世界很小,她白天在食堂幹活,晚上和同事喝酒,傾訴對於愛情的渴求和幻想。一次聚會上,娜塔莎與來訪的法國科學家盧克產生了一夜情。沒過多久,研究所裡發生了死亡事件,一個軍官為了栽贓盧克,對她進行了審訊逼問。

對於這部電影的評價非常兩極分化,我們邀請了14位影迷,聊聊《DAU:娜塔莎》


綜合評分:6分

《DAU:娜塔莎》,世紀爆款還是噱頭爛片?

鮫人河

9分

這部電影只是這個系列最初曝光的一小部分,從個體視角反觀社會體制的恐怖。從開場起,你就會馬上陷入它獨特的影像風格,一切都發生在半真實的情境中。電影在前段花了大量的篇幅在這個餐廳中,紀實性的風格貫徹其中。後段的“監獄拷問戲”,則是整部影片的靈魂,這並非是簡單的威逼利誘可以形容,而是徹底驚悚、駭人的心理折磨,看著扮演的長官如何用最侮辱的方式和滲人的微笑,一步步將人擊倒。

在一場令人震悚的戲裡,Natatsha終於放棄了反抗,反而微笑的看著長官說,“現在我理解了”。看似是對當時集權主義下極端環境的描寫,但聯繫當下的現實來想,更是讓人不寒而慄。最終,所有的反抗都是無意義的,這句話的真心或是假意也都顯得沒有那麼重要了。如果後半段的審訊戲更殘忍一些,也許能激發出更驚人的力量。


致遠君

9分

一個沉浸體驗藝術項目,製作成電影后,對於觀眾的意義就變成了一場日常生活的博物館陳列。在長達一個半小時的前面內容中,觀眾隔著屏幕去“觀賞”這場偉大的實驗,呈現出的個人情感部分消解了奇觀感,陳列方式帶來的陌生被平衡掉,觀眾融入那個極端的時代。後一個小時心理壓力極大,審訊的心理衝擊力與觀眾達成交互,情緒攀升到極點。最後的對話是絕妙的反諷,整部電影瞬間墜入黑暗,炸了。

《DAU:娜塔莎》,世紀爆款還是噱頭爛片?

藍詹

9分

斯拉夫人對於審美的追求真是了不得,極端到令人覺得恐怖。唯有整個民族的極端性和矛盾性如此露骨和深刻,才會想到用這麼極端的手法重現蘇聯,讓極致的仿真成為真實本身。製作手法如此鐵腕和強勢,證明了已經解體的政權身雖死卻未亡魂

如同娜塔莎這個女人在幸與不幸之間的泥沼裡掙扎過後,發現連苟延殘喘都是一種幸福一樣,強權的滲透無法讓任何人逃過。每一個將人從自我定義的幸福拉遠了的行為,都是蘇聯人的幽默。只將“是”作為所有問題的答案,不可反抗和拒絕,娜塔莎唯一的結局只有捂著淤青對毒打自己的人阿諛奉承,蘇聯的命運就這樣被所有的參與者輕輕推動,如同遵照了意旨一般滾滾向前,再跌入洪流。一個女子的命運,成為了一個國家命運的縮影

《DAU:娜塔莎》,世紀爆款還是噱頭爛片?

沒十斤公爵

9分

前半段,除卻功能性交代Luc的“實驗機器”之外,導演似乎有意製造著受限的視角,觀看者和娜塔莎同構,對於這個被重構的斯大林主義世界保持著無知。兩人的餐廳及其附屬空間是一個半封閉,自給自足的神聖區域(儘管我們在其中依舊可以看到某種權力關係),正如同小津電影之中“神聖”的二樓。她們對話,狂歡,體驗時間與身體。

而這一空間,日常不可忍受之衝突,最終被冰冷而赤裸的權力/意識形態之進駐而破壞。DAU始終保持著一種“剋制”的瘋狂,在對於暴力機械的注視之下,慾望與痛苦無差別地成為一種難以承受之知覺,最為致命的一擊並不在於對娜塔莎的審訊與逼供,而是結尾娜塔莎強迫同事在第二天到來之前拖地,正如影片開場的兩人衝突。它將再一次化解,並等待著又一次出現,兩個空間開始同構。神聖同樣也轉變為了阿甘本的含義。

《DAU:娜塔莎》,世紀爆款還是噱頭爛片?

徐若風

7分

可能和官方刪減有關,或是因為它的位置在系列尾聲,每場戲給人感覺都假得莫名其妙,充滿窺探欲的手提攝影下,素人演員的表演集體失控(第一次看到素人個個脫落出“劉天池感”的...)。至於內容方面,簡單的鏡像對應、虛實嵌套,所有設計都直白給出,也沒什麼好解讀的。當時前線記者們狂誇、亦或爭論“倫理頗有問題”的後段審訊,竟然快得如同走過場般,一溜煙的套路就結束了?倒是審訊前足量的縱聲酒色戲讓人能瞥見出各種概念之外,DAU並非是還原、而是“再造”出另一個從不存在過的蘇聯時空的野心。單獨看這部挺無感的,但還是對系列其他的抱有期待,畢竟編年史作品還是要擺在整體中才能最終評價高低。

YQY

6分

由服化道、置景、表演構建出的真實,被強烈的攝影機在場感、跳躍的剪輯所消解,未能形成對整個環境的全景體驗。不斷重複的事件構成了DAU世界內的機械生活,而真實且殘忍的審訊戲則還原了蘇聯當時的社會恐懼,呈現了DAU與蘇聯的某種相似性,但僅從這部來看,單只是呈現與還原,缺少自反

《DAU:娜塔莎》,世紀爆款還是噱頭爛片?

七迭香

6分

除去劃定的戲劇臺本之外,其實導演的在場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電影將精力投入在對細節乃至情境的還原上,我們卻沒有看到將這些現象連貫起來的世界觀,也沒有看到超出純紀錄之外的追問,就只是奇觀本身也因為偏移了對環境機制的暗示,而趕不上歷史的厚度。從這一塊拼圖看來,通過模擬遊戲,DAU系列狡黠地踩到了劇情和紀錄片的曖昧地帶,既規避了前者縝密的因果鏈條和作者史觀,也省略了後者苦力般對事實的求索和挑揀

若非要稱讚這一行為實驗的成果,只能“歸功”於蘇維埃政權的高滲透性本身,以及斯拉夫人內心矛盾外化的天生優勢:共產主義如何以國家機器的全能在場侵佔個人生活,個人生活的定義又怎樣從勞動的雙手擴展到了生殖器,小規模的侵佔又怎樣預示了大型的強姦,而強姦在這些一無所有的人身上又怎樣從掠奪變成了一種施予;在性資源即生存空間的條件下,女性的人格如何腐爛,肉體的魅力如何化成放蕩的風韻,她們之間如何相互憎恨又憐惜。

紀錄的鏈條固然可貴,但卻未能織成觀看導向清晰的展示。至於荷槍實彈的性愛和權力霸凌的討論,莫論現實,就是影史上也存在太多有過之無不及,或許不需要再以重回鐵幕為由讓更多弱者犧牲於暴力了吧。

《DAU:娜塔莎》,世紀爆款還是噱頭爛片?

尚在影

5分

真實≠歷史,觀看≠世界。

寒枝雀靜

4.5分

演員:“這個導演到底想幹什麼?”我:瘋狂點頭。

實在是不知道假如不預設某種粗糙的歷史世界觀,要如何進入(哪怕是被“捲入”)這個所謂的“真實生活”。更不知道假如電影一開始就站在它所要批判的位置上,要如何拉開距離並完成批判。單段落內彷彿無限豐富的“即興”呈現,卻只是無力地湧入攝影機。而假如攝影機只完成了從先在的“真”到“真”的扁平傳遞,也就失卻了藝術作品中“真”與“假”微妙辯證的生機。 所有的分數都只能給受苦受難的演員們了。

《DAU:娜塔莎》,世紀爆款還是噱頭爛片?

TWY

4.5分

“真實”但從不真誠,pornographic而非erotic,看上去自然主義實則是反現實主義,空有細節卻毫無世界可言,秘密更是不存在的。全片非常聰明地使用了一種“醉酒式”的邏輯來招搖過市,騙取觀眾的信任,是啊,誰不會在這迷茫的狂歡時刻跟著笑幾聲,然後便將其錯認為是沉浸感,實則這只不過是“醉酒式”邏輯下的幻象,一種以為自己在抒發情感實則什麼也沒說的狀態。阿克曼要是知道有人拿這樣的作品跟其去比較,估計得氣活過來


冰紅深藍

4分

一向堅決反對通過快進或倍速看電影,但這是第一部讓我實在忍受不了而快進了若干次的電影。

把前2/3的部分全都剪掉,也幾乎不會對審訊戲有任何影響。而且審訊戲本身也沒有一點新意。鏡頭語言更是雜亂無章,毫無思想。至於電影的製作背景和方法,無論你再怎麼模擬所謂歷史上的真實時空,都不可能完全消滅或抑制非職業演員自己的當下綿延。對演員來說,親自參演電影已經是一個前設,聲稱的純現實概念原本就是虛構的幻象

本片再一次證明了:越想完全複製現實,越會陷入虛假之中。真實的生成不可能通過這種極端虛偽造作的手段達成

《DAU:娜塔莎》,世紀爆款還是噱頭爛片?

Prévoir

4分

一個好的概念不等於好的質量。去除掉概念的噱頭,本片的剪輯、劇作實在乏善可陳,缺乏節奏,缺乏能讓觀眾相信的必要交代和引入的部分。


嘟嘟熊

4分

拋開被過度揣測和渲染的創作方式,最終交付於觀眾的成品有太多可供參照的前作。物理環境真實、生理反應真實、即興表演真實和在長期訓練下產生的搬演真實(肌肉記憶);以上所有的真實在攝影機貪婪的抓取之中界限模糊,卻難以觸達純粹的歷史真實,與《和鳳鳴》簡陋但無垠的口述真實尚有很大差距。或許,還原歷史真實本身就是一場悖論。

《DAU:娜塔莎》,世紀爆款還是噱頭爛片?

啟川

4分

是真實生活也是即興演出,由此帶來觀影體驗的割裂,觀眾無從擺放自己的位置。大多數時候像是以實驗的名義,在演員演無可演的情況下,還要蠻橫地逼演員演下去。電影的吸引力幾乎完全來自項目設定,來自於看素人演員如何被剝削


分享到:


相關文章: